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北航陈小武被曝出性骚扰女学生;2018年3月,演员高云翔卷入性侵丑闻;2020年3月,韩国爆出N号房事件;2020年4月,公司高管鲍毓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
每年,各种性侵事件层出不穷,并且大都会出现相似走向:从消息爆出,网民迅速讨伐到事件进入高潮,各种细节浮出水面,再到热度降低,最终不了了之。
有时候,人一直接收着消极信息,但又无力改变,会产生眼不见心不烦的念头。但是仔细想想,做不了什么和什么都不做是两码事。
确实,在某些时候,个人的力量很微弱,想彻底改变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我究竟是在努力着,还是只是袖手旁观。
为此,我收集了一些以反性侵为主题的公益作品,希望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1)什么是性侵?我们真的了解性侵吗?
(2)性侵的发生不需要原因!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3)性侵留下的伤害永远也无法磨灭
(4)沉默即妥协!行动起来反对性侵
关于性侵,我们存在这很大的误区,或者说,我们根本不了解性侵。
性侵的十大误区
只要没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或者当事人并未达到合法的性同意年龄,那就是性侵。
日本公益短片《什么是性同意》
ByInnocenceinDanger
By加拿大社会儿童协会CHILDRENOFTHESTREETSOCIETY
据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数超过800人,其中熟人作案超七成。
针对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家长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不要过分相信别人。每年,有多少家长因为少个心眼,将年幼的孩子随意交给所谓的“朋友”看管,最后酿成悲剧的。
并且,这些“朋友”可能会利用孩子的信任,通过各种手段来诱导孩子发生关系。就像海报里一样,他们可能假装是在做游戏,也可能假装是个奖励......而事情败露后,他们可能会可笑的狡辩道:“我只是跟她(他)闹着玩儿。”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尽可能早地对他们进行性教育。毕竟,坏人永远不会嫌孩子小。
此刻,性侵事件或许正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发生。
而对于受害者来说,遭受这一切无疑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要一遍遍扯开伤口,回忆事情经过和细节,还要接受一些无理谴责:你当时穿了什么?你为什么会在那儿?为什么是你…..好像这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为此,艺术家们用作品证明性侵事件的发生,是无法预判的,受害者是无辜的。
2017年,堪萨斯大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主题为“WhatWereYouWearing”(你穿了什么?),整个展览由18件衣服和一些简短文字组成,一共讲述了18个被害者的故事。看完展览的人,内心无疑是触动的。因为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我们每个人都会穿。
这也正是举办这场展览的目的,其最初发起者JenBrockman说道:“我们布这个展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性侵与衣服无关,从而减少人们对受害者的无端指责。”
我穿了一套泳装。那天我特别开心,因为和小伙伴划了一天的小船。但是在我换衣服的时候,他们突然闯进了我的帐篷。
那天,我穿着那件最喜欢的黄色t恤,下身不记得穿了什么。但我一直记得当时我很想离开哥哥的房间,快点去看动画片。
一条小裙子。后来,妈妈一直抱怨,你为什么再也不穿裙子了。可是,当时的我,只有6岁啊。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两天没有上班。当我告诉老板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你那天穿了什么?我不可置信,去打篮球我能穿什么,不就t恤和牛仔裤吗?说完我就冲出去了,再也没回来了。
斯坦福大学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美的性侵案。斯坦福学生BrockTurner在垃圾箱后对一外校醉酒女子实行了性侵。事后,被害人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然而结果不尽人意。
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受害者是非自愿发生性行为,施暴者BrockTurner仅被判处入狱6月、缓刑3年。该结果对受害者产生了更为严重的伤害,同时也引起了公愤。
为此,纽约伊萨卡学院的一名学生YanaMazurkevich制作一组海报,用作品为此次事件的受害人发声——性侵就这样发生了,不要找任何理由推脱责任。
它突然就发生了Ithappenssuddenly
它的发生没有一点征兆Ithappensunexpectedly
它在你不愿意的情况下发生了Ithappensunwilling
它会和任何一个人发生Ithappenswithanyone
它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Ithappenstoanyone
它会在任何地方发生Ithappensanywhere
它随时都会发生Ithappensatanytime
它的发生可能没有理由Ithappenswithoutareason
它就这样发生了Ithappened
同期,她还制作了另一组海报,以反讽的方式告诉大家:永远不要怀疑,错的是施暴者,不是你。
我太善良了Iwasbeingtoofriendly
我应该提前预知这件事Ishouldhaveexpectedthistohappen
我应该知道如何保护我自己Ishouldknowhowtoprotectmyself
我裙子太短了Myskirtwastooshort
每个遭受过性侵的人,情绪上都会有一些敏感不安,更甚者,会自我厌恶,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所写的:“我是馊掉的柳丁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灯火流离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又没人看得到也没人需要的北极星”。这些痛苦,旁人无法感受。
性侵留下的伤害就像抹不去的烙印一样,永远地留在了被害者的身上。
这一辈子,他们可能都在想,当初的自己是怎么被伤害的。
李·奥贝纳曾为泰国曼谷的儿童权利保护基金协会创作了两组海报,分别从男孩和女孩的角度,来说明童年遭受的创伤和痛苦,一辈子可能也无法忘记。
By泰国曼谷的儿童权利保护基金协会
女画家KimNoble在童年时期曾遭受过性虐待,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有时她会分裂出另一个人格,创作出各种带有性虐待要素的画。画面中流露着痛苦与绝望,令人窒息,足见性侵对被害人造成的极大伤害。
有些受害者,由于事后一直痛苦抑郁,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疏导,以至于性格越来越扭曲。最后为了纾解会做出一些报复性行为,将曾经自己受过的伤害强加到无辜的人身上,把自己变成了最初最不耻的人。
Byhimaya
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微弱,不能马上改变现状,但不要放弃,全世界都在和你一起努力!
2017年10月,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Milano)等人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Weinstein)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Metoo”运动。
这项运动最终让很多人都名声扫地,得到应有的惩罚。
就像韩国电影《熔炉》里所说的:“我们一路奋战,不为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在反性侵这条漫长的路上,最害怕看见的,应该是麻木,其次就是跑偏了方向。
在生活中,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现在的舆论风向正在呈现一种畸形状态。不少人完全被舆论玩得团团转,不是拼命煽动情绪、进行过度的人身攻击来标榜正义,就是对受害者进行“荡妇羞辱”,还有的则坐等反转,“乐此不疲”。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怪象,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不应该被舆论裹挟。一直以来,我们需要针对的都是性侵这个事实,而不是那些惨遭伤害的受害者。我们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任何人,甚至去支持所谓的“完美受害者”理论:人之所以遭遇不幸,一定是自身做错了什么。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和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发声,用实际行动去反对性侵害,同时记得要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