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工业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工业碳排放量的高速增长局面已被扭转,工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是,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笔者预判未来,我国仍面临诸如工业低碳发展与降本减负并重、工业去煤化任务艰巨、部分关键低碳技术水平薄弱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法律、财税和金融体系保障,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及完善绿色交易机制,加快促进工业低碳和零碳发展。

关键词:工业低碳;能源消耗;展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经济增长:中国环境税路径选择研究》(7180319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成果。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当下,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难题。经过不懈奋斗,我国实现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处理工业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强化气候安全,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笔者将着重分析我国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并预判未来的挑战,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工业低碳和零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工业碳排放量高速增长的局面已被扭转,工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存在差距。

(一)工业碳排放量高速增长的局面已被扭转

从行业类别看,发电行业在所有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中位居首位,2017年占比高达60%。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各类发电技术经济性造成的,燃煤发电长期占据我国发电领域的主要地位,而单位标准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高于等标量石油及天然气,从而导致以燃煤为主的发电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其他部门。同时,制造业的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从1990年的7亿吨增加到2017年的27亿吨,这意味着制造业低碳转型仍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二)工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从排放强度看,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意味着工业低碳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1990年的7.79吨/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降到2018年的2.37吨/万元(1990年不变价),降幅高达69.58%。这与我国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努力分不开(见表1)。

表1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表

我国一直致力于发电行业的碳减排,采用先进的燃煤技术、鼓励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等措施使得发电行业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尽管我国发电量从1990年的0.62亿万千瓦时增长至2018年的7.15亿万千瓦时,但碳排放强度却从1990年的0.91千克/千瓦时下降到2016年的0.68千克/千瓦时。也就是说,发电量增长了十倍多,碳排放强度却下降了24.75%(见图1)。

图1我国发电量和碳排放强度示意图

(三)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主要工业品能源实物消耗量来看,在剔除工业品价格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产品差异和其他不可比因素后,生产同质性工业品的能源效率落后于国际水平。例如,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比世界同期先进水平多消耗3%~5%的能源。1990年—201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的能源消耗强度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二、当前工业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工业低碳发展与降本减负并重。

一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低碳和零碳工业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培育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入推进清洁改造生产与循环利用,研发与推广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从短期来看,这些举措可能会加重工业企业成本,但长期来看必定会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减轻企业生产负外部性成本。

二是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现代化,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旨在使企业轻装上阵,为工业创新升级提供宽松的环境。因此,工业低碳发展不仅仅是简单地控制碳排放,还需要考虑与工业降本减负的协同性,警惕因工业低碳和零碳发展加重企业生产成本、阻碍创新升级、抑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工业去煤化任务艰巨。

煤炭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能源,单位标准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远远高于其他化石能源。因此,工业去煤化必然成为各国净零碳排放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以概括为“富煤、缺油、少气”,清洁能源使用因前期资金投入巨大而面临“性价比”问题,这使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地位难以撼动。2009年—2019年,我国煤炭占比大体呈现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的趋势。2019年煤炭占比为57.7%,粗略估算,需要花费58年才能实现零煤耗。目前,就电力结构而言,2018年我国火电占比为71%;就工业领域消耗煤炭的碳排放量而言,2017年为70.72亿吨,占工业碳排放量的92%,占整个社会碳排放量的76%。因此,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3.部分关键低碳技术水平薄弱。

三、对策建议

尽管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任重道远。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为进一步促进工业低碳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律、财税和金融体系保障

完善各级节能监察等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散乱污”企业认定办法,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和整改提升等措施。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针对性减轻工业低碳转型成本。

3.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拓宽低碳工业融资渠道。

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鼓励银行、担保机构等为中小企业绿色创新与低碳转型提供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创新和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碳排放权抵押和质押贷款等产品。不断创新丰富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产品,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积极利用融资手段,探索建立适合产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投资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二)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

1.积极推进低碳关键技术研发。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以平台为载体,聚焦战略性、引领性和重大共性需求,集中攻关传感器、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关键装备与材料、基础软件、碳捕捉封存技术和页岩气开发等低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技术迭代快、高度市场化、对成本敏感、用户满意程度要求高和选择机会多的技术和产品上,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和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潜能,培育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优势并转化为经济优势。

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

通过税收、补贴和绿色基金的方式引导企业低碳技术的应用。抓住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和产业集群全面等优势,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平台实现绿色制造资源共享,加强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咨询和服务工作,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3.加大不同行业的循环产业链接,确保循环生产工艺落地,以实现废弃物零填埋。

例如,钢铁企业通过不同行业的循环链接可以将单纯的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向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功能转变,形成以钢铁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循环低碳发展。

