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史网

2019年清史学界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7月11日至13日,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第十八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以“清代边疆及清史其他重大问题研究”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与会。

9月6日至7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满学研究院于长春举办了“吉林师范大学第二次国际满学学术研讨会”,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9月9日至11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风学社主办的第十一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题为“连续与断裂:清史的变与不变”,50多名来自海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

学术总结是2019年清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文史哲》组织的“近四十年中国古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专栏中,赵轶峰从整体上谈了明清史研究的再发展,黄爱平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清史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刘志伟则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a常建华探讨了郑天挺在清史研究、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特色。b刘晨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成果、阶段性特征与不足。c海外学术成果总结方面,钟鸣旦系统梳理了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的清史研究脉络,归纳了低地国家清史研究的特

a赵轶峰:《谈谈明清史研究的再发展》、黄爱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刘志伟:《改革开放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均载于《文史哲》2019年第5期。

b常建华:《郑天挺先生与20世纪的清史研究》,《安徽史学》2019年第4期。

c刘晨:《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28日第5版。

1.清代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a钟鸣旦:《低地国家的清史研究》,王学深译,《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b何娜:《清史研究在英国》,胡祥雨译,《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c赫治清:《明清易代后的国家治理指导思想》,倪玉平:《清前中期的大国治理能力刍议》,徐毅:《大国优势与清前中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思考》,于沛:《世界历史视域下的清前中期大国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思考》,均载于《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1期。

d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3日第5版。

e杨念群:《清朝“文治”政策再研究》,《河北学刊》2019年第5期。

f任智勇:《1850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困局与应对》,《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

g袁飞:《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h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i崔岷:《游移于官绅之间:清廷团练办理模式的演变(1799-1861)》,《史学月刊》2019年第7期。

j刘伟:《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k祁美琴、安子昂:《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与藩部治理,张永江聚焦礼部在清朝的边疆民族治理之中的作用,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a锋晖利用满文档案围绕清朝战略目标、对象、条件,探究了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调整与最终确立的过程。b林乾研究了雍正时期清朝通过制定《办理西藏事宜》,初步确立《大清律》为在西藏统一适用的法律这一政治举措,认为此举推动了清朝对藏管理制度化。c扎洛以民族国家建构的视野创新性地分析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进京期间的礼仪与奏事权之争。d刘增合探讨了光绪中叶清朝为保卫边疆而克服重重财政困难的过程。e

2.关于八旗研究

3.政治变革研究关于明清更替问题,秦晖有论文集《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出版。n

桂涛探讨了17、18世纪朝鲜士人“胡无百年之运”观念从产生到瓦解的过程,以及朝鲜士人在该观念指导下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明清易代对东北亚世界的深刻影响。o马伟华从多角度探析明清之际历法改革的背景,宗教和皇权对历法改革走向的影响。p

a张永江:《礼仪与政治:清朝礼部与理藩院对非汉族群的文化治理》,《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b锋晖:《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的筹划与确立》,《西域研究》2019年第2期。

c林乾:《论雍正时期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过程》,《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

d扎洛:《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期间的礼仪与奏事权之争新探——民族国家建构视角》,《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e刘增合:《晚清保疆的军费运筹》,《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f常越男:《家国之间:清初满洲八“著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g鹿智钧:《国家根本与皇帝世仆——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

h刘小萌:《清代旗人民人法律地位的异同——以命案量刑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i祁美琴:《清代包衣旗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

j潘洪刚:《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9年。

k邱源媛:《清代旗人官修家谱档案述论》,《中华文史论丛》2019年第3期。l张建:《八旗汉军火器营的创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年第7期。

m张帅:《清代八旗官马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4日第5版。

n秦晖:《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o桂涛:《论“胡无百年之运”——17、18世纪朝鲜士人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及其瓦解》,《史林》2019年第1期。

p马伟华:《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a陈熙远:《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1分。

b朱昌荣:《试析清初汉官群体“正君心”实践三部曲》,《史学月刊》2019年第5期。

e王美珏:《清代配享太庙旨在维护皇权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5日第5版。

f乔新华:《“天下第一廉吏”:清前期一个文化符号的形塑与意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g刘小萌:《乾隆帝恢复允禩允禟宗籍考》,《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h张剑:《〈佩韦室日记〉中的肃顺及晚清社会》,《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i王刚:《从“武昌假光绪案”看己亥建储前后的舆论和政局》,《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j张晓川:《张佩纶致李鸿章密札隐语笺释》,《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k马忠文:《清季查办藏事大臣张荫棠的家世、宦迹与交游》,《学术研究》2019年第6期。

l白谦慎:《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m周慧清:《利益与制衡:晚清改革背景下的江北漕粮河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晚清财政困境下的南漕改折》,《中国农史》2019年第5期。

n贾国静:《清中后期两江总督与南河总督的责权关系探析》,《历史档案》2019年第1期;贾国静:《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o刘文远:《为民争利:包世臣南河经费改革思想与实践》,《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p阳金平:《光绪初年“东乡案”审理中的南北党争与地方督抚》,《史学月刊》2019年第5期。

