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用历程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文物传统历史悠久。学界对中国文物保护的起源争论颇多。一些专家认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始于修复技术……中国文物修复技术较早形成行业的,是青铜器修复和书画装裱修复”;英国学者奥蒂(W.Oddy)认为:“欧洲的文物保护史在于确认修理过程向修复过程的演变”。显然,人们在创造器物的同时就在对器物进行维护,从古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就发现了大量的修复痕迹,如连缀修复。若以此论,则中国最早的文物修复或可上溯到石器时代;但若以行业而论,则最早的文物修复行业除青铜器修复和书画装裱修复外,还应加上古玉器修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科学”一词原意是科举之学,而后来从西方传入的西学被称为格(物)致(知)之学,直到近代才由日本回传到国内,特指分科之学,也就是今日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历史上常被称作技艺,总是与知名的能工巧匠联系在一起,显示着异于常人的技能和机巧。在西方历史上也有同样的认识,用“art”来表示技艺,隐含着人工技能的意思,也是到近代才逐渐转移到“technique”,和科学联系在了一起。科学技术是客观的,也是人们能够掌握的客观规律。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形成多达上百个分科的有机科学体系,完全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使对文物保护这个古老而现代的行业,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在文物行业的应用历程简述

1.1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修复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尽管没有理论基础和技术文献,但作为一个手工业行业,至迟在唐宋之时就已经形成了。最早的文物修复活动应该包括青铜器修复,并早于金石学的形成,伴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而发展。青铜礼器自“三代”至汉朝都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等级制度和宗族制度的标志。当其丧失国家重器的地位、逐渐进入流通领域之后,损伤和破坏必然会成为难以避免的问题,青铜器的修复开始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是传统青铜器修复对青铜器锈蚀物已经有了很清醒的认识,虽然还无法像今天可以用现代设备检测分析锈蚀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含量,但古人已经可以将青铜器的锈蚀物区分为有害粉状锈和无害的“绿漆古”“水银沁”和“黑漆古”等稳定锈蚀物。

同样,书画装裱技术反映了古代工匠无穷的创造力。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但纸张材质本身有脆弱的一面,即容易损伤难以久存。书画装裱技术则是通过将书画的载体宣纸装裱在更结实的背衬纸或织物上来增强宣纸的强度并制成卷轴,从而更便于书画作品的展示、收藏和转移。书画作品之所以能够收藏和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的形成。尽管人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但在实际实践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暗合的科学思想。

1.2现代科学提升对文物的认知

文物保护真正发生巨大变化是在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的开端当属博物馆的广泛建立。早期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大部分由外国人教会主办,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这些博物馆不约而同,除宣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外,都把历史文物作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的不同,但这些博物馆客观上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现代考古学是西方现代科学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主要贡献。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是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而且具有较完善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如地层学、年代学、几何学、材料学等等。重要的是考古学改变了中国数千年对掘坟盗墓深恶痛绝的传统观念,逐渐接受合理的考古发掘活动。

现代科学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产生了全新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建筑维修多考虑维护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当代规定,不太考虑维护其原有形制风格。梁思成等人留洋归来,已经具有现代建筑科学的知识和现代文物保护思想,又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勘察测绘,结合历史文献对古代建筑的构造方法、发展脉络、以及各代营造法式规则及其特点有了全面的研究掌握,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开始以历史的、艺术的、专业的要求对待古建筑保护,并以此指导文物古建筑的维修,开始了文物古建维修保护的全新时代。

1.3现代科学技术助推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文物保护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主要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方面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如科技考古方面的航空考古、遥感考古、动植物考古、人骨DNA分析等;文物分析检测方面的X射线荧光分析和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等;文物测年方面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热释光年代测定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古建筑和石窟寺近景摄影测绘、古建筑维修的计算机绘图等;文物保护材料方面的有机、无机加固材料、金属缓蚀封护材料、漆竹木器脱水定形材料等。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诸多文物保护科研机构。

