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法律演变

古代中国法律演变,本图详细记录了从夏商到明清的律法内容、律法特点等等,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中国法律演变

夏商

法律:《禹刑》《汤刑》

时期特点:鬼神思想天神论神权法

鬼神天神论: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相当有限,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弥漫着“天命”、“鬼神”之类的宗教迷信思想。基于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信仰、崇拜及敬畏之心,人们的法制指导思想以表达神权法意志为宗旨,体现出“服天命”、“受天命”而“行天之罚”的显著特色。神权法:神是最后的主宰和决定力量,法律的制定和运行必须以神意为准则。换言之,法就是神的权力之物。

西周

法律:《九刑》《吕刑》

时期特点:敬天保民礼治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周公甚至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重民思想的先河。礼治:“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简单来说就是配合分封制来维护家族统治。

春秋战国

法律:子产《铸刑书》李悝《法经》

时期内容:封建法的出现儒道法墨的探索

封建法:春秋时期经济基础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推动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奴隶制法被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的封建法代替。战国时期,法律进一步法典化和规范化,李锂著《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有体系的法典形式的著作。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法家的“法治”、“重刑”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

时期特点:法治百家争鸣

秦朝

法律:“律”“令”

内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是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以吏为师是指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在焚书的同时,禁止私学。

法律特点:严刑峻法

两汉时期

法律:汉承秦制《九章律》

内容:律令科

法律特点:礼法结合外儒内法独尊儒术

汉初思想家倡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思想主张,为儒法结合作了思想准备,初步显示了先秦儒家向汉代新儒家的转变。但由于缺乏时代机缘,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在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度中断,汉初儒家只是原始儒家向汉代新儒家转变的过渡环节。只是到汉武帝时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完成了原始儒家向汉代新儒家的转变。

三国两晋

法律:《晋律》

内容:律与令,篇章条文得体

法律特点:律令儒家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隋唐

宋朝

法律:大体沿唐《宋刑统》

法律内容:敕令格式契约买卖

编敕的特点表现为:宋仁宗以前是敕律并;宋神宗以后敕的地位提,甚达到破律的地步;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种训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昭令的种。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或者事所作的命令。宋代的商品经济关系有所发展,民商事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

法律特点:皇帝直接参与审判民事立法丰富重视证据断案

元朝

法律:沿唐朝法律《大元通制》

内容:诏制条格断例

《大元通制》是一部具有法典特性的法律集成,是元朝法典定型化的标志。其中的“断例”相当于唐宋律中的“律”,“条格”则相当于“令”、“格”、“式”,“诏制”相当于“编敕”。

法律特点:民族分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阶段。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集权国家,元朝统治者接受汉儒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但在实施中采取民族分治,使得元朝法律成为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华法系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和演变。元朝统治期间,在立法上继承了汉族法律中的严厉之制,在法律实施上进行民族分治,从而在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中渗透着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窦娥冤(bushi)

明清

法律:《大明律》《大清律例》

法律内容:律例大诰会典,司法实践重视“例”

《明诰》朱元璋在修订《明律》的同时,为防“法外遗奸”,在洪武年(公元1385年)洪武年(公元1387年)间,订四编《浩》,共236条,具有与《明律》相同的法律效。《明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法律特点:法外之法维护君主专制严法

法律教化:明清宣讲“圣谕”,以法律解释,乡约利用推广带有约束力,并于法律合流。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演变过程中国法律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持续发展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以及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下是对中国法律演变过程的主要概述: 一、法律制定 中国法律的制定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法律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以宪法为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随后,为了适应社会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7b71b118cf1932000620
2.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ppt,社会背景 魏国 西晋 三国 蜀国 两晋 吴国 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南北朝 北魏 北朝 北齐 北周 一、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1、蜀国——《蜀科》、《蜀令》 2、吴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 3、魏国——《魏律》(《新律》) (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20/6215133240003035.shtm
3.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是法律顾问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动态特征: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各个时期的法律文化也是不同的。从其动态https://www.bkw.cn/flgw/ask/2265328.html
4.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演变史略回顾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最初草创无章走向逐步成熟,再到不断创新,最终融入现代化流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问题与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往往体现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实践。此外,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反映出中华文明深厚根基上的多样性与包容性https://www.tepnw.com/mao-yi-yu-jing-ji/457512.html
5.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演进及其规律学位在理学思想产生消极效果之时,经世致用法律思想兴起。进步思想家们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反思和批判理学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问。 传统法律思想的演进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并有一定规律可循,即法律思想的演变总是出现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与政治统治思想保持一致,并与中国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J0087858
6.宪法宣传周一文读懂宪法的历史沿革新时代的中国日益强大,国家宪法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应积极响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号召,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要知宪法,懂宪法,用宪法,护宪法,让宪法全面贯穿于生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cxMTc3MA==&mid=2660012591&idx=1&sn=f532ac1880ce9c9a77b59489356a8c42&chksm=85368b5c3cdaf652902527a2c3a929e95df3ddf2c9f576c7922170bcab7953158a0aa0fc9c94&scene=27
7.美国资产管理业法律监管制度的重点演变及经验借鉴[25]美国资管业的制度体系是由多部法律、多个监管机构及相关监管和自律规则构成的一个整体,并且仍在不断发展演化中。该制度体系不仅法律制度间盘根错节、相互制衡,而且也呈现出独特的政治和法律文化特征,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应主要对照借鉴其发展演变的重点、趋势及内在的法律逻辑,而不是照搬照抄其具体的规定。并且,美国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18_jrfy/jrfnzd97j/270935.htm
8.浣洋诀4.2.1律令格式中国古代法的传承八角没有理会小武的感叹,大袖一挥,又一张白纸便从袖筒之中飞出,从空中缓缓飘落下来。小武连忙上前,伸手接过一看,却是一张中国历代律令格式的介绍表格。 只听见八角缓缓道:“只要看明白这张中国历代法律规章的大致介绍表格,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中国法律的演变了。” https://www.jianshu.com/p/1ada2223a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