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下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发展中的中国水下考古

作者:孙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编者按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域疆土,而且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读这些海洋文化遗产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在今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本刊特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撰文,向读者简单介绍水下考古的重要性及我国水下考古的现状。

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测绘作者提供/光明图片

1让水下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

作为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非凡创造力的结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水下考古学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经过我国水下考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水下考古学已经在中国扎根、发芽并为大家所接受。

三十年来,从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到近代的甲午战争沉舰,从近海潮间带到西沙北礁深海,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在长江、汉江、鄱阳湖、太平湖、东平湖和京杭大运河等内水水域,都活跃着水下考古人员的身影;借助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水下考古工作者使用“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实现了在千米水下开展深海考古调查。

三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通过艰辛努力,对辽宁绥中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广东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沉船、福建圣杯屿沉船、长江口二号沉船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存完好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南澳一号”明代沉船,让我们真切看到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和对外交往的繁荣兴旺,说明早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不同文明之间就广泛存在交流,各个地区、各个文明既是传播者,也是受惠者;中国在世界航海史、文化交流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也因交流融合而获益。

“南海一号”出土的金胸饰作者提供/光明图片

三十年来,持续开展的南海诸岛的水下考古,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等重要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而且充分表明我国先民经略南海的悠久历史,更是我国对南海海域无可争辩主权的实物见证,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捍卫领土完整提供了重要依据。丹东一号(致远舰)的发掘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悲怆一幕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实例。绥中沉船、南澳一号、丹东一号(致远舰)、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发掘分别获评1993、2010、2015、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用扎实工作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内陆也有无数的遗迹被覆盖于水下。

位于重庆朝天门码头的“丰年碑”、涪陵白鹤梁历代题刻、云阳龙脊石题刻被称为长江中游的三大石刻碑群,不仅记录了长江历年的水文资料,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长江水位变迁,“丰年碑”已完全没于水下不得见。为配合三峡水库的建设,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已分别对白鹤梁、龙脊石进行了水下调查。白鹤梁题刻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是长江三峡水库淹没区内最早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在水下考古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建造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独具中国特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推广的经典案例。

均州古城是武当山朝圣之路的起点,因丹江口水库的修建而沉入库底,著名的净乐宫、迎恩桥、沧浪亭等也因此深藏在水下四十余米处;广东南海西樵山古代采石场是珠江流域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剪影,开采年代达千年之久,因自然原因成为水下洞窟。我们通过水下考古调查发现,因为有水体的保护,这些遗址免受人为破坏,反而保存较好,成为了解研究古代社会的绝佳标本。水下考古工作者还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文明探源,早期中华文明人地关系研究,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并未囿于国内,而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途径,中国外交的“金色名片”。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搭建国际合作研究平台,赴外开展多项联合考古项目。东非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深化了中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在沙特阿拉伯落实中沙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合作交流,塞林港遗址考古成果丰硕,社会反响巨大,得到了两国各界的高度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班,为伊朗、沙特阿拉伯、泰国、柬埔寨等国培训学员,成为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桥梁;与法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伊朗、印度等国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现场作者提供/光明图片

3以法律规章来确保水下遗产安然无恙

国家重视与法律先行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前提与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国家之一,早在1989年国务院就发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水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其行使管辖权。

在新形势下,为应对当下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并放眼未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经多年的修改,2022年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下简称新《条例》)由李克强总理签发颁布。新《条例》对多年来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比如,将水下考古纳入了基本建设考古内容,考古前置以有效防止水下文物遭受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破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海洋工程、大型基本建设,更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和提高水下遗产保护的效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下文物保护区”概念的确立,是工作理念由水下考古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结果。将水下文物分布较为集中、需要整体保护的水域划定公布为“水下文物保护区”,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的导向作用,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世纪初通过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理念相一致。在管理上,新《条例》明确了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细化了保护需求;新《条例》强化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对今后打击破坏、盗捞水下文物的行为,综合开展水下遗产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且具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与管理依据。

