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①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④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⑤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⑥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⑦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关键字】水土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兴利、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我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

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几乎年年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部分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二、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4.6万km2。三峡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3.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I.481万t。

三、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有效蓄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时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40%一50%左右,这些空隙是水分蓄存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水土流失,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会随之降低甚至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会因此减少,容易造成土壤干旱。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会使洪水季节的水量更多,容易造成涝灾。第二,水土流失使得丘陵山区的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泥沙淤积,有效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与人畜的饮水安全。

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蓄存能力差,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入渗速度时,雨水来不及下渗,迅速大量产生地表径流,瞬时形成山洪,加剧了洪水泛滥,极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水土流失区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输入水库、堰塘、江河。一方面,减少了有效库容,削弱了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减少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漫坝、垮坝等自然灾害,直接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正常行洪,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容易发生严重水灾。

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区由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不仅会冲毁住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将会冲毁农田、水塘、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5、水环境质量下降,引发面源污染

由于水土流失,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不仅增加了水体的浑浊度,同时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越严重,进人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质就越差,造成质量结构型缺水。

四、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

二是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三是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有效保护水利工程。

四是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项伟.肖淑娟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会议论文]-2008

[2]黄远忠浅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4)

[3]卞艺杰.BIANYijie水利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2)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参看文献

[1]OtaSik,FredEidlin,WilliamGraf:ForaHumaneEconomicDemocrac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M]Vol,24,No,3(Sep,1986),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环境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地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通过适当的技术选择,停止利用氟利昂(CFC)碳氟氯羟等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保护臭氧层,最终达到解决全球环境的热点问题。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自然资源再生资源能源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的观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提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也是可以统一、协调的。

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中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其中涉及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有以下几条:①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③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及构件;④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资源;⑤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筑所需能量降至最小;⑥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资源浪费以及建材浪费。

Abstract:Thecours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hasbecometheimportantcontentandkeymeasurement,whichhasalreadypromotedtheenvironmentaleducationincollegeandtheteachingeffectinfluencedtheenvironmentalconsciousnessdirectly.Thispaperdiscussedteachingmethodimprovement,specialteachingcontentandversatileteachingforms,whichgottestedbyquestionnaire,andfinallypracticetestifiedthatthesemeasurementsincreasedtheteachingeffects.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teachingeffect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关键词:融资结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战略眼光

【正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如今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融资是企业财务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融资来保证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增长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财经问题。

一、保证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需要注意的融资结构问题

1.重塑债务的市场社会信用基础

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会出现债权问题,在这样的企业之中,可以尝试使用大额质押存款。国家有政策对于全球性的商业银行如花旗等开出的同意给企业融资的银行信用证视同于企业帐户上已经有了同等金额的存款。现在国家的政策进行了稍许的变动,国内的企业现在很难再用这种办法进行融资了。只有国外独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才可以。所以国内企业想要用这种方法进行融资的话首先必须改变企业的性质。毕业论文,战略眼光。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由于商业信用关系紊乱使货币信用基础薄弱,大量银行贷款变为不良贷款,大量贷款挂帐、挂息、逃债、废债严重等情况的出现。质押融资,可以避免出现信用链条断裂、三角债、多角债问题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这样的融资结构是重塑债务社会信用基础,树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观念,规范商业信用行为的标准。

2.合理安排资金结构

融资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排资金,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融资结构的选择上必须要考虑到资金的使用问题,多种融资方式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数额的资金,但是资金的使用却是更为重要的内容。采用银行承兑的融资结构,可以促使企业更为合理地使用资金。银行承兑融资,主要是指投资方将一定的金额比如一亿打到项目方的公司帐户上,然后当即要求银行开出一亿元的银行承兑出来。毕业论文,战略眼光。投资方将银行承兑拿走。这种融资的方式对投资方大大的有利,因为他实际上把一亿元变做几次来用。他可以拿那一亿元的银行承兑到其他的地方的银行再贴一亿元出来。起码能够贴现80%。从净收入的角度来考虑,银行承兑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加大了股东权益的风险,会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内,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会完全抵消利用资金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