q许纪霖:《戊戌期间文人士大夫与官僚士大夫的世代交替》,《史林》2019年第6期。

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的意义。a

2019年对清朝外交问题研究也多有亮点。李育民探讨了鸦片战争后“人臣无外交”这一中国传统政治规则的打破,在列强强权政治挟持下,中国对外体制出现变异与新趋向,既蒙受屈辱,又逐渐趋于统一化、规范化和近代化。b王宏志通过分析《虎门条约》中英文本产生与翻译的过程,认为造成中英双方歧异的原因并非中国官员单方面修改条款,而是英方译员罗伯聃在抄写文本后没有准确校对。c邱帆认为“天津外交”的核心是“和戎”,和戎思想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客观上造成泄露国家军事机密等负面结果。d张志勇细致探讨了赫德努力调停中法战争的过程。e马平安考察了奕劻在中法战争中的积极作用。f刘文华梳理了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的建立与执行。g徐鹤梳理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的历程,讨论当时中外医学交流情况和中国医学的现代发展。h刘洋认为就中西交通史和晚清外交史的地位而言,1866年清政府派遣斌椿使团前往欧洲具有重要意义。i

a李皓:《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中华书局,2019年。

b李育民:《晚清“人臣无外交”的异变及其趋向》,《史学月刊》2019年第7期。

c王宏志:《“著名的第十三款”之谜:围绕1843年〈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的争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103期。

d邱帆:《日本政府对“天津外交”的认识与运用》,《史林》2019第3期。

e张志勇:《赫德与中法越南交涉》,《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f马平安:《奕劻与中法战争》,《史学月刊》2019年第8期。

g刘文华:《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简述》,《历史档案》2019年第3期。

h徐鹤:《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考论》,《史学月刊》2019年第6期。

i刘洋:《向西方遣使的首次尝试:晚清斌椿使团评析》,《历史档案》2019年第3期。

j郑晋鸣、李亮逸:《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推动中国民族革命进程》,《光明日报》,2019年1月2日第4版。

k刘晨:《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太平天国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l张海荣:《甲午战后〈公车上书记〉刊行过程考订》,《学术研究》2019年第12期。

n李海蓉:《英国政府对康有为流亡态度之考释——兼论保皇会的没落》,《史林》2019年第1期。

o八百谷晃义:《〈湘学报〉的经营、流通以及其在维新运动史上的位置》,《新史学》2019年第1期。

p宋培军:《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文史哲》2019年第4期。

q沈洁:《民国的“失传”:清末民初中国革命再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

4.制度史研究

a胡恒、陈路:《清代地域回避之争的脉络及其分析》,《史林》2019年第4期。

b潘威:《河务初创:清顺治时期黄河“岁修”的建立与执行》,《史林》2019年第3期。

c王美珏、马维熙:《清代奏事处续考》,《史学月刊》2019年第7期。

d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异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e常越男:《清代地方官“年终密考”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2期。

f杨剑利:《清代“公出”的变异与治理》,《史林》2019年第3期。

g常国栋:《清代文职处分则例考》,《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h郭瑞鹏:《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的沿袭与变迁》,《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i许富翔:《论嘉庆十五年热河军府制度的建立》,《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j戴龙辉:《清代河政体系下的河兵研究》,《史学月刊》2019年第5期。

k池翔:《林业何以成“局”:清末新政视野下的吉林全省林业总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l吕兴邦:《“化私为官”:〈南部档案〉所见清末硝磺政策转变及其在地效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1期。

m赵晓华:《清代救灾间的耕牛保护制度》,《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n张仲民:《“不科举之科举”——清末浙江优拔考及其制度性困境》,《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o张寅:《清末提学使司制度建构及实施困境探析》,《历史档案》2019年第3期。

p李文杰:《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史林》2019年第3期。

q刘文华:《戊戌变法前慈禧光绪权力关系二题》,《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大权将何以总揽——从召对、奏事的改变看预备立宪时的皇权》,《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

r熊元彬:《论清末内阁协理大臣的增设及朝野之反应》,《史学集刊》2019年第1期。

5.法制史研究

a胡震:《清代省级地方立法——以“省例”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c王云红:《清代官员惩治体系中的“效力赎罪”问题》,《历史档案》2019年第1期。

d陈兆肆:《清代“断脚筋刑”考论——兼论清代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e李欣荣:《清季京师模范监狱的构筑》,《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f傅林祥:《清代州县佐杂官司法审理权探析》,《史学月刊》2019年第9期。

g谢晶:《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之维》,《学术月刊》2019年第8期。

h杨芹:《清末都察院在京控中发挥重要功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日第5版。i蔡晓荣:《清末民初上海会审公廨中美商民的混合诉讼及交涉》,《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

j侯庆斌:《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以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4期。

k杨凌燕:《清末民初法政别科考》,《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l周群主编:《清史研究发展与趋势(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m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019年有三部新清史著作被译成汉语。首先是张勉治(MichaelChang)对清帝南巡问题的研究。l另外两部是第二代新清史学者的著作:一是马世嘉(MatthewMosca)从地缘政治的视角考察了1750-1860年间,清廷决策层、官员和学者如何理解印藏边疆英属印度的崛起,以及清代地理叙事中的“印度”和中印边疆从“边政问题”升级为“外交问题”的过程和原因。m另外一部是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谢健(JonathanSchlesinger)所著,该研究利用大量满蒙文献,从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角度考察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n

