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法律演变,本图详细记录了从夏商到明清的律法内容、律法特点等等,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中国法律演变
夏商
法律:《禹刑》《汤刑》
时期特点:鬼神思想天神论神权法
鬼神天神论: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相当有限,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弥漫着“天命”、“鬼神”之类的宗教迷信思想。基于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信仰、崇拜及敬畏之心,人们的法制指导思想以表达神权法意志为宗旨,体现出“服天命”、“受天命”而“行天之罚”的显著特色。神权法:神是最后的主宰和决定力量,法律的制定和运行必须以神意为准则。换言之,法就是神的权力之物。
西周
法律:《九刑》《吕刑》
时期特点:敬天保民礼治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周公甚至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重民思想的先河。礼治:“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简单来说就是配合分封制来维护家族统治。
春秋战国
法律:子产《铸刑书》李悝《法经》
时期内容:封建法的出现儒道法墨的探索
封建法:春秋时期经济基础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推动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奴隶制法被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的封建法代替。战国时期,法律进一步法典化和规范化,李锂著《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有体系的法典形式的著作。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法家的“法治”、“重刑”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
时期特点:法治百家争鸣
秦朝
法律:“律”“令”
内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是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以吏为师是指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在焚书的同时,禁止私学。
法律特点:严刑峻法
两汉时期
法律:汉承秦制《九章律》
内容:律令科
法律特点:礼法结合外儒内法独尊儒术
汉初思想家倡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思想主张,为儒法结合作了思想准备,初步显示了先秦儒家向汉代新儒家的转变。但由于缺乏时代机缘,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在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度中断,汉初儒家只是原始儒家向汉代新儒家转变的过渡环节。只是到汉武帝时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完成了原始儒家向汉代新儒家的转变。
三国两晋
法律:《晋律》
内容:律与令,篇章条文得体
法律特点:律令儒家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隋唐
宋朝
法律:大体沿唐《宋刑统》
法律内容:敕令格式契约买卖
编敕的特点表现为:宋仁宗以前是敕律并;宋神宗以后敕的地位提,甚达到破律的地步;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种训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昭令的种。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或者事所作的命令。宋代的商品经济关系有所发展,民商事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
法律特点:皇帝直接参与审判民事立法丰富重视证据断案
元朝
法律:沿唐朝法律《大元通制》
内容:诏制条格断例
《大元通制》是一部具有法典特性的法律集成,是元朝法典定型化的标志。其中的“断例”相当于唐宋律中的“律”,“条格”则相当于“令”、“格”、“式”,“诏制”相当于“编敕”。
法律特点:民族分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阶段。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集权国家,元朝统治者接受汉儒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但在实施中采取民族分治,使得元朝法律成为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华法系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和演变。元朝统治期间,在立法上继承了汉族法律中的严厉之制,在法律实施上进行民族分治,从而在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中渗透着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窦娥冤(bushi)
明清
法律:《大明律》《大清律例》
法律内容:律例大诰会典,司法实践重视“例”
《明诰》朱元璋在修订《明律》的同时,为防“法外遗奸”,在洪武年(公元1385年)洪武年(公元1387年)间,订四编《浩》,共236条,具有与《明律》相同的法律效。《明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法律特点:法外之法维护君主专制严法
法律教化:明清宣讲“圣谕”,以法律解释,乡约利用推广带有约束力,并于法律合流。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