值得强调的是科学程序、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的重要性得到了文物行业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一、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法制保障。二、针对具体文物保护项目的工作流程,从初始勘察、检测分析,到随后制定周密的科学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实施中规范操作,完成时评估结项验收等,进行科学的系统规范管理。三、与世界文物保护理念和科学思想的接轨。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的核心思想是“复原和重现”,西方对文物的认识则是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而更以历史价值为先,反对为了恢复文物完整性或美学观感而危害其历史真实性。199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美国盖蒂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开始三方合作编纂《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旨在使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符合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共同原则,对一些理论概念性的抽象语言取得理解共识”。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实践,如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研究所、日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保护合作,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德国和法国保护机构的合作等。

2.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

2.1学科基础的复杂性

2.2文物保护原则的局限性

对文物来说,其作用和价值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保护的目的是保证其社会科学方面的价值,而采取的保护手段则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面对历史文物,为了保留完整的原始历史信息,最好是维持文物原状而不要人为干预,但若这样文物就会自然老化,或者由于内部或环境的因素加速其老化;当然也可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处理使文物延长寿命,但这样可能就会失去部分信息或干扰历史信息的准确获取,文物保护工作就经常处在这种两难境地。因此,人们制定一些文物保护原则,尽最大可能在两方面进行平衡以期获得最好效果,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原则。

对最小干预原则来说,第一,最小是个不确定的量,只能实现其比较意义,对具体文物就更加难以确定。第二,从自然科学角度考虑则最小意味着零,即不进行干预,暗合英国保守主义文物保护学者鲁斯金(JohnRuskin,1819-1900)的思想,但从最小干预原则的内容来看,制订者还是希望采取干预手段的。第三,最小没有客观标准,或者说仅是表达一种愿望。

2.3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的薄弱与保护技术

现实中的分离

科学和技术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科学更靠近理论,技术偏向实际。科学方法指导技术,两者相辅相承,辩证统一。在文物行业,文物理论研究包括对文物本体和其所处环境的研究,它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社会科学方面,从宏观上是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这个方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提高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细节上是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科学方面,从宏观上可以研究自然变迁,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史;细节上可以研究文物本体的材质、制作方法、现存状态,为保护实施打下基础。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保护原则和保护技术。保护原则的基础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历史和美学要求,或者说是文物价值的要求。文化不同会导致保护理念的差异,从而对保护原则有不同的认识。保护技术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传统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一是现代技术的材料、工艺与装备。

现有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理论研究薄弱。我们的保护理论基本上是承袭西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物保护理论,尽管西方的理论也并不完备。理论的薄弱在现实中反映的往往是理论和技术的割裂,导致技术缺乏约束,保护措施的最后效果评价不一、莫衷一是。同时,理论的薄弱也导致对文物的保护前后不连贯,以及各方面工作的割裂。一是文物的价值研究成果不能完全传递到保护技术人员手中,使得保护人员难以全面深入认识文物的价值所在,出现最后的保护效果难以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现象。二是在保护处理前,通过对文物的各种研究分析获得了全盘的数据,但在制定保护方案和实施时则与前期研究割裂,很多数据没有被很好利用。三是传统工艺有自己的传承方式,间接地排斥现代理论和工艺;而现代工艺虽然承认传统工艺存在某些独特技巧,但从整体上还是弱视传统工艺,两者有所割裂且分别发展。

2.4文物保护科研在国家科研体系中

的位置尚待确立

2.5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现阶段已经有多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文博学院,大多数设立了文物保护专业。我国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各地的文物保护中心、各级博物馆、考古机构、大专院校的文保专业等。由于人员编制是事业单位难以逾越的问题,近些年文物保护专业人员队伍并没有较大的增长,“2006-2017年文物保护科研人员年均增长0.78%”,也就是说国有文博行业并不能完全吸收高校文物科技保护毕业生,难以与日益增长的文物保护工作相匹配。