a祁美琴、陈骏:《中国学者研究中的“内亚”概念及其问题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b李怀印:《全球视野下清朝国家的形成及性质问题——以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为中心》,《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

c苏航:《“汉族中心”还是“汉族核心”: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新探——兼评新清史的内亚王朝史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4期。

d向燕南:《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e钟焓:《重写“中央欧亚”为中心的“世界史”——对日本内亚史学界新近动向的剖析》,《文史哲》2019年第6期。

f苍铭、刘星雨:《从〈皇清职贡图〉看“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国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g黄丽君:《八旗制度与族群认同:清前期中朝关系史中的内务府高丽佐领金氏家族》,《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h李克建:《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2期。

i吴恩荣:《国家礼制视域下的清代满洲祭礼之源起与流变》,《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j崔欣:《乾隆皇帝塑造菩萨王形象:清王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侧面》,《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k郭卫东:《晚清中外条约作准文本探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l张勉治:《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m马世嘉:《破译边疆·破译帝国——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罗盛吉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19年。

n谢健:《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关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四、经济史领域1.国家财政与金融问题研究

倪玉平整理出版了论文集《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涉及漕运、盐政、关税、财政等各方面。a针对清初田赋科则从明末的全部征银制变回实物与白银并列的形式这一历史现象,申斌认为该现象反映的不是州县与纳粮户间实际征收关系的改变,而是赋役全书的文献性质从地方官府自我内部财务管理工具变成户部实现集权式财政管理手段的结果。b郭永钦以数学史视角复原长尾数数据的乘除技术,提出赋税数据文献可以反推折算顺序的规律,借以考察《赋役全书》中,“米、粮折银”时,税额的产生、制作过程;以湖南省为例,探讨府、州、县的新设与裁撤之后原有税收的析分与重组,以及具体政府人员的配置调整等问题。c

a倪玉平:《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科学出版社,2019年。

b申斌:《清初田赋科则中本色米复归的新解释——兼论明清赋役全书性质的转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1期。

c郭永钦:《明清赋税核算技术变革与赋税折亩数字的制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9年第4期;《“多县治府”与“削府利县”:清代府县裁设与财政经费调整》,《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2期。

e胡雁:《光绪朝岁出岁入黄册制度初探》,《学术研究》2019年第3期;《光绪中期清廷整顿钱法的努力与困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3期。

f李光伟:《清代田赋灾蠲制度之演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i熊昌锟:《晚清浙江厘金的开征及收支结构》,《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j孙健:《清末九江地方厘务人员薪酬水平与厘金浮收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k刘增合:《史学研究中“现代性”认知先入为主的检讨——以晚清厘金属性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2.农业问题研究

在清代农业问题研究方面,张力以吕梁山区石楼县为例,认为清代前期荒地问题是清初战乱、灾害以及赋役负担下综合层累的结果,地方针对荒地问题而出台的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反映了北方土地贫瘠地区趋于分散的社会结构变动过程。c王保宁、朱光涌认为徽州当地士绅驱逐棚民的原因并非是后者大量种植玉米造成水土流失,而是外来劳动力和新生产方式的进入对当地宗族社会和信仰体系造成的冲击。d周琼考察了清前期针对灾民所实施的农本借贷制度。e胡铁球等基于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的清代鱼鳞图册登记业主姓名的独特方式,探究雍正年间土地占有、宗族与土地丈量组织之间的关系。f曹树基以闽南地区新出土的典地契与典租契为例,利用“产权”及其衍生的“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概念,研究清代闽南地区典租和典地两个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的区别以及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g李秋海利用买卖契约,以清水江、徽州和浙东地区为中心探究清代买卖契约的地区差异性。h

3.仓、漕、捐、盐等问题研究

a云妍、陈志武、林展:《官绅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中信出版社,2019年。

b陈勇:《光绪十年京员津贴再探》,《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c张力:《清代前期山西吕梁山区的荒地问题与社会结构变动——以石楼县为例》,《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d王保宁、朱光涌:《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1期。

e周琼:《农业复苏及诚信塑造: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g曹树基:《典地与典租:清代闽南地区的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h李秋梅:《清代买卖契约地区差异性的初步研究——以清水江、徽州和浙东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i和卫国:《乾隆朝常平积贮数据与常平仓制度运行考察》,《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j谢祺:《耗羡归公与清代两淮“盐义仓”制度的成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年第11期。

k阮宝玉:《明清漕运中民运与军运的抉择——以江西、湖广“仪兑”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19年第6期。

l周健:《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m李小庆、赵轶峰:《政策与绩效:清代下河地区水利治理的历史透视》,《求是学刊》2019年第2期。

n刘凤云:《蠲免、捐纳与康熙朝的地方钱粮亏空》,《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6期。

o史红帅:《清中后陕西捐修城工研究——基于档案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3期。

靖捷分析清代不同时期盐场管理制度运行逻辑。a韩燕仪通过探讨康熙年间偏沅巡抚赵申乔核减衡州、永州、宝庆三府盐价这一具体个案,考察地方官府对于盐价制定的干预及其实施效果,认为清代盐价的制定机制是结合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并受官商利益关系影响的多轨机制。b

