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题.

答: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说。“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慎罚”就是:对犯人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刑罚适中。这些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初周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简述法家的“法”的性质。

答:法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法本身的属性。

(1)法律是客观、普遍、公正的行为准则。(2)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不是社会一部分人局部利益“私”的体现,相反法律是社会整体利益“公”的体现。这几个方面表明法家之法是依靠君主的权势,按照民情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求,既客观公正又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3.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答:《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制度化、法律化,即“一准于礼”;它将人们分为良人与贱民两大类,在政治、经济、诉讼、社会生活上“良贱异法”,等级地位各不相同;为维护等级特权制定了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的法律措施。

4.简述丘濬关于立法原则的主张。

丘濬对前代立法中的经验教训,做了分析后提出“本天之理,制事之义,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的立法原则。即:(1)“应经合义”与“便民”的立法原则。(2)“法有定制”与“随时制宜”的原则。(3)“听民自便”与“与民争利”的原则。其在“因时”与“稳定”上皆有兼顾,固而这种立法思想比较全面。简评题(要求有自己的评价)

1.简评“无为而治”。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出现。其理论代表《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其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对其既有反对暴政、反对剥削的一面,又有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进行评价……

2.简评“父子相隐”。

对古代与“父子相隐”的对立是“大义灭亲”,进行评价……

你认为是否与古代法治精神相悖……

3.简评商鞅“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理论的思想家。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基础上,强调法的作用,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以刑去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刑罚与赏赐的内部关系上,他强调刑主赏辅,赏赐仅仅是刑罚的辅助。第二,“刑不善而不赏善”。第三,轻罪重刑。我认为……

1.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1)“有治人,无治法",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和混乱的情况。所以治乱的关键是人,即统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善于治国的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法要靠人来掌

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

2.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

(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3)法具有等级性(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3.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

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

4.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5.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

7.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8.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答.(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9.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答.(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10.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

THE END
1.学习时报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归纳出三种形式,分别是裂变、撞击与融合,他用“满天星斗”来形象地总结中华文明的多元统一,结论便是古代各族人民在中华辽阔国土上创造了历史。的确,传世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能证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中华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9/23/nw.D110000xxsb_20240923_2-A8.htm
2.2020年考研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法学基醇试大纲1.历史上的法治观 2.当今国际社会的法治观 (二)现代法治的理念 1.现代法治的一般要义 2.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要义 (三)法治与法制 1.法制的含义 2.法治与法制的相互联系 3. 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四)法治与人治 1.人治的基本含义 2.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 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5636822485664&source=natural
3.中西平等观念的比较及平等权的历史起源中西平等观念的比较及平等权的历史起源 【内容提要】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也是法治的核心价值。中国法治之所以不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平等观念的阙如。从历史上看,西方社会在对不平等社会关系的调节上,找到了较为合理的机制,并通过法律的规定创设了平等权,其中宗教信仰在西方人格平等机制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各http://iolaw.cssn.cn/flxw/200509/t20050920_4597063.shtml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Z法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法律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4、法的作用、法治与法治理念 法的作用与局限性、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和实践。 5、法的制定与实施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立法原则、立法程序、司法原则、当代中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rcpy/cont/news-15427.html
5.暑假自学课第三讲全面依法治国(3)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2805ct8002n206638.html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乡规民约”的法理分析110网律师乡规民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规民约的起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法律制度既有矛盾之处,又存在着一致性。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发挥乡规民约的重要作用 “乡规民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它一直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73947.html
8.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西化的教训中,有学者则主张,法治国家建设发展到今天,不能再靠移植西方法律这样一条腿走下去,必须回顾法的历史,发掘传统中华法系的智慧。⑨当然,先秦法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虽然它非常实用,但是由于它的立意不够高远,因而很少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9.论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沿革古代专制法治思想的起源及其早期实践、中国古代专制法治思想的成熟及其成功实践、中国古代民主法治思想的萌芽及其伟大启蒙、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民主法治思想的移植及其失败结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法治思想的移植及其失败结局为主线,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沿革过程,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法治的历史进程和历史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6013991.nh.html
10.论法治与德治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公道性。关键词:法治;德治;社会控制模式引言: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治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治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世纪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用法来治理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xue/122825.html
11.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12.道德与法律的嬗变——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543_67590.html
1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1篇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已经建立了国家,形成了法制。中华法制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所仅有的。因此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源流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