文物保护工作是现代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引进和改良应用,其核心工作是对现有自然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引入文物保护进行实验验证,以及对新型材料用于文物保护的筛选和改造。因此,文物保护科技的核心是应用,在于对现代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而不可能是引领型的研发创新。文物保护科技从业人员大多是自然科学专业背景,但工作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行业,一般会逐渐脱离自然科技前沿,其知识和技能会退化而跟不上时代科技,即便是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岗文物科技保护,若干年后也难以摆脱知识更新的窘境。如何保持文物保护科技人员队伍的知识更新,促进自然科学主业人员向文物保护科技工作流动,将古老的文物与科技前沿完美结合,是文物保护科技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文物修复较多还是采用传统工艺,并且在弘扬传统的要求下“师承制”正在逐渐恢复,当然今天的学徒已经具有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对传统技术产生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在恢复和发掘旧的传统工艺。而且,师承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规模上有较大限制,只能收少量徒弟,强调传统从而先天带有保守的倾向,科学上不重视文物保护科技原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文物病害的病因。

3.启示与发展对策

3.1启示

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文物保护的影响过程中,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文物保护思想理论以及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常步西方国家后尘。长期以来我们的文物保护理论还是以《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为基础,虽然我们发现东西方文物观念和保护理念有一些差别,但囿于西方的强势话语权,以及我们自己文物保护理论的匮乏,一直没有提出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见。日本比较审慎,通过对西方文物保护理念研究,结合东方文物修复特点,认为可以推出自己的观念,1992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后,在1994年根据自己的文物认识和理念推动形成了《奈良真实性文件》,强调文化多样性,使东方土木类建筑保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我国于2005年10月在中国古城西安举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并庆祝该组织成立四十周年,会议形成《西安宣言》,以丝绸之路为样本强调环境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世界文物保护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特别是2007年《北京文件》突出了中国文物观念,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物修复,达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3.2.文物保护科技现状的对策

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引领文物保护利用,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和策略。许多国家为抢占未来的文物科技制高点和话语权,纷纷将文物保护纳入本国的科技发展规划。而对我们来说,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从学科上尚未纳入国家学科建设体系,也可以说文物保护科学还是一个外围边缘学科。虽然从科研管理上已经由国家统一管理,但要融入国家整体科研体系架构和国家科研管理体系之中尚需时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物保护必将会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突破性地上一个新台阶。其特征将是文物保护科技融入国家科技发展体系,国家前沿科技顺畅引入相应日常文物保护工作。文物意识和文物利用将会成为新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内涵的深入研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研究结合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

3.2.1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不认可有文物保护学科,尽管在大学我们已经有了文物保护专业,但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尚不十分清楚,同时也很少有人进行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实际保护工作中理论的指导性不强,也没有严格的约束性。对于文物保护理论研究,实际上在文物保护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文物保护理念和指导思想层面或深或浅的探究,但多限于西方观点的分析借鉴,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作为学科基础的术语研究还非常落后,业内对术语的认识不够,存在一些文物基础术语的混用和不规范,文物术语研究寥寥无几,而术语是理论的基础,没有术语就没有理论。而且,在遍布全国的众多的文物保护科研机构中尚未设立理论研究的分支机构或组织,来聚集一批具有文物保护实践经验的学者,难以营造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

3.2.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一直是文物保护业界的主要工作。长期以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下解决了一些较复杂的重大难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一直存在两大学派: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传统技术是传承自手工业时代的传统修复技术。现代科技则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现代通过学习西方新技术新方法而获得认可的成熟技术;二是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在文物保护中的新技术研发。加强传统技术研究,挖掘传统修复工艺中的技巧,对现代的文物保护技艺、装备有所启发;加强成熟技术的研究,可以总结文物保护的规律和原则,充实文物保护理论,为新技术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指出应避免的弯路;加强新技术研究,是要紧跟自然科技的前沿,鼓励文物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文物保护科技跨越式发展。

