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2.15山东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
依据老子、孔子的哲理思想,在哲学范畴,我可以给出最为普遍性道之德的定义:
道之性中“有与无”共同存在,而且是“有”中的阴阳双方产生“无”,则“无以势之行”之形式,推动“有”中的阴阳双方之“和”之目的,称之为道之德。
注:老子称谓的“有”与“无”是一对最为普遍性共同存在的哲理名词,而且最为普遍性的哲理概念的名词,具有极高的抽象性。老子称谓的“有”与“无”不是科学范畴中“有”和“无”是一对相对性的反义名词。
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称谓的“道德”,其哲理本义是解释宇宙世界“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或宇宙万物生化的行为原则)。也就是说,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解释“道德”的本义,就是对人类哲学“第一哲学命题”解释,而且“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人类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
尤其是,中国古哲人老子发现了宇宙世界“第一推动者”内在的存在阴阳之性的“能动性”与阴阳行为原则之德的“规定性”,而且“能动性”与“规定性”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推动着“无限无体的第一推动者”生化“有限有体的宇宙万物”。所以,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特别指出: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称谓的道之德,不是西方哲学中的“Morality”。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其概念充其量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只是针对人道的伦理行为原则(或人的伦理道德)而言的。人道伦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种族习俗、宗教、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伦理行为标准。因此,Morality(Moral)在哲理概念上就不具有普遍性。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回答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究其原因,是西方哲学舍去了“上帝”(宇宙本体)与“上帝的行为原则”(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的追问和解答。正因为,西方哲学舍去了“上帝”与“上帝的行为原则”的追问与解答,使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结论都不具有终极的性质,只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