3.准备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

在融资过程中,投资人也就是融资方投入了企业急需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调整就变得有必要也有可能了。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为了保证财务的可持续增长,企业采取了融资手段,但是同时也必须准备应对投资人对管理的查验。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反应过敏,但是在面对投资人时,这样的怀疑却是会经常碰到的,这已构成了投资人对创业企业进行检验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家需要正确对待,并在查验出现问题时,做出合理性地财务结构调整。同时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投资人可能会要求企业家放弃一部分原有的业务,以使其投资目标得以实现。放弃部分业务对那些业务分散的企业来说,既很现实又确有必要,在投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集中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国内中档精品连锁酒店维也纳连锁酒店近日获得美国私募基金奇力资本基金2000万美元的投资,这也是继赛富基金(SAIFPartners)注资之后维也纳连锁酒店完成的第二轮融资,维也纳连锁酒店就是在不断地财务监督和财务结构调整下才获得投资方认可,而获得融资机会的。

二、以财务可持续增长为战略目标的企业融资策略

企业追求可持续增长并不是说企业的实际增长率要急速地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而是企业要有能力解决由于超高或缓慢增长带来的财务问题,有必要的判断能力的企业才是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

1.企业利润实际增长率攀高的情况下

在企业利润实际增长率攀高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判断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需要明智地决断出增长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是暂时性的,企业增长周期还有多久。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的高速增长往往都是暂时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合理融资,企业用多余的现金归还借款,提高留存收益率(降低股利支付率),增加留存收益融资,可以减少融资成本,维护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强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

2.企业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

企业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考虑选择何种渠道筹资,在这种情况下,融资要考虑到新增投资的报酬率不能超过要求的报酬率,而单纯的销售增长不会增加股东财富,是无效的增长。毕业论文,战略眼光。企业财务管理者要提高实际增长率,就必须利益融资机会,让实际增长率趋近可持续增长率,在公司内寻找选择新的投资项目,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它自己的业绩,以发现和消除对公司增长的内部制约。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型投资项目相应激增。毕业论文,战略眼光。包括钢铁、炼油、化纤、半导体、无线通讯、电力、高速铁路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台湾知名企业在利润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都申请融资,将发展目标投入到发电、通信、运输与环保等公共建设企业开放,以致项目融资逐渐成为台湾地区金融市场的主流。

总之,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增长要依靠融资结构的力量,要在融资过程中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准备企业的财务结构调整,以求重塑债务的市场社会信用基础,以财务可持续增长为战略目标来选择企业的融资策略。

1.刘书兰.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政监督,2009,(16).

2.瞿天易.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3.郭蕾.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指标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一、引言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志专门就生态文明进行了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中央政府及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儒释道和佛教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释、道都强调“天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14][15][16]。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办学资金从原来政府拨款的单一型转化为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型,高校财务关系更加复杂,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迫切需要一批会核算、懂管理、有职业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培养体系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内涵及构成

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保持自身具有的、在会计职业中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充分发掘自身的职业潜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是具有满足会计职业发展需要的各种潜能。它是成功地进行会计执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这些能力的内涵是动态的,是基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行业、特定的岗位,是随职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

二是以满足会计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即从事的岗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工作从简单到复杂,知识、能力从单一到综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

会计人员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个部分构成。职业知识是职业技能发挥的基础;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是职业知识的内化、实践的升华;职业价值观是指职业道德、职业信念和职业精神,它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是职业能力框架得以稳固的保障。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现状

为了了解和分析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调查问卷涉及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两方面,共28个问题,调查范围为浙江省20所公办高职院、3所民办高职院的在岗会计人员,分别占全省高职学院的58.82%、30%,收回有效问卷141份;同时实地走访下沙高教园区5所公办高职院,收集问卷中难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一)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1.受教育的程度较高,职业知识结构认知度较低。被调查的会计人员中大专学历占23.4%,本科学历占65.2%,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8.6%,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较高。但被调查的会计人员有中81.56%认为从事财会工作只需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只有其中的47.51%、45.39%的会计人员认为还需要掌握财经法规、信息管理学知识,认为还需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会计人员仅占16.31%、14.89%,对职业所需知识结构的认知度较低。

