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
耶稣2024年7月3日
参会学者合影(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会议伊始,法律史研究所所长李富鹏主持开幕仪式,三位嘉宾为“第一届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致开幕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钢首先欢迎各位学者的到来,接着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阐释了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中法律史学科的基础地位,预祝本次工作坊能够立足学科本身,注重理论本身和方法创新,增强学科内涵,促进学科的实践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系列学术活动的期望:第一,期望法律史研究所把握工作坊的核心理念,组建优秀学术团队,体现跨校际、跨专业、新文科的特点,致力于学术的开放性发展;第二,期望以论文集等方式凝练与总结每次工作坊的学术焦点,呈现出工作坊学术增进的脉络;第三,法律史的创新发展仍然较弱,在历史学全球史、知识史转向的背景下,期望工作坊能够就宏观法律文明史研究作出知识贡献,增进学术,促进法律史研究的范式更新迭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教授委员会副主席崔林林介绍了法律史研究所中外齐备、制度与思想研究兼有的专业结构,指出本系列工作坊的终极目标是法律文明互鉴,鼓励学者欣赏、理解与回应多样化的法律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期待“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能够碰撞出学术之美,并邀请各位学者继续支持本所的工作。工作坊也将致力于学科兼容、团队开放、学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学界提供交流新知的平台。
第一单元由张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方潇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沛发言。
第二单元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聂鑫主持,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鲁楠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梅凌寒发言。
鲁楠的发言题目是《〈薄伽梵歌〉中的道义论——兼谈印度法文化中的仙人传统》,探讨了该史诗中的道德哲学意涵,及其与西方对话中所发生的争议。鲁楠比较了三种文化担当者者的形象:印度仙人传统中,真理高于权力,为道义论传统;中国古代礼法文化的圣人传统中,采取真理与权力结合的方式;希伯来约法文化的先知传统中,真理与权力对抗。由此切入,可以体会到印度法律文明的独特性。
第三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顾元主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剑虹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罗冠男发言。
罗冠男以《公私价值分野下的明清公罪:制度、体系与功能》为题,论述在古代官制研究中发现的公罪私罪之分。公与私之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贵公去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此即公罪与私罪的价值背景。公罪在中国古代主要起到两个作用,都具有回应功能。古代官僚追求天下为公,与君主共治。公罪对士大夫阶层的宽缓是对士大夫阶层理想的回应。其次,公罪是对官僚体制中压力的疏解,维系从皇权到官僚的治理体系。
加强档案学与法律史研究
工作坊第三部分圆桌论坛题为“档案学与法律史研究——浙博沈曾植文献介绍”,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晓敏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沈厚铎、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陆易、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傅笛扬引言。
陆易主要讲述了浙博馆藏海日楼友朋书简整理和展览筹划的情况。这批文物在1957年由沈曾植后人捐赠给浙博,种类繁多,本次展览主要为海日楼信札为主。信札总共上号三千多件,人名五百余位,关系到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人物。藏品中还包括藏书二百余种,各类碑帖、刻帖三百余种。本项工作将繁复的工作流程压缩在几个月内完成,因此引入高校学者参与到信札的释读工作中。展览名为“何为通人——经世视野下的沈曾植”,意在借此体现沈曾植作为晚清知识分子如何在旧学的训练下贯通各个领域。傅笛扬介绍了浙江省博物馆藏沈增植文献的出版规划。与会学者参与了讨论。
讨论过后,李富鹏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期“经典与法律”工作坊旨在将法学与更为宽厚、广博的知识传统相互勾连、融汇,提出新的见地,期望未来与会诸位专家能尝试从更深层的视角阐释法律史的传统问题,期待有更多机会让艺术与法律相遇。至此,整场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