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11:31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学科。一国之法律,必须建筑于本国国情与实践之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学科自创设之日起,就始终从党和国家法治事业发展的大局和战略需求出发,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法治政府建设、人权保障、党内法规与监察法治等领域深化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党中央提供决策咨询和立法建议,为推进中国法治事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发挥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学科的独特作用和优势。
创建与发展
201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原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原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在职责整合的基础上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法学学科迈入全面调整、深度融合、良性发展的新阶段。法学学科方向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研究领域进一步凝练,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得以大幅加强和全面提升。
经过40年的发展壮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学科逐步形成以法学理论专业为核心,以宪法和行政法学、民商经济法学为支撑,以法理学、法政治学、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人权法学等为优势的学科格局。其中,法学理论专业、宪法和行政法专业在国内法学界享有广泛的学术盛誉。2018年,新的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成立后,法学学科整合校(院)学术资源和国内法学研究力量,汇集了一批在法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目前,法学学科下设法学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人权理论、民商经济法、刑事监察六个教研室,业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整体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居于全国前列。
四十余年来,法学学科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专业过硬、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法学学科多位资深教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荣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中央党校“十杰青年”、中央党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等光荣称号。长期以来,法学学科连续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一流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法学研究论著,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重大研究项目、校(院)重大项目等诸多科研项目。同时还承担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法学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党中央政策制定和国家立法活动,充分发挥法治建设方面的咨政建言作用。
法学学科高度重视主体班教学,紧紧围绕这一党校中心工作,努力将党的法治战略部署与方针政策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不断提升党的中高级干部法治教育和法治素养培养质量。从党的十五大党中央确立依法治国方略起,政法部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讲题设计、教学实施组织和专题讲授工作,承担了中央党校进修类、培训类等各类班次的数百次法学专题教学任务,讲题涉及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依宪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人权保障、党内法规、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等,多次获得“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中组部全国干部培训好课程奖”“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等。
与此同时,在长期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础上,法学学科逐步形成学科特色显著、兼顾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学教育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法学学位授予体系,先后开设学位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在职研究生、法律硕士三种类型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目前,在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下设有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经济法学等二级学科。各学科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科学完备,培养方案成熟稳定,基本覆盖各专业主干课程,多门课程荣获“中央党校研究生精品课”称号。法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按照“国家标准、党校特色”的要求,从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和学术训练,致力于培养在法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并能独立承担一定工作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所需要的高级法律人才。
专业布局与特色研究领域
依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为党中央培训全国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学校,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等优势,法学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持续发展和跨越提升,已形成以法学理论、宪法和行政法、民商经济法三大特色学科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法学理论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法学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法学话语表达方式,坚持用中国法学理论阐释中国法治实践,用中国法治实践升华中国法学理论,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学术支撑,在法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界独树一帜、颇具声誉,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理论作出突出贡献。法学理论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在依法执政概念、原则、机理和制度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理论奠定了基础性的学术框架;深耕法理学范畴和原理研究,沉潜概念分析和思想梳理,在权利理论和“三人社会”模型上的评判法学理论都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极具原创性的思想成果。法学理论学科还在国内首创法政治学研究方向,推动了政治学与法学的深度交叉融合。
宪法和行政法学是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学科的重要特色学科。校(院)有着宪法理论研究的深厚积累,也肩负着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宪法学主要聚焦宪法基本原理、公民基本权利与宪法义务、中国特色国家制度、宪法实施和监督等领域开展研究。宪法学科积极参与我国宪法修改征求意见建议等活动。
原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自成立以来,行政法学一直是学院的优势学科和研究重点,更是法学教研部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学术品牌。1993年,《行政法学研究》作为我国法学领域首个部门法杂志在原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创刊。1995年,依托原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会成立。1998年“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成立,2014年“中国行为法学会行政法治专业委员会”在原国家行政学院成立。行政法学科参与主编法学统编教材《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参加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与中国行政法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行政法学科的发展壮大。2018年,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组建后,行政法学科整合学术资源,在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中国行政法律制度与实践、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监察法治、网络与信息法学等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我国行政法治研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民商经济法学是法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院)法学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2001年原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经济法教研室成立,2003年开始设立经济法学二级学科点;2013年原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设立民商经济法教研室。2018年校(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民商经济法教研室成立后,专业化的学术团队初步形成,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2021年,法学学科开始招收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22年开始招收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民商经济法学科在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致力于结合法治实践,在金融法、民商法、社会信用法、财政税收法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题研究,涵盖了银行证券、市场监管、社会信用、农村土地制度、生态文明保障等诸多重大法治问题。
目标与前瞻
法学学科发展将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扎根中国政法实践,立足中国现实国情,进一步结合法学前沿理论和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用中国法学理论阐释中国法治实践,用中国法治实践升华中国法学理论,把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提升法学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能力,奋力探索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特色的中国法治研究之路。
法学学科发展将坚持综合思维、系统思维,依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民主研究中心和人权研究中心两个跨学科研究机构,进一步发挥多学科融合优势,打造高端学术平台,不断探索“综合性、融通型、团队式”的特色学科发展之路,力争在多研究领域形成学术品牌,推动中国法治理论创新发展。在校(院)教学科研工作整体布局下,法学学科将进一步增强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理论研究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强调学科建设的“中国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重大法治理论和现实“问题”,来确定综合性的教学“讲题”,进而组织攻关重大科研“课题”,由此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互相协同的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