文物保护理论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必然会越来越多地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就现阶段而言,多数的文物保护科研成果都集中在新材料上,新工艺相对较少。传统技术的核心大多集中在其工艺技巧上,因此值得对传统工艺深入研究开发借鉴。将新材料引入传统技术可以提高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技术可以提高现代技术的保护效果。由此可见,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将展示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技术。

3.2.3开放人才流动与促进科研合作

应该将师承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把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师承学习纳入现代教育体系。甚至可以形成专科学校,扩大受众面,培养不同级别的专业修复师。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历史文化深造与专业技能提升,达到高级修复师,与国家技师系列职称接轨,形成修复师技师系列。同时保留传承其技艺精华,并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传统文物修复之间的割裂状态,促进行业的科学化和社会化革新。

3.2.4集中力量办大事

人类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创新,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会突破性地再上一个新台阶。现代科学技术将不仅是起到支撑作用,它甚至会内嵌在文物之中成为文物的一部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其表现的状态、作用。文物承载着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保护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目前文物行业正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也存在着时不我待的机遇,要抓住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契机。鉴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论体系和文物保护技术方法论是一个系统工程,狠抓科技创新是一场攻坚战,应集中力量适时地推出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采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及制造企业共同参与,探索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同时还应加强科学管理研究,将科学管理和科学保护结合起来,以应对未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开创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结语

文物的作用从历史上金石学的“正经补史”,到近现代聚焦到历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考古意义,以及当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还需我们不断发掘其现实意义和利用价值。文物保护利用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应发挥其特殊作用。保护文物就是要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信息,拒绝任何干扰破坏文物信息保存和呈现的活动,将文物从历史见证的固化形态,向人文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活化形态转变。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尽坎坷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也一定会记录下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成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文物保护的未来必然会有更加先进有效合理的技术,现有的一些前沿科学技术也会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颠覆性前景。科学技术从开始的文物保护材料和工艺研究,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程介入文物的出土、保护、保存、展示工作。随着未来文物保护科技纳入国家科研体系,文物行业与各方面全方位的科技协作将加快文物保护的科技进步。将科学和技术真正摆在文物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驱动力,带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先进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END
1.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回顾意义与展望许崇德教授是我国宪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宪法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我国宪法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许崇德教授全程参与了 1954 年宪法、1982 年宪法等多部宪法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亲身见证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曲折历程。他在宪法学理论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其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堪称我国宪法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380545432724827&wfr=spider&for=pc
2.?宪法宣传周丨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和宪法的地位作用三、宪法的地位作用 (一)地位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二)作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AxMzA2OA==&mid=2247543481&idx=4&sn=97d8a15229b7204d6200a5b6832a0e9d&chksm=f886ee1e39c35d9be183c103fd59e8d1c878769f5706f06dae4e94b1e0300643d16ed0145414&scene=27
3.近代史大事记教学教研成果中学历史组教研组天地教研视窗近代史大事记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http://www.cjedu.cn/jysc/jyztd/zxlsz/jxjycg7/content_231372
4.历史的车轮简述: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https://www.jianshu.com/p/806c16d6d255
5.哲学: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形态之一)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372371/article/details/97857569
6.党史知识学习资料一、基本知识:1.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2.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https://dsxx.wnzy.net/info/1025/1323.htm
7.民航概论各章习题详解(答案)交通运输部 中国民用航空局 各地方管理局 (此题书上无明确解答,不要求掌握) (请与如下题目及解答区分) (P3)概述民用航空系统的组织结构。 ①政府部门 ②民航企业 ③民航机场 ④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4) (P9)简述我国民航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飞机https://m.360docs.net/doc/a416193352.html
8.高三历史教案设计七篇(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http://www.jiaoyubaba.com/gaozhong/3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