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的蓝图。但对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规律以及新中国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成就还缺乏深人、系统的了解,因此,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更全面地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从思维能力方面看,本框题的学习内容历史性和理论性很强,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尚缺乏历史的眼光和全面分析问题、深人剖析事物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看,本框题侧重培育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的认同,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进而增强学生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提升学生在新时代参与法治建设的能力。
【课标要求】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了解发扬人民民主的含义。
(2)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
(3)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达到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领会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坚定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辩证分析各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引导学生科学理解法治建设的进程是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
3.法治意识:继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参与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课前准备】
2.学生准备: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备用,拓展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合作研学、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一907年)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课讲授
本框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中,主要介绍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法的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作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议题:(1)请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2)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或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说说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小结:(1)这一观点是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提出的,旨在强调法律的作用。人类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人类共同形成的规则被人类所遵循,从而维护了秩序及平等。法律平衡了人们之间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