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热点聚焦·农村和农业发展新动力

精准扶贫:农村贫困治理关键

吕方梅琳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摘自《新视野》2017年2期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生态体系

雷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摘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6期

从社会质量看中国农村民生建设

高海珍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摘自《人口与社会》2017年1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家庭维度

汪华胡国恒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学习与实践》2016年12期

移动互联网对农村社区认同的重构

前沿

大数据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及其方法论特征

程瑞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摘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年1期

学人与学林

《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李宗刚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

余天休的群治与“术治”观

邹千江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摘自《西北师大学报》2017年2期

彭慕兰谈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陈黄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1期

俄国保守主义的起源及特质

许金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摘自《史学月刊》2017年1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与启蒙问题:当代视野与中国语境

青年哲学对话会部分成员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摘自《哲学动态》2017年1期

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王天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1期

马克思主义与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

方延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1期

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

张梧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1期

空间重构与全球正义的可能性路径

任政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1期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文化问题

欧阳谦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17年1期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

仰海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1期

自媒体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王仕民丁存霞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2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按需分配:从理想到现实

李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6期

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三个维度

海峰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1期

六艺与儒家子学的思想差异

朱汉民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摘自《中国哲学史》2017年1期

统一性和多样性意义上的表象

伯特·C.霍普金斯著黄蕾译作者单位:西雅图大学,译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1期

生活艺术:一种古代理念及其遗存

T.泰勒曼著于江霞译作者单位: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系,译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摘自《哲学分析》2017年1期

晚期希腊美学观念的分化与流变

常旭旻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自《中文论坛》2017年1辑

北宋华山信仰地位的变化

刘缙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摘自《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1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意义与方法

韩经太李春青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摘自《文艺争鸣》2017年1期

中西文论中的“体”与“文体”

詹福瑞赵树功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摘自《江海学刊》2017年1期

叙事:中西不同的理解视角

程光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摘自《学术研究》二〇一七年一期

宋初翰林学士知贡举与文风变革

马自力朱玲芝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1期

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胡景敏马云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学习与探索》2017年1期

莱布尼茨的符号理论与汉字结构

卢怡君作者单位:中原大学应用外语系,摘自《汉学研究》2016年4期

上海农民工的语言市民化与城市融入

俞玮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摘自《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1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焦兵)

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张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历史研究》2017年1期

正史周边叙事的模式演变

钱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摘自《复旦学报》2017年1期

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

展龙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摘自《求是学刊》2017年1期

近代城市空间改造的时空进程

刘雅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摘自《云南大学学报》2017年1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思想史研究

欧阳雪梅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摘自《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贵霜帝国的城市与丝绸之路在南亚次大陆的拓展

庞霄骁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摘自《西域研究》2017年1期

英格兰古典大学改革与大学传统的扬弃

邓云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世界历史》2017年1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世界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困境

权衡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摘自《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12期

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

田磊林建浩张少华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摘自《财贸经济》2017年1期

多元化货币信用创造格局下的货币调控

刘成作者单位:国务院办公厅,摘自《管理世界》2016年12期

中国产业政策的根本特征

黄群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自《探索与争鸣》2017年1期

产能过剩的微观财务表现

张新民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摘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1期

增加值贸易测量的误差

张天顶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当代经济科学》二〇一七年一期

知识经济学的影响

代明陈俊陈景信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摘自《经济学动态》2016年12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误区

许瑶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1期

现代民主的双重结构性困局

吴冠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摘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6期

城市社会公共性重构的新视角

董敬畏作者单位:浙江行政学院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摘自《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1期

在城农民的“再城镇化”

刘玉侠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摘自《江淮论坛》2017年1期

破解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激励困境的对策

唐平秋蒋晓飞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摘自《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1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马克思主义路径的国际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钮菊生朱新荣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苏州大学学报》2017年1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国际领导力问题

陈鹏奚洁人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摘自《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1期

中美对外援助的国际政治意义

庞珣王帅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3期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渗透与欧洲危机

林德山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欧洲研究》2016年6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面向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

公丕祥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自《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1期

法律保卫良知的方式

郭忠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摘自《武汉大学学报》二〇一七年二期

“一带一路”的司法保障问题

张勇健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摘自《中国应用法学》2017年1期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

陈本寒陈超然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烟台大学学报》2017年1期

大数据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思路

于志强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摘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6期

物权请求权的知识产权适用

蔡元臻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律适用》2016年12期

商事立法体系的中间路径

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

郭武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环境法学院,摘自《法商研究》2017年1期

网络食品交易平台责任的限度

赵鹏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摘自《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1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江村研究的意义与反思

王莎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摘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4期

《江村经济》与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

张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学研究》2017年1期

传统变革与个体重构的社会伦理基础

杨璐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摘自《社会》2017年1期

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新型城镇化

李强王昊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2期

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机制

任远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17年2期

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信任的特征

田北海王彩云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宜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摘自《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1期

教育资源供给视阈下的教育公平

文军顾楚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1期

对教学本质与教师教学地位的再审视

马健生邹维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是什么解析 中国法律的起源:1、刑起于兵;2、法源于礼中国法律的特点:.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家庭本文,伦理法制;3、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4、、无讼是求,调处息争;5、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不分”.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6015989622223089&fr=search
2.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1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而世界不同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 同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国家与法的具体发展途径是不同的。中国法的起源的特点主要是: (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加强 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46.html
3.考研法硕冲刺复习:法理学重要必背考点复习经验1.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中国法的发展长期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哲学。西方法的发展则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 2.在法律结构和法律文化方面。中国法律结构以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公法文化为核心;西方法律结构以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私法为核心。 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jingyan/5c08b6cb05fad.html
4.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性大学的法律系;第二个阶段是从1957年到“文革”结束,中国的法治处在徘徊期和破坏期,很多法学院和法律系停办;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法治的恢复与发展时期,即从1978年到2012年;第四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我们正处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5.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概念、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认识。一般说,法的理念是对法的认识,属于法律思想的一部分,但法律思想对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认识更加系统。法律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学者和政治家个人的法律思想。他们的法律思想多表现于著述、言论。其二,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或称占统治地位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6.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大咖说法本文旨在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缘起及其在中国70年来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考察。为避免泛泛而谈,本文将选择一个基本法律概念,即“法律关系”,以其学说的变迁为线索来透视法的一般理论在中国的继受与发展。 一、法的一般理论研究的起源与扩散 (一)一般法学说在德国的起源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5-25/content-1427791.html
7.法律硕士联考中国法律的起源商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甲骨文”中的法律条文和“金文”中的法律文献。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法律条文,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朝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风貌。 三、中国法律的起源特点 1与宗教紧密结合:在夏、商时期,法律与宗教紧密相连。许多https://www.jianshu.com/p/a1ae34520e6e
8.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即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与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对中国法兰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影响很大,以致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成为五四运动前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至今仍影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
9.法的起源(精选三篇)由此可见,东西方不同的伦理道德类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法律发展模式。如果说法律形式主义体现了西方社会特有的市民伦理道德与制度安排,而法律伦理道德主义则充分反映了东方及中国社会固有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东方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法权要求。 参考文献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篇2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8ai3f.html
10.法家法律思想范文8篇(全文)三,法家对法的起源,法的规范性、公共性、强制性、公开性等特征,对法的效用等法的基本 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法制建设,而且影响了后来的整个 中国法制的历史。在后来两千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人们对法的基本理解即来自法家。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思想,也就是以法治国的思想。为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j72y6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