4.工商业发展研究

范金民的论文集《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出版,共收录作者18篇论文,涉及社会治理、商品贸易、商人商帮等社会经济史内容。c赖惠敏对清代乌梁海的贡貂及其运输和赏赐的情况、乌梁海商贸活动情况进行了梳理,重新诠释清代的边疆统治政策。d周积明、丁亮探讨了盛宣怀就如何处理国家与私人资产关系提出的几点意见和实践情况。e李中庆重新审视了张謇的棉铁主义思想与棉铁联营模式的实践和局限。f

关于商品贸易的研究,邓亦兵的著作从粮商的商业活动内容、北京地区官府的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对粮商和市场的看法三个角度,探讨清代前期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g李斌、吴才茂通过对“当江”制度与“争江”历史细节梳理,分析清水江流域在木材贸易兴起后当江制度的建立及其内容。h许檀利用碑刻资料考察了清代祁州药市发展脉络、商人构成以及辐射范围。又与张林峰一起考察了清代中叶晋商在济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济南的经济特点和区域消费情况分析这种经营特色出现的原因。i徐世博探究太平天国战后上海书业的市场特征、经营策略、行业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认为科举制度不仅为书业提供出版内容,更是塑造清末书业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作者还对清末科举停罢前的“书局”意涵及其衍变进行考订。j

a李晓龙、徐靖捷:《清代盐政的“节源开流”与盐场管理制度演变》,《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b韩燕仪:《清代盐价制定中的地方干预——以康熙年间衡、永、宝三府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2期。

c范金民:《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中西书局,2019年。

d赖惠敏:《清代乌梁海的贡貂与商贸活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e周积明、丁亮:《盛宣怀与上海电报局改制》,《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f李中庆:《近代中国工业化路径在试错中探索:张謇棉铁主义思想再审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g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h李斌、吴才茂:《“养命之源”: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当江与争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4期。

i许檀:《清代的祁州药市与药材商帮——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2期;许檀、张林峰:

《清代中叶晋商在济南的经营特色——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1期。

j徐世博:《科举制度与清末上海书业市场:以崇德公所和书业公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5期;《清末科举停罢前的上海“书局”考论》,《文史》2019年第2期。

k王振忠:《清代藏书家汪启淑的商业经营与社会生活——对几份新见契约文书的解读》,《学术月刊》2019年第1期。

l张佩国:《徽州茶商与地方善举——清末民初屯溪公济局个案研究》,《学术界》2019年第8期。

m华立:《雍正欠铜案与苏州的洋铜商人》,《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从赵钧瑞及其商业网络看乾隆时期活跃于新疆的内地商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4期。

n张海英:《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o朱小阳:《日本文献中所见清代徽州商人》,《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p郝平、杨波:《明清河北境内山西商人会馆的历史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计量史学的方法探究了地方宗族对明清商帮兴起的重要作用。a

在对外贸易研究方面,万朝林、范金民考察了乾隆十四年前的中西贸易来华洋船数量及其载货情形,探讨开海之初中西贸易的制度安排,进而分析早期贸易措置对后续贸易的潜在影响。b松浦章、马成芬研究了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的原因、表现以及清廷的应对措施。c五、社会史领域

1.士绅社会研究

2.历史人类学研究

陈春生深入研究了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揭示了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近百余年来地方社会近代化大背景下的演变。n徐文彬对明清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加以综合考察,以此剖析区域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探究

a吴琦、周黎安、刘蓝予:《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b万朝林、范金民:《清代开海初期中西贸易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4期。

c松浦章、马成芬:《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6期。d王振忠:《从徽州到江南:明清徽商与区域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e冯贤亮:《士人生活的变革:明清之际的社会与政治演替》,《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族以人重:明清之际魏塘钱氏的家族网络与政治变动》,《学术月刊》2019年第7期。

f蒋威:《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g李宏利:《明清上海士人家族人口与身份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h徐永斌:《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i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明清“市民社会”说再探讨》,《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j陈岭:《咸同之际江南政治变动与市镇权力的格局转换——以吴江盛泽镇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k蒋宏达:《祭祀、控产与革命——清末民初慈溪师桥的财产秩序和宗族演变》,《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l罗晓翔:《晚清江南社会的绅权与信任危机:以常熟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3期。

m卞利:《论明清时期的民间规约与社会秩序》,《史学集刊》2019年第1期。

n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区域人群的活动特点、诠释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影响。a张小也深入探讨了湖北麻城五脑山帝主庙毛氏宗族权利证明的构建过程,凸显了明清时期地方文化与土地权利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一个从空间看历史过程的典型范例。b杨培娜论述了明清之际政府对华南沿海渔民管理机制的演变,即从简单移植变为通过船只来管理流动的人,认为此举建构了18世纪以降沿海社会秩序。c刘正刚、乔玉红通过分析明清广东士大夫对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三位女性形象的构建过程,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明清士大夫将唐宋岭南地区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d