纵观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能够守正创新、勇担重任、锐意进取,正是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念的最佳诠释。通过助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水下考古不断为国际社会提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又为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THE END
1.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原标题:《【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74790
2.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3.百年法律大事记:一图梳理“法治中国”的发展史法学百年法律大事记:一图梳理“法治中国”的发展史,法治中国,发展史,法学,大事记https://dy.163.com/article/GP9IFGCE0514JCP6.html
4.学习时报但在思想文化史上,则是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文化进入,给中国原有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发展特征。而这一时期的法律状况也因此有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政权,不管最终是否能够“入主中原”,都会致力于法制建设。如史载羯族后赵石季龙时,有“令刑赎之家得以钱代财帛,无钱听以谷麦”之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9/23/nw.D110000xxsb_20240923_2-A8.htm
5.试析中国马哲形成史的发展Word模板下载编号depbxaeg本模板为试析中国马哲形成史的发展,格式为word,论文风格,可用于校园教育演讲展示,文字图片可以直接替换,使用简单方便。https://m.tukuppt.com/muban/depbxaeg.html
6.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思考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促进塔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4)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党https://m.360docs.net/doc/f27e7e0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d.html
7.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7第15单元第43讲中国古代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88590341_1088590341.html
8.论文朱腾:“中国法律史”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片思如两国之定界约焉,此实理势之所不许也。”具体到法律史领域,例如主流教材往往把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合并起来以为中国法律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但事实上,前者在历史风貌上与后者截然不同,前者可谓三代之余续,后者实为秦汉之起始;与之相适应,春秋时代在法律形式、礼法关系及时人对政治、法律秩序的理解上亦与战国时代http://www.law.ruc.edu.cn/article/?id=60071
9.2019级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中国民航发展史、民航乘务员基础教程、航空服务英语、形体训练、普通话训练、民航法律法规实务、民航运输地理、旅游服务心理学、湖湘文化 9 门专业基础课(含群共享),共 512 学时,32 学分。 (2)专业核心课 主要包括民航服务礼仪、面试技巧、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客舱设备、民航地勤服务、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机场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re/2019/1023/5252.html
1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2017)(二)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理论发展研究,特别注重外语、计算机运用及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训练。 (三)具备扎实的区域经济、金融、产业经济、劳动经济、发展经济、城市经济等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与技能,拥有前瞻性国际性视野,并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迅速变化,能够http://sass.cn/912021/47830.aspx
11.法学学习推荐书目(通用8篇)6、《中国古代家具》,胡德生著,1992年6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阐述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普及读物,全书介绍床榻、几案、茵席、箱柜、屏风、架子、椅凳、高足桌案等门类的发展史,对古代家具收藏爱好者起到较好的领引作用。 7、《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阮长江编著,1992年7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2zaksc4.html
12.党内法规实施的百年历史经验借鉴与实践进路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高度重视通过党内法规的有效实施构建依规治党的党内秩序。考察党内法规实施所经历的初步萌芽、曲折推进、恢复发展和全面完善四个历史阶段,其以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全面从严为遵循、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导、以准确把握纪法关系为要求,为当前党内法规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当代党内法规实施应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226/10097580.shtml
13.5月2019人民论坛其它的支持者包括左派律师T.T.拉惹,他无私地将他的一生和他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奉献给左翼工会、学生和政治拘留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法律服务长达数十年。他在那些岁月里的微薄收入,并没有阻止他对大学社会主义俱乐部慷慨解囊。在中国从1982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开放之后,由于他对他的长期客户中国银行的忠诚,他的业https://wangruirong.wordpress.com/2019/05/
14.广西犇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出台信息安全相关政策,将网络安全法制化。党中央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管理,密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国家层面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http://www.benyuntech.com/col.jsp?id=115
15.中国法律史(第六版)(豆瓣)本书以中国法律史研究传统体例为纲,以历史时序为经,以每一王朝的法律思想、立法概况、主要法律制度为纬,对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具体编写中,力求做到思想与制度相关,典籍与事例互证,重点与特点突出,内容涉及自夏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法律历史发展进程,覆盖了当代中国法律史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31234/
16.商法发展简史第四节 商法发展简史 “商法的形成来自于实践。”(法国学者丹尼斯·特伦语)对于商法的起源,学术界一般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商法起源于古希腊的法律,甚至是比古希腊法律更早的楔形文字法。其依据是,希腊多良港港口贸易甚为发达,交易实践产生了交易规则,公元前15世纪,在《赫梯法典》中关于商品价格管理的规定以及https://www.sklib.cn/booklib/databasedetail?SiteID=122&Type=literature&ID=243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