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占有一块固定领土,政治上结合在一个主权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实体;一种特定形式的政府、政体或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例世俗国家。
例福利国家。
例法西斯国家。
例在中国,铁路属于国家。
例国家机器。
例国家监狱。
例国家银行。
例国家所有制。
例国家社会主义。
例国家资本主义。
例国家大事。
例国家机密。
例我们的权利受国家保护。
例国家之首。
例国家安全。
英state;
2.由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并且具有或多或少确定的领土和一个政府的人民的共同体
例中国是有成文宪法的国家。
例西方国家。
例新近独立的国家。
例国家的形势。
例这是个英雄的国家。
英nation;
3.由人民共同体所占据的土地
例亚洲国家。
例殖民地国家。
例这个国家有几条大河。
例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例第三世界国家。
例他曾在许多国家居住过。
例美丽的国家。
英country;land;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
引《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引《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引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引唐柳宗元《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
引《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
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至道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太祖、太宗并配。”
引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
引《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
引《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
引《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引郑玄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
引《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1.古时称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食邑为“家”。现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
1.国家(政治地理学名词(国土、民族、文化和政府))
释国家(guojia)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政府三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释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释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释国家概念: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
释民族概念: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信仰、崇尚、习俗、服饰、佩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忌讳等等。民族也可以国家化。
释在外语中如英语或法语,国家一词有多种解释,例如地理层面,政治层面,民族层面,这三种层面各有代表国家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