3.宗教与民信仰研究

郝平、杨波以关帝庙集中而典型的高平地区为研究对象,将抽象的关公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之中,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作用。e僧海霞梳理清代陕西雨神信仰发展概况和太白山神信仰发展过程,探讨太白山神信仰在清代陕西地区由盛转衰过程、演变轨迹和影响其演变的因素。f刘丽敏以晚清华北天主教民为中心,通过对晚清乡土教民宗教信仰状态及其与中国民间文化互动的系统分析,从侧面展示出中西宗教文化在中国乡土社会冲突交融的复杂图景。g曹新宇考察了河南学政林枝春奏请禁毁三教堂在乾隆帝首肯下演化为全国性清查运动,揭示了三教堂案件背后清朝政教话语与基层社会的互动,重新梳理了清初政教关系、思想运动以及民间教派之间的复杂关系。h王政文探究了清末台湾基督徒改宗历程及其社会处境与身份认同,分析基督徒改宗的社会脉络,描绘了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后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及疑虑、恐慌、矛盾的复杂心理。i李楠以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地区的活动为例,探究了教会活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j

4.宫廷社会史研究

尹志华对清末宫廷太监入道的源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n陈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清代汉人成为御前侍卫的条件。o毛立平考察了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困境的具体表现、皇室的解决措施和困局的产生原因,认为除了俸银不足、管理不力等表层原因外,清代公主的经济境遇既

a徐文彬:《明清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2019年。

b张小也:《明清时期湖北麻城的帝主庙与土地纠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c杨培娜:《从“籍民入所”到“以舟系人”:明清华南沿海渔民管理机制的演变》,《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d刘正刚、乔玉红:《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e郝平、杨波:《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19年。

f僧海霞:《清代民间信仰与景观研究——以山西太白山神为例》,科学出版社,2019年。

g刘丽敏:《晚清华北乡土天主教民的信仰与民间文化》,人民出版社,2019年。

h曹新宇:《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三教问题——乾隆朝三教堂案研究》,《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i王政文:《天路历程:清末台湾基督教徒的改宗与认同》,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年。

j李楠:《丁戊奇荒前后华北乡村社会网络的重塑——以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的活动为个案》,《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k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学术界》2019年第10期。

l王嘉乐:《艺术与权术:清康雍乾三朝的宫作松花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m滕德永:《清代中后期苏州与宫廷的飞金供应》,《史林》2019年第4期;《养心殿内殿究探》,《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n尹志华:《清末太监与道教》,《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o陈章:《清代汉人内廷侍卫钩沉》,《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有着更深层的制度与性别因素,也是当时制度困局的缩影。a李文益以康熙时期内务府辛者库人为中心,考证了辛者库人的具体指代及其含义的演变历程,辨析了具有不同地位和待遇的各类辛者库及其民族成分。b

5.社会群体与组织研究

常建华依托刑科题本材料梳理并总结了清代中叶江苏地区人们的婚姻家庭、职业生活、人际关系等信息,重新探究了清中叶江苏的社会经济与生活。c刘京臣以CBDB、中华寻根网的数据为基础,对明清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家族世系和婚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揭示。d李文良从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角度探究清代台湾“客家”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台湾“客家”社会的成立与发展,与清帝国的地方控制政策、华南的商贸活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e

王静以雍正朝和嘉庆朝两起走方医案件为中心,还原了走方医被地方政府怀疑、访拿、审判到释放的全过程。h李学如、陈勇探讨了近代上海义庄在欧风美雨浸染及社会结构变迁推动下,其功能倾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区域宗族、宗族组织及基层社会的递嬗轨迹。i朱英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从筹办到设立的全过程。j黄鸿山分析惜字会助人功能,纠正以往对清代惜字会不具备慈善功能之认识的偏差,并借此对慈善事业的劝善功能略作探讨。k池子华叙述了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从创立到转型的过程,展示了晚清中国红十字会所从事的人道主义活动内容和社会影响。l

关于性别史研究,吴才茂考察了礼入苗疆的过程,揭示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m马俊亚注意到明代以后淮北地区的官府倡导的女德的变态化与极端化趋向及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认为这类现象是专制权力的畸态产物。n董笑寒分析了清代男性的同性关系中的主动者与被动者各自的特点以及双方之间的差异,阐述了清代男风在乡村社会的传播方式。o

a毛立平:《金枝玉叶与收支困局——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境遇考察》,《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b李文益:《清代辛者库身份考:以康熙时期内务府辛者库人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1期。

c常建华:《再论清中叶江苏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侧重于职业与生计的考察》,《学术界》2019年第1期。

d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明清进士家族研究——以CBDB、中华寻根网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e李文良:《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年。

f陈钰祥:《海氛扬波:清代环东亚海域上的海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

g王华锋:《冲突抑或媾和:乾嘉时期海盗与海商关系析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h王静:《从走方医看前近代中国官民互动与民间医疗世界——以雍正、嘉庆朝两起案件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i李学如、陈勇:《近代上海地区的宗族义庄》,《史林》2019年第1期。

j朱英:《清末民初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的筹设与成立》,《史学月刊》2019年第3期。

k黄鸿山:《何以为善:清代惜字会功能新探》,《史学月刊》2019年第5期。

l池子华:《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m吴才茂:《“礼”入苗疆: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n马俊亚:《从本能到特权:明清淮北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o董笑寒:《清代男性之间的同性关系研究》,《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3期。

