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热点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建构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范式与框架体系

袁红英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原题《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范式、框架体系与实践方略》,摘自《改革》2021年5期

中国知识体系自主性的构建之道

唐亚林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9期

作为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政治学

陈明明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原题《作为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政治学:经验、历史及其意义》,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5期

技术治理与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

刘永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哲学动态》2021年1期

特别推荐

历史与历史的书写

陈先达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3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制度化的视角

任晓金天栋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原题《刍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式:一种制度化的视角》,摘自《国际观察》2021年3期

前沿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张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17日

论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

王路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5期

学人与学林

马克思的忠实信徒——纪念刘奔同志

方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4日,第1版

“东方哲学”的百年探讨及东方哲学史建构

王向远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摘自《开放时代》2021年3期

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之思考

刘庆柱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题《中国特色考古学解读: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之思考》,摘自《考古学报》2021年2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吴宏政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5期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谐

卞伟伟曹典顺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原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目标始终如一”特点的内在关联》,摘自《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2期

共产主义的实践向度及其现实意义

董振华张恺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2021年1期

数字文字学和算法治理技术

蓝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原题《数字文字学和算法治理技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再生产》,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3期

资本逻辑与算法正义

刘顺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资本逻辑与算法正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摘自《经济学家》2021年5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自然与生命

邹广文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求是学刊》2021年2期

“哲学”的接受与“中国哲学”的诞生

林美茂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哲学研究》2021年4期

中国古代经学逻辑方法衡论

郎需瑞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摘自《南开学报》2021年3期

中国禅的通经与解义

龚隽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原题《中国禅的通经与解义:从初期禅到洪州宗》,摘自《中国哲学史》2021年2期

“强制阐释论”的基本立场、理论建树与学术关怀

泓峻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3期

全球化中的技术与贸易

吕乃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原题《全球化中的技术战》,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7期

作为文本分析方法论的“文史哲”

景怀斌张善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政治学系,原题《作为文本分析方法论的“文史哲”:意图与框架》,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1期

自然辩证法的遗忘与现代科学风险、哲学危机

曹孟勤杨菊鑫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东南大学学报》2021年2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百年历程

高建平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6期

百年中国文学开创的现代面向思考

陈晓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原题《现代如何开创?如何成形?——百年中国文学开创的现代面向思考之一》,摘自《文艺争鸣》2021年5期

中国现代文学对话性批评精神的形成

王鹏程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1期

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构成

张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4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周学军)

历史叙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审思

焦若水马治龙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题《历史叙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审思——以泰州学派为考察》,摘自《暨南学报》2021年3期

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陈昆李禹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史研究》2021年1期

汉唐故事与五代十国政治

何玉红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4期

清初的奏事体制与政务运作

马子木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摘自《清史研究》2021年2期

游击战略与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再思考

金以林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摘自《近代史研究》2021年3期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思想

汪谦干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自《安徽史学》2021年3期

从跨国史视野重新审视美国革命

李剑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史学月刊》2021年3期

19世纪晚期美国农民对“乔治主义”的接受与扬弃

王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21年2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政治经济学

裴长洪倪江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摘自《经济学动态》2021年4期

中国现代化进程透视下的城乡关系演变

陈雪娟胡怀国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摘自《经济纵横》2021年5期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的财政逻辑与独特贡献

吕炜靳继东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财政、国家与政党:建党百年视野下的中国财政》,摘自《管理世界》2021年5期

基于土地视角的中国城乡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

田文佳程宇丹龚六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摘自《经济学(季刊)》2021年3期

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

毛捷曹婧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21年3期

货币低估、全球分工与国际价值转移

赵敏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题《货币低估、全球分工与国际价值转移:理论与中国经验数据》,摘自《世界经济》2021年5期

企业价值内生时变特征的经济学解释

生产率、新动能与制造业

蔡昉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题《生产率、新动能与制造业——中国经济如何提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5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

刘红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何以实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背后的政治保障、实现机制与价值归依》,摘自《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行政伦理建设

张博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题《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府行政伦理建设:价值意涵、实践困境与优化》,摘自《理论探讨》2021年3期

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力政治逻辑及其超越

李彦文李慧明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12期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变迁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黄晨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题《场域决定思想——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变迁的知识社会学逻辑(1978—2000)》,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2期

个体与共同体:对两种共同体主义的批判性考察

肖恩·塞耶斯著易佳乐译作者单位: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译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年5期

国际关系(栏目主持:张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演进趋势与经验

黄翔宇孟宪生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原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安全观的演进历程、总体趋势及基本经验》,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2期

守望相助安全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张颖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题《守望相助:习近平安全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摘自《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3期

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路径分析

梁怀新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题《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路径分析》,摘自《情报杂志》2021年5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国际法上的多边主义及其当代涵义

张乃根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摘自《国际法研究》2021年3期

“看破不说破”:一种基础隐私规范

戴昕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4期

司法裁判说理援引法律学说的功能主义反思

杨帆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年2期

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

孙晋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5期

王首杰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高等研究院,摘自《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二〇二一年三期

物业服务合同的法律构造

徐涤宇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题《物业服务合同法律构造之中国模式》,摘自《法学研究》2021年3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集体股

房绍坤任怡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原题《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集体股:存废之争与现实路径》,摘自《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

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宋志红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法学》2021年3期

