????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教育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名第一或A+。2018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为增进全国优秀大学生对人大法学院的了解,为青年学子搭建交流平台,法学院拟举办2023年卓越法治人才学术夏令营。夏令营一直是人大法学院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渠道,法学院将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对于已获得本科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2023年夏令营优胜者,优先向学校推荐免试攻读2024年硕士研究生。
二、专业方向介绍
1.申请人在我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夏令营项目中仅限申报一个,申请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以下四个专业(方向)中仅限申报一个:
(1)全日制法律(法学)普通方向项目,营员名额70人左右;
(2)全日制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项目,营员名额40人左右;
(3)全日制法律(非法学)普通方向项目,营员名额70人左右;
(4)全日制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项目,营员名额40人左右。
材料审核遴选阶段将根据生源情况适度调整。
注:拟申请全日制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和全日制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本次夏令营,详见附件介绍。
2.从2022年起,全日制法律(非法学)项目(含普通方向、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夏令营考核中,对夏令营营员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其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三、遴选范围
(一)法律(法学)普通方向研究生夏令营项目(学制2年)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法学事业。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申请人须为就读的本科院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可开展推免生推荐工作的高等院校且本人有望获得2024年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申请);
3.申请人学习成绩优异;
5.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较强的独立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研究生夏令营项目(学制3年)
(三)法律(非法学)普通方向研究生夏令营项目(学制3年)
2.申请人须为就读的本科院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可开展推免生推荐工作的高等院校且本人有望获得2024年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申请);
(四)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研究生夏令营项目(学制3年)
2.申请人须为就读的本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可开展推免生推荐工作的高等学校且本人有望获得2024年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申请);
4.申请人学习成绩优异;
四、网上申请
1.《法律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年卓越法治人才学术夏令营申请表:法律(法学)普通方向/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法律(非法学)普通方向/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扫描件(从报名系统中点击“打印申请表”下载打印后,按申请表中提示签字、盖章后扫描成pdf文件上传至报名系统。申请表将根据信息修改实时更新,请修改后务必下载最终版申请表上传并提交至系统);
2.个人自述扫描件(自述须手写,模板从报名系统“资料下载”栏目中下载);
3.申请人身份证件的扫描件:
(1)学生证件扫描件:
①学生证盖钢印学校和个人信息页、注册页,扫描在同一页A4纸。若学生证为电子卡,申请人另须提交由所在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学证明、在读证明等扫描件;
②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2)身份证的正反面,扫描在同一页A4纸。
申请法律(法学)夏令营项目(含普通方向、国际仲裁方向)说明:如本科专业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或因转专业等情况,本人学生证的专业名称不体现“法学”,但通过专业分流、专业选择或转专业后进入法学专业学习并未来能够获得法学专业学位,请培养单位另外出具一份培养专业证明,并须在证明中体现未来将获得“法学”类专业的学位。
6.英语六级证书扫描件或其他外语水平的证明扫描件;
7.本科在校期间获奖证书扫描件(校级及以上等级且不超过三项);
8.本科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证明材料扫描件(不超过三项);
9.本科在校期间能体现本人研究能力的法学专业论文或报告(不超过两项,不要求发表,其中至少一篇为独著),申报法律(非法学)普通方向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项目学生提供的论文不限专业;
说明:
10.担任学术刊物编辑的学生须提交能够证明其参与编辑工作的样刊或样书扫描件;??
11.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申请的学生须提交入伍批准书扫描件和退出现役证扫描件。
五、其他
(一)材料审核遴选工作暂定为6月下旬启动,预计于7月上旬在法学院官网公布入营名单。夏令营活动安排暂定为7月中上旬,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六、联系方式
欢迎同学们积极申报本次夏令营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23年6月
附件: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和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夏令营项目参考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法律硕士中设立法律(法学)国际仲裁方向(学科代码:035102,学制3年,培养地点在北京)和法律(非法学)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学科代码:035101,学制3年,培养地点在北京)夏令营项目,旨在培养一批法学功底扎实、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制度的高层次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
一、培养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包括法学在内的9个A+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法律+外语+N”涉外法治课程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搭建未来法治研究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等校内育人平台,与最高检等成立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成立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共建48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协同育人校外平台。2020年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设立“未来法治创新引智基地”,是全国唯一法律科技领域国家外专局引智基地项目,引入日内瓦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国际知名专家10人,进一步建设跨文化、跨学科、跨法域的人才培养平台。
二、培养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依托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等校内教研平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实务平台、国际型人才培养平台(包括涉外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0多个学生交流项目、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国家留基委支持的“中欧欧洲法”项目等国际交换平台,联合国总部、欧洲人权法院、海外律所等海外实习平台),打造涉外法治课程体系,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从2019年起,在高校中率先设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方向,主要面向本科专业为英语和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语种的学生,培养“法律+外语”涉外法治人才。2021年起,按照教育部、司法部要求,积极承担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国际仲裁)项目培养任务,与实务单位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已基本建立“法律+外语+N”涉外法治课程体系。此外,还设立工商业与人权法、亚太法律精英等多个涉外法治硕士项目,精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观念的卓越法治人才。
三、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校内教师积极赴实务部门挂职锻炼、赴海外学习访问,提升应对涉外法律问题的实务能力,其中,90%的教师有长期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10%的教师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仲裁机构担任仲裁员。聘请60余名具有涉外法律业务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实务导师,同时引入海外不同国家一流名校学者、高等法院法官、大律师、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等外国专家组成31名全兼职外籍教师团队,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四、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采取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论文指导、实习就业等方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同时,通过院校合作,特别是与已有合作的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悉尼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日内瓦大学等海外知名法学院校)联合打造具有人大法学特色的涉外法治课程体系。
(一)设置国际法系列课程,突出英语教学的特色,尽可能将所涉及学科以英文讲授,特别是具有国际组织、涉外业务实务专家担任教师,突出并践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导向和实践需求。
(二)设置国内法基础课程,在指导性培养方案外,增设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与行政法、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国内法课程,加强学生的国内法知识储备。
(五)鉴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及导向,开设实习实践类课程,密切与联合培养单位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合作。
(六)除专业课程外,辅助性的合开课程以及语言类课程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机部分。与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学院,北外以及实务部门开展合作,突出特色课程,开设法律翻译、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等涉外法律课程,打造“法律+外语+N”课程。
(培养方案将于学生入学后发放,课程设置及具体要求以实际公布的为准)
五、国际交流
为学生提供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50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学生交换机会以及牛津大学、乔治城大学等双硕士学位培养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海外杰出法学家课程”等多个国际交流项目,锻炼法庭辩论等法律实务技能。
六、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最高法等共建48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依托联合培养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优先推荐学生赴国际组织、海外知名律所等实习。通过校外导师开设讲座、实务单位和高校共同研究课题等拓展联合培养方式。学位论文强化应用导向,着眼涉外实际问题,中英文双语写作。联合培养单位深度参与论文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