六、边疆、民族史1.西北边疆

2.北部边疆

a刘晞仪:《乾隆平定回疆图像系列:法王路易十四战功图壁毯和版画的启发》,《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1期。

b陈殷宜:《清朝回疆伯克制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19年。

c贾建飞:《回例与乾隆时期回疆的刑案审判》,《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d王耀:《清代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演变探析》,《民族研究》2019年第6期。

e唐智佳:《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

f孙玲:《清代洮州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3日第5版。

g王希隆、夏晔勇:《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的几个问题》,聂红萍:《乾隆朝回部参赞大臣设置的演变》,赵文涛:《重本与逐利: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变动》,均载于《西域研究》2019年第2期。

h董红玲:《清代新疆塔尔巴哈台台站交通变迁》,王淼:《清末新疆兵制改革析论》,均载于《西域研究》2019年第3期。

i马子木:《乾隆中叶清朝藩属政策在西帕米尔的施行——以乾隆三十三年巴达克山请援为中心》,《西域研究》2019年第4期;《经略西北:巴达克山与乾隆中叶的中亚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j李少鹏:《康熙时期穆克登碑初立位置新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4期。

k李花子:《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结合实地踏查的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

l柳岳武:《“夷教”不宗:清代朝鲜人对清国喇嘛教的排斥——基于燕行使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年茂明安部众叛逃事件的具体内容。a格日乐其其格注意到在清代喀喇沁左旗旗民为规避风险以“乞求地”名义进行土地买卖的现象,对“乞求地”的产生、发展、性质、影响进行了探究。b金鑫认为康熙朝在黑龙江博尔德城设八旗驻防,以管控新编入伍的达呼尔、巴尔虎八牛录官兵,体现了清统治者对新附之人的猜防心理。c惠男考察了1764-1780年间被清朝的卡伦守卫从新疆、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缉获的俄罗斯逃人的经历,揭示了18世纪后期清朝边疆统治的特点。d

3.西藏、西南边疆

对西藏历史研究方面,赵心愚考证了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及粮台的设置情况、特点及其性质和职能。e刘正刚、黄学涛探究了清前期打箭炉地区地震及官府赈灾措施,揭示该区域在地震频发后得以快速重建的缘由,以及赈灾对推进民族交流和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f李志明、洲塔对策墨林诺们罕事件进行补考,认为该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道光年间清朝对西藏的控制仍然非常具体、有效,但客观上该事件成为驻藏大臣职权削弱的转折点。g周智生梳理和总结了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设置后川滇边区联防和联治的状况,这种联防、联治因川滇协力维持边疆安防和推进川边改流而生,也在二者的影响下变化发展。h

对于西南地区边疆与民族问题,周妮从政区疆界纷争与划分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土司辖地与“流官”政区之间纷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各级政区边界形成的影响。i谢晓辉认为十八世纪以来苗疆经历了国家推广的文化体系与“苗俗”的剧烈互动,二者共同形塑了苗疆在基层设置、法律体系等方面弹性而多元的直接统治。j段金生考察了顺治、康熙两朝对云南土司的认识以及云南地区土司政策的施行情况。k王惠敏探讨了清代嘉绒土酋对“土司—皇帝”关系的认知和构建,认为在嘉绒土酋的等级秩序认知中土司和皇帝直接对话,地方督抚在这二者中间并无实质性地位。l张楠林基于明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治理理念,论述了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赋役征收制度的变化和对底层民众的影响。m张振国以云贵两省文官历俸为中心,探究了清代边疆缺从边俸到优升再到久任的变化过程。n黄云川认为缅甸进入清朝贡体系的过程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显得格外曲折和复杂。o陈维新利用总理衙门条约档案叙述了薛福成对滇缅边界谈判所做的交涉,并对《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和舆图进行了介绍。p

a齐木德道尔吉:《清初茂明安部叛逃事件二则史料辨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b格日乐其其格:《从档案史料看清代喀喇沁左翼旗的“乞求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4期。

c金鑫:《康熙朝黑龙江博尔德城八旗驻防始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

d惠男:《俄罗斯逃人与18世纪后期的清朝边疆》,《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e赵心愚:《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

f刘正刚、黄学涛:《清前期打箭炉地区地震与官府赈灾探析》,《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

g李志明、洲塔:《策墨林诺们罕事件补考——以〈策墨林诺们罕致道光帝呈文〉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

h周智生:《清末川滇边区的联防与联治》,《历史研究》2019年第6期。

i周妮:《明清时期“苗疆”土司与“流官”政区疆界纷争与化解——以黔楚蜀交界地区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3期。

j谢晓辉:《当直接统治遭遇边疆风俗:十八到十九世纪湖南苗疆的令典、苗俗与“乱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4期。

k段金生:《土司政治与王朝治边:清初的云南土司及其治理》,《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

l王惠敏:《清代嘉绒土酋对“土司—皇帝”关系的认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4期。m张楠林:《明清时期黔西南的“土流并治”与赋役征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3期。

n张振国:《从优升到久任:清代边疆缺之演变——以云贵二省文官历俸为中心的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2期。

o黄云川:《对18世纪清缅冲突的考察——以边境土司、纳贡及和约为视角》,《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6期。

p陈维新:《薛福成与滇缅界务问题交涉——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条约档案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3期。