(三)推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

1.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继续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加速优胜劣汰。对标国际,打造一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能源审计、节能诊断、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能源管理体系咨询认证、环境管理体系咨询认证、绿色产品评价认证和节能环保工程设计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服务体系,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助力。

2.加快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激发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和项目审批等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能耗排放低、质量效益好的新增长点。

(四)优化能源结构

1.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以及水能等清洁能源,清零化石能源。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等手段加大新能源项目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开发零碳能源。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解决零碳能源供应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问题,提升电网系统调节能力,增加零碳能源消纳能力。

二是继续降低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税收和环保等优惠补贴政策鼓励扩大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制油等能源的替代范围,全面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等措施,多渠道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全面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2.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等,联合开发水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打造清洁能源合作示范区,为工业低碳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持。

(五)完善绿色交易机制

1.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建立完善统一的全国碳市场,适时推进碳交易覆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工、建筑材料和造纸等其他行业范围,整合交易、登记和结算等市场基础设施,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可监测与可核查,促使企业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建立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碳市场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碳减排及碳市场配额总量目标,严格落实超标处罚机制。

2.促进用能权交易制度逐步由试点推广到全国。

确立公平开放透明统一的市场规则,广泛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实现工业能源消费数据的智能化监测与核查。针对不同企业制定差异化和精准化的用能权指标分配方案,做好用能权确权工作,提高能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此外,在用能权交易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应积极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好用能权交易与碳交易的衔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用能权交易市场,实现工业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

陈素梅.中国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城市,2022,(01):63-69.

THE END
1.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发展趋势工资待遇人才需求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工资收入一般多少钱一个月?59.3%的岗位拿¥6-15K/月,年薪¥7-18W。对比全国高11.6%。就业前景怎么样?市场需求:2024较2023增长9%,招聘职位量占全国0.491%。。发展现状:公司规模50-99人占比最多,成立时长10年以上占比最多,融资事件天使轮占比最多。高端人才:硕士需求占中国法律服务行业2.502%。https://www.jobui.com/salary/quanguo-all/ind-falvfuwu/
2.2014(四)非诉讼法律服务规模 (五)非诉讼业务拓展路径 (六)非诉讼业务服务技能 第三节 中国法律服务政策标准 一、法律服务政策标准概述 二、法律服务机构政策标准 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政策 第二章 中国律师事务所市场分析 第一节 中国律师行业发展分析 一、律师行业发展现状 https://www.bjzjqx.com/IndustryInner/352136.html
3.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承担着解除社会成员年老后生活来源后顾之忧的职责,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益。由于养老保险建立在劳资双方与政府等多个主体分担责任的基础上,且公民个人的养老金权益具有长期累积性,若无法律规制便无法明确赋权明责并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4.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现状问题和法律制度完善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非常迫切。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金融的现实发展需要,更要成为推动中国金融业格局变革、确立新金融体制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理论界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一般定义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以一定的方式进入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6_jrfy/2006nzd71j/240180.htm
5.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二、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传统中的保守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人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了,但“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农民存在着儒家文化观念,深受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的束缚。 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6.学习问答27如何理解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必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c0NDgxNA==&mid=2247493895&idx=3&sn=5d12b25686ab5faf23809c78cb8e1daa&chksm=ea281d324c14b737919947483ee83005786e5f8351870e487ae668edb488666c90dfc85e8aaa&scene=27
7.2020年中国洗手液市场调研报告产业规模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第二节 2020年中国洗涤剂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中国洗涤剂市场基本特征 二、中国洗涤剂行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合成洗涤剂产量平稳增长 四、洗涤剂行业主要专利技术发展状况 五、家用洗涤剂品种发展现状 第三节 2020年中国洗涤剂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分析 一、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 二、合成洗涤剂污染及影响 三、含磷洗涤剂https://baogao.chinabaogao.com/xiantiyongpin/520030520030.html
8.2024年版中国宁波房地产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版中国宁波房地产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基于对宁波房地产行业的深入研究和市场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宁波房地产行业现状、市场需求与市场规模。宁波房地产报告详细探讨了产业链结构,价格动态,以及宁波房地产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同时,还科学预测了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宁波房地产品牌竞争格局,市场集https://txt.cir.cn/1612681.html
9.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业内新闻近期,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4期发表《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治理发展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地下空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治理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在坚持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http://www.zjypxzx.com/c/2021-11-30/494095.shtml
10.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_293_201010/22yi238307790.shtml
11.裴立新新时代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中国体育博物馆1 新时代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1.1 数量和发展速度创新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在数量和速度上的增长都创造了一个新高(见图1)。根据民政部2018年8月公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统计公报》和中国社会组织网大数据公布的数据,体育社会组织由2012年的2.3万增至2017年的4.8万个,五年数量实现翻番,增幅达到104https://www.olympic.cn/museum/academic/2019/0326/21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