2.职业价值取向明确,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被调查的会计人员都认同做会计要敬业爱岗,要遵循职业准则,在处理具体会计事务中保持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要终身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把职业作为使命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在岗会计人员有227%对会计这个职业没有兴趣,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1.鼓励会计人员进行业余学历教育。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鼓励会计人员进行业余的学历教育,其主要激励措施是完成高一级的、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取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全额或按一定比例报销学历教育的学费(不包括书费、论文辅导费)。

2.鼓励会计人员参加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的继续教育。调查表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会计人员有59.5%参加浙江省会计管理处安排的继续教育;有35.5%参加隶属的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是企业会计内容);针对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及财会知识更新的需求,派送会计人员去各级、各类教育会计学会举办的培训班进行继续教育的仅占5%。

3.鼓励会计人员职称晋升。调查表明,浙江省高职院普遍重视职称晋升,大多数主管部门,会将会计职称评审的有关文件下发学院,送财务处传阅,学院对有专业职称的会计人员,要求每年填报《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了解会计人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业绩、论文、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对符合专业职称晋升条件的会计人员在本人申请的基础上进行公示、推荐,对评上职称的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聘任,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调查的会计人员中有41.16%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35.46%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13.46%取得高级及以上会计师资格。

三、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现状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对会计人员的培养,过度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成人学历教育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体系,没有构建具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培养体系。

1.会计人员培养方案缺失。被调查的高职学院,无论是公办或是民办,对专任教师都有专门的培养规划、方案和具体的培养措施。会计人员虽然与教师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调查的高职学院,没有一所院校有会计人员的专门培养方案,甚至没有会计人员任职的岗位说明书,对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举措。会计人员大多受学历、职称与收入挂钩的利益驱动而参加学历进修、职称考试,被调查会计人员中只有10%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41.03%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职业能力提升不快。

间。三是专业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的机会。四是多岗位锻炼机制缺失。被调查的高职院普遍没有会计人员岗位轮换机制,会计人员长期处于一个岗位或一类岗位上,职业潜能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二)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管理体制分散、多头。高职学院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系行业举办的事业单位。目前浙江省公办高职院的管理体制是财政厅管投入、支出,教育厅管业务,行业管人事,人权、事权、财权三权分离。财务管理由省财政厅分管各个行业的职能处室主管。管理的分散,加之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行业和省财政厅各职能处室中均不具有普遍性,没有一个部门把高职学院的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列入重点管理范围,致使高职学院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大大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2.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尽管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但现阶段,高职学院的财务处长及高级会计师极少参与项目的经济决策,调查中有68.3%会计人员认为财务处在学院经济决策中作用不大。走访中还了解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中的招生规模、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大都没有要求财务部门做专门的论证方案并作为依据,大额投资决策。如基本建设,在论证阶段往往请社会上的专业中介机构作经济上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高级会计人员相应的绩效考核,致使大部分高级会计人员不能作出有专业水准的、高质量的经济决策分析报告。

四、构建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的路径

以浙江省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及培养体系为模本,分析提升高校会计人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笔者提出了构建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二)制定分层级的会计人员培养方案