七、文化史领域1.传统学术研究

罗检秋围绕清代汉学的家学传衍、家法内涵、学术方法、汉宋关系和学术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考辨,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了清代汉学家族的家学脉络、家族兴衰。a杨念群对以往学界流行的清代考据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梳理,分析其利弊得失,又以“民族主义”和“西学输入”两个切入点为参考系,分析了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向。b王学斌以谱系构建和学风交融的视角,对清代北方儒学的演变进行了探究。c孙运君、陈熙以夏炯这一人物为个案,对其“汉宋兼采”之说深入辨析,揭示嘉道学术转圜的主要倾向和与清朝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d王胜军考察了西南汉学书院的文化功能,借此探究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之关系。e郭康松、陈莉认为清代考据学派追求“由小学以通经明道”的学术宗旨,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整理刊刻了大量古文献,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f朱贞详细爬梳了经学进入和退出壬寅、癸卯学制的过程以及有关章程实际执行中的差异与问题。g

2.文化构建问题研究

a罗检秋:《清代汉学家族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b杨念群:《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c王学斌:《清末民初的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

d孙运君、陈熙:《试论夏炯的汉宋兼采经学观》,《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e王胜军:《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f郭康松、陈莉:《清代考据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学术贡献》,《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

g朱贞:《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h游欢孙:《从景祐宫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创造与演变》,《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

i乔新华、王骏光:《“康熙射虎”与盛世之音:清代五台山射虎川的历史与记忆》,《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j毛亦可:《顾炎武佚文〈寄子严书〉考述——兼论顾炎武立嗣孙对清代嗣法的影响》,《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k马子木:《十八世纪理学官僚的论学与事功》,《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l林存阳、王豪:《大兴“二朱”与四库全书馆》,《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2期。

m刘建云:《印刷忠诚:近代中国早期的知识编辑、话语网络与故事纲要》,《新史学》2019年第3期。

层之间的脱节初现的双重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三不朽”思想。a

3.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对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学界主要探讨了图理琛《异域录》先后被译为法、俄、德、英、日等文本在海外广泛出版和传播,侯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达,此书为欧洲人认识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资料。k

4.概念史研究

观念史、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扩大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范畴和领域,因此《史学月刊》组织“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拓展与创新”笔谈专栏。郑大华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只有做到“通”与“贯”,才能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趋势与整体面貌。何晓明主张通过对词汇、概念、术语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观念的推演变化,并对思想史研究向纵深拓展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反思。郭双林通过检视昆廷·斯金纳、汉斯·罗伯特·姚斯、雷蒙·威廉斯、爱德华·萨义德和刘禾等人提出的概念,指出对一种观念或理论,只有在流动中,或者说将其置于不断的实践中,才易于揭示其意义。郭辉指出“历史记忆”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a徐茂明:《19世纪中叶江南寒士的“三不朽”与民间生活伦理——以〈王韬日记(增订本)〉为中心》,《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b李国荣:《明清国家记忆:15-19世纪丝绸之路的八条线路》,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重视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均载于《历史档案》2019年第1期;吴四伍:《明清时期陆上西部丝绸之路再审视》,李德霞:《16-17世纪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均载于《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c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d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e赵晓阳:《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f庞雪晨:《郭嵩焘与近代西方天文学》,人民出版社,2019年。

g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h邱仲麟:《从明目到商战——明代以降眼镜的物质文化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三分。

j任轶:《马相伯与耶稣会博弈下的震旦学院(1903-1905)》,《史林》2019年第2期。

k侯毅:《图理琛〈异域录〉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带来了全方位的改进,并成为重要研究领域和对象,要求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时刻保持开放心理以采取多元方法。a

庞乃明认为“大西洋”是一个陆海兼具的涉外地理概念,他还论述了明清之际中国人称之为佛郎机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三国的负面印象之形成、演变,探讨了时人上述负面印象形成的认识根据。b任吉东考察了“苦力”的概念史意义。c葛静波通过梳理“帝国主义”一词在清末中国译介的情况以及清末中国人对该词汇的认识,揭示清末国人在接受新知识与面对内外困局时的复杂感受与态度变化。d郑宇丹探讨了英国对“鸦片”这一概念的认知,认为新崛起的英国知识阶层建构了一套对内自我谅解、对外充满霸权的帝国话语,通过否定他者维护了其国家的权力与利益。e黄兴涛考察了“治外法权”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形,认为“治外法权”复杂的双重含义造成中国精英长期的误读,但“治外法权”代表的不平等的司法特权内涵,却一直主导着社会上的传播,在从清末到五四的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具体意涵,成为救亡图存的话语武器。f

5.文献学研究

八、历史地理1.环境史研究李晓方、陈涛梳理了康熙末年绍兴三江闸议修的始末,探究议修过程中各种矛盾、各方利

a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通”与“贯”》,何晓明:《词汇、观念与思想: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郭双林:《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郭辉:《“历史记忆”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拓展》,均载于《史学月刊》2019第6期。

b庞乃明:《明清中国“大西洋”概念的生成与演变》,《学术研究》2019年第11期;《明清中国负面西方印象的初步生成——以汉语语境中的三个佛郎机国为中心》,《史学集刊》2019年第5期。

c任吉东:《概念史视域下的近代城市苦力》,《史学月刊》2019年第2期。

d葛静波:《“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e郑宇丹:《19世纪的英国:鸦片观念变迁、大众传播与帝国话语建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f黄兴涛:《强者的特权与弱者的话语:“治外法权”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运用》,《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g赵志强:《论满文〈无圈点档〉》,《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h杜金:《故事、图像与法律宣传——以清代〈圣谕像解〉为素材》,《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

i乌仁其其格:《浅析归化城土默特土地类档案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j邱靖嘉:《清修〈四库全书〉删改问题刍议——以校办〈三朝北盟会编〉为例》,《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k黄开军:《明清时期商贾墓志铭的书写与士商关系》,《学术研究》2019年第11期。

l陈必佳:《再论〈缙绅录〉记载的准确性及其史料价值》,《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2.地图与地名学研究