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体系化构建

颜运秋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摘自《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3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李凌静)

重识瞿秋白的唯物史观社会学

百年变迁与中国社会转型

林卡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百年变迁与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21年2期

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社会资本生成

刘欣田丰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原题《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社会资本生成——基层社区党建的延展效应》,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6期

社会福利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陆影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题《社会福利制度的空间分化——以城乡社会变迁为分析中心》,摘自《江海学刊》2021年2期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中国治理实践

贾丽萍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原题《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国际架构与中国治理实践》,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4期

长期照护的全球共识和概念框架

唐钧冯凌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华民慈善基金会现代公益研究院,摘自《社会政策研究》2021年1期

孝道与生计:农村失能老人子女照护冲突与调适

龙玉其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原题《孝道与生计:农村失能老人子女照护需求、照护冲突与调适》,摘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3期

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

石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原题《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3期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人格理想与人格教育

石中英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5期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100年:走向公平与质量的教育

宋乃庆贾璞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原题《中国基础教育发展100年:走向公平与质量的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逻辑主线》,摘自《西南大学学报》2021年3期

新闻学·传播学

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整体性与差异化

唐润华刘昌华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摘自《现代传播》2021年4期

THE END
1.中华法系,你真的了解吗?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例如,《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同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71665082693537&wfr=spider&for=pc
2.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大咖说法本文旨在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缘起及其在中国70年来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考察。为避免泛泛而谈,本文将选择一个基本法律概念,即“法律关系”,以其学说的变迁为线索来透视法的一般理论在中国的继受与发展。 一、法的一般理论研究的起源与扩散 (一)一般法学说在德国的起源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5-25/content-1427791.html
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19所以,他的思想学说自从诞生后就给资产阶级以致命的打击,成为资产阶级的死对头。当时中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限制乃至于禁止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法律理论(这与国民党统治政权安全直接相关)。许多学者为当时主流的西方资产阶级和三民主义的法律理论做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乃至法律观。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805657/13.html
4.关于确立我国“假外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思考.从完善公司国籍标准的角度考量该学说有许多变种,如设立地主义(Incorporation Theory或Incorporation Doctrine)、公司注册登记地主义和准据地国籍主义等等。此种标准是基于公司本质为法律拟制人格的理论,即公司既然是依据国家法律创设的,其国籍自然应当由赋予其人格的法律来决定 。准据法主义是目前多数国家在确定公司的身份法的时候所采用的标准,尤其是http://www.sass.cn/125002/2527.aspx
5.舒国滢:《学说汇纂》的再发现与近代法学教育的滥觞中法评·5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尤其是《学说汇纂》的再发现与近代大学法学教育的兴起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从公元5世纪起,一直到11世纪,罗马法作为一个整体在西欧地区不再有效,由古典时期的罗马法学家们所创造的法律文明(制度和思想)在中世纪早期的历史烟尘中变得支离破碎。至1076年,《https://www.ilawpress.com/share/material?id=366441460028932608
6.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3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A.青册文书 ? B.大札撒 ? C.《便宜一十八事》 ? D.《陈时务十策》 3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A.丘濬 ? B.海瑞 ? C.张居正 ? D.刘伯温 3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A.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mgghea9.html
7.[国际法]第一章导论国际法与国际道德的区别《国际法院规约》38条第一款规定,“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充资料者。”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不是国际法渊源。 司法判例在国际法院的地位 司法判例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国际性的司法仲裁一般都会援引司法判例。 三、国际法的编纂 https://blog.csdn.net/robur/article/details/1730861
8.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三、古希腊法律思想概述 (一)国家和法律的起源理论 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柏拉图在其早期著作《普罗泰戈拉篇》中论述道:尽管原始人有能力养活自己,但他不能凭借一己之躯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在这个阶段,人还不具有与他人耕田生活的能力,后来,人们懂得了联合他人以防御来自大自然的威胁的必要性,并通过建立城邦来达到自保https://m.douban.com/note/783572110/
9.论苏联法学理论对新中国法学的影响我们在构建这一法学理论和法学体系时,固然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实践,也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法学知识资源,合理吸收、借鉴苏联法学理论、西方法律学说中有益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苏联法学理论对我国法学的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也很有价值,因为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弄清苏联https://wap.cnki.net/lunwen-1017154036.nh.html
10.法学考研法制史高频考点:中国法的起源对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还不熟悉的同学们赶紧看过来吧!小编以“中国法的起源”为例,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的内容,具体如下: Ⅰ中国法的起源 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的建立,其主要依据在于: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96145.html
11.雷磊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法律概念之所以选择这一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在法律概念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2)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概念,苏联法学以及深受苏联影响的中国学界对它着力尤多,使得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介绍法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德国的起源及其在英美和苏联的扩散(第一部分),接着依次叙明苏联学说在50年代至60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931
12.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何勤华第四,由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法学”一词仍抱有一种排斥心理。明明是“法学理论”,我们却一直称之为“国家与法的理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50年代,虽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出版了以“法学”命名的杂志,但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出版的法学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46&page=2
1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总之,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看待当时的社会问题,对这种社会大变革反应得最为灵敏、观察得最为细致、认识得最为深刻,因此他们的学说对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最为实用。他们对当时社会所患的“急症”作出了基本诊断,所拿出的治国之策也是最为有效用的。因而,实行“法治”以救世也就成为法家法律思想体系的重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