(三)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四)健全会计人才的能力测评机制

为有效地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引导会计人员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对其职业目标的实施进行动态的管理,对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评。测评应注重指标设计、组织实施、情况反馈、结果应用各个环节,要围绕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三大方面实行多指标测评,把学历教育、参加培训、工作业绩、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岗位锻炼都列入测评,测评每年一次,测评情况要及时反馈,测评结果要作为不同层级岗位调动的主要依据,并与职称、职务、薪酬及先进的评选与优秀会计推荐等多方面挂钩,总之,要通过健全会计人才的测评机制,激发会计人员职业潜能,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THE END
1.法律法规大全全面解析各类规范的涵盖与重要性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它们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对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类型及其作用的概述: 国家基本法 国家基本法是指国家最高层次的立法,包括宪法和其他具有根本性质的法律。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原则、公民权利义务等关键内容,对于https://www.3svb9bc3.cn/mei-ti-bao-dao/352663.html
2.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层次结构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就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和精细化管理。 首先,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西方国家以宪法为基础构建了复杂而完善的立法体系,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历https://www.6vjxuc8a1.cn/xing-ye-dong-tai/451303.html
3.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是怎么划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77341214/answer/44848511521
4.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2018倪文耀(2018年)基础学习班本章重点: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达到要求:掌握法的特征、分类、效力;能判断具体法律文件的性质、地位(层级)、制定机构;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基本内容(了解)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http://elearning.jianshe99.com/xcware/lecture/lectureDetail.shtm?smallListID=34301&cwareID=954126&_t=1539045351172
5.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6.我国法律法规的层次我国法律法规的层次 我国法律法规的层次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国务院 省级人大及 其常委会, 省会所在地 的市和国务 院规定的较 大的市人大 及其常委会 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省会所 在地的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政府 由国家之间缔结或加入https://doc.mbalib.com/view/ded8a57d29dbc8605e75d3c665bc5d02.html
7.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及例外《立法法》第78至80条确立了“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法律适用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又称之为“高一级的法优于低一级的法”,是确立不同位阶法律规范之间的法律适用规则。该项规则的确立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都有着切实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执行与理解适用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xNTE5MjU2MA==&mid=2247495777&idx=6&sn=10b753a0af56a5dcae4fa79948bbaae9&chksm=c0c925d1597ebc397b8e2d8771cab69f253e986794c578428b0505da2b7831ff7de55a23994c&scene=27
8.按照法律地位和法律效率的层级划分法律时,正确的分类是D 宪法、法律、部门规章 答案 C 多做几道 ( )主要指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不同范围内,对普遍的、广泛通用的共性认识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制定其他安全标准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准则。 A 基础类标准 B 通用技术标准 C 管理标准 D 行业标准https://www.51zhishang.com/shiti/tk-st-251482.html
9.法律层级划分图法律层级顺序结构图法律效力等级排序图解:解密法律体系的权力游戏 JiYan_green的博客 1178 法律效力等级排序图解,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张“地图”,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层级关系和适用顺序。它不仅是法律人士研究法律体系的工具,也是普通民众了解国家法律制度的窗口。通过这张图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https://blog.csdn.net/pengpengjy/article/details/114107243
10.按照法律地位和法律效率的层级划分法律时,正确的分类是()更多“按照法律地位和法律效率的层级划分法律时,正确的分类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按照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层级划分为()。 A.规章 B.法规 C.安全生产标准 D.法律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法的层级不同,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也不相同。下列对安全生产立法按照法律地位和效力由高到低的https://m.jiandati.com/q/fzztj5a8
11.2018年第3期总第5期总而言之,法系的分类是为了促进法律制度的研究。混合法系的概念究竟如何促进法学研究仍然存在疑问。针对黄文艺教授的“没有任何实质性指谓”[5]的质疑,混合法系的支持者需要给出回应。在这一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还颇有欠缺。 四、混合是法律发展的动态过程,法系是法律发展的静态结果 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12.#法考##法硕##法学##法理学#导论#舒国滢##绿皮书##法学硕士#13级”是指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立法分为中央和地方两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等级关 系,地方立法从属于中央立法。所谓“多层次”是指无论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 中又都存在不同层级的立法。所谓“多分支”是指在权力机关的立法之外,还存 在着行政机关的立法、特别行政区的立法、经济特区的立法等。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23298361507866
13.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通用12篇)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及分类 1.宪法中环境保护条款 ---全国人大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人大常委会通过 3.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 环境资源保护法 / 污染防治法 / 其他法律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国务院通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kvxex.html
14.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视域法律秩序与体系衔接其次,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一张图”管理,即“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要相互衔接、彼此贯通,在分区分类标准、传导手段、用途使用方法和管制规则等方面均要在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互恰,避免事务归属不明、事权重叠与冲突。为了克服以往空间性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法律依据不相协调等问题,宜单独制定国家层面的空间https://www.guoturen.com/guihua-2187.html
15.“卧看星河尽意明”——全球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法规解读《科学技术法》作为我国法律层级的规定,明确提出“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目标;《暂行办法》作为其下位法,将相关机构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不面向境内公众提供)的情形排除在管辖范围外,并支持鼓励行业组织等技术创新,“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抓抢全球科技发展先机”。https://www.kwm.com/content/kwm/cn/zh/insights/latest-thinking/china-first-interim-regulatory-measure-on-aigc.html
16.《法理学》第三章法的制定(4)法律的公布。是指法律制定机关将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四、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渊源是指法作为行为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指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它们是由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根据制定的机关和效力层级及范围的不同,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宪法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118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