3.人文地理研究

周振鹤出版论文集《看山是山》,以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论文为主,亦涉及古籍版本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移民史、城市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研究范式的整体思考,也有对具体问题的细致研究。o华林甫主编的《清代政区地理续探》共收录三十五篇论文,是《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阶段性成果的又一次汇总。p

傅林祥从行政区划、职官制度等层面考察了清初江南、湖广、山西三省的分省过程。q他又

a李晓方、陈涛:《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协作与纠纷——以三江闸议修争端为中心》,《史林》2019年第2期。

b郭培贵:《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史学集刊》2019年第6期。

c赵珍、崔瑞德:《清乾隆朝京南永定河湿地恢复》,《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d高元杰:《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史学月刊》2019年第2期。

e王申:《清代钱塘江中小亹引河工程始末——兼及防潮方略之变迁》,《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f方万鹏:《资源区位、技术工具与区域社会——明清以降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力加工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1期。

g刘惠:《1782年阿弥达奉命勘察黄河河源史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1期。

h张莉、陆昱君、李屹凯:《灾害、气候与政治:光绪初年吐鲁番及其周边地区的蝗灾与应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2期。

j张敏:《“根本亦须防”:清代柳条边的时空分布》,《江汉论坛》2019年第1期。k王一娜:《明清广东的“约”字地名与社会控制》,《学术研究》2019年第5期。

l郭云艳:《从〈坤舆全图〉看16-18世纪关于中亚的地理认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4期。

m赵逸才:《李慈铭批校〈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考略》,《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n李花子:《明清时期朝鲜地理称谓之长白山与白头山》,《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o周振鹤:《看山是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p华林甫主编:《清代政区地理续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q傅林祥:《从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规范》,《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总之,2019年清史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各个领域亮点纷呈,既有名家大作的引领,也有诸多学术新秀的激情亮相。对已有史料的深耕,新资料的进一步发掘,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既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性研究,更有助于各领域研究宏观性、贯通性的理论提升。这些成果都使清史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只是限于学识和篇幅,还有大量成果未能在文中提及,缺漏之处,叙述不准确之处,还望学界同仁指正。

a傅林祥:《清代盛京等省的“城守”与“城”》,《史学集刊》2019年第4期。b翁有为:《中国近代制度转型中的省制刍论》,《史学月刊》2019年第3期。

c鲁靖康:《清代厅制再探——以新疆为例的考察》,《西域研究》2019年第2期。

e何一民、李馨妤、念新红:《清代江河水系城市分布及特征》,《城市史研究》2019年第1期。

f梁敏玲:《清末民初广州行政制度变迁与独立行政主体的形成》,《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3期。

g张威:《清代直省驻防城对其所依附城市形态演变的作用》,《城市史研究》2019年第1期。

h张振国:《清代“冲繁疲难”制度再审视——以乾隆七年制度调整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年第3期。

i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3期。j汪小义:《关于清代内外洋划分的几点认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3期。

k宋昆、孙艳晨、冯琳:《近代天津九国租界边界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2期。

THE END
1.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回顾意义与展望许崇德教授是我国宪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宪法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我国宪法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许崇德教授全程参与了 1954 年宪法、1982 年宪法等多部宪法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亲身见证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曲折历程。他在宪法学理论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其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堪称我国宪法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380545432724827&wfr=spider&for=pc
2.?宪法宣传周丨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和宪法的地位作用三、宪法的地位作用 (一)地位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二)作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AxMzA2OA==&mid=2247543481&idx=4&sn=97d8a15229b7204d6200a5b6832a0e9d&chksm=f886ee1e39c35d9be183c103fd59e8d1c878769f5706f06dae4e94b1e0300643d16ed0145414&scene=27
3.近代史大事记教学教研成果中学历史组教研组天地教研视窗近代史大事记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http://www.cjedu.cn/jysc/jyztd/zxlsz/jxjycg7/content_231372
4.历史的车轮简述: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https://www.jianshu.com/p/806c16d6d255
5.哲学: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形态之一)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372371/article/details/97857569
6.党史知识学习资料一、基本知识:1.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2.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https://dsxx.wnzy.net/info/1025/1323.htm
7.民航概论各章习题详解(答案)交通运输部 中国民用航空局 各地方管理局 (此题书上无明确解答,不要求掌握) (请与如下题目及解答区分) (P3)概述民用航空系统的组织结构。 ①政府部门 ②民航企业 ③民航机场 ④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4) (P9)简述我国民航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飞机https://m.360docs.net/doc/a416193352.html
8.高三历史教案设计七篇(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http://www.jiaoyubaba.com/gaozhong/3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