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议程

高校习近平法治思想协同研究机制执行委员会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法学》编辑部

《法学》编辑部

《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

《当代法学》编辑部

2023年9月23日

开幕式

主持:

刘晓林(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致辞:

蔡立东(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张杰(吉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专项总召集人)

主旨演讲

杜宴林(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如何理解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林(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域外借鉴——以卢梭“人民法治”思想为中心

何勤华(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茶歇、合影

大会报告

孙佑海(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

1.论古典政法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黄文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总编)

2.钩沉法理范畴,传承中华法脉

胡玉鸿(《法学》主编、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3.“法学学”视野下的中国法学“三大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路径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4.论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

施伟东(《东方法学》主编,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

5.古代典型法例的法理想象

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与谈:

蒋海松(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海军(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分论坛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

李建华(《当代法学》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1.陈顾远“情理法”观述评

霍存福(沈阳师范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传统法律文化观及原创性贡献

蒋传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

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试绎

4.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的“四重超越”

郭晔(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红臻(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习近平法治思想教研部主任、教授)

侯学宾(《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分论坛二:中国传统法制的多维解读

郑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1.论中外法典的条标设置

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2.中国传统刑法话语中过失概念的近代转型与整合

柳正权(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3.两宋“狱空”史实的时空分布、惯例因革与司法实践

陈玺(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院长、教授)

4.动态的法律史:清代秋审处“八大圣人”考论

陈灵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5.清代义绝的法理:法律修正及作为基础的法律原则

杜军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炳烁(江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王奇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

茶歇

分论坛三:中国传统法治观念与现代法治文明

吴岩(山东省法学会《法学论坛》副主编)

1.“祖业”观念与当代民间地权秩序的构造——基于鄂南农村调研的分析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2.从中国古代法律的域外影响看建构新“中华法系”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家》副主编)

3.“轴心突破”与中国治理传统的初形——文明基始的视角

王若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4.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性贡献

张震(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5.身份秩序与中国法律的变迁史及其当代启示

李勤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振(《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丰霏(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论坛四:中国传统法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吕丽(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

1.思维传统与当代中国法治模式的路径选择

李拥军(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2.中国法理学的近代创设——近代学者建构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缩影

陈翠玉(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3.苹果、橘子或樱桃树——中国法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形态之维

屠凯(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4.忠道法律规范的法理新解

瞿郑龙(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5.《汉书》“法理”概念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根基

彭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郑英龙(《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商业经济与管理》执行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教授)

苗炎(《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END
1.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宣传周 | 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原标题:《宪法宣传周 | 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来源:承德市双桥区人民法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817717926367168533&wfr=spider&for=pc
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2022年出版计划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https://www.douban.com/note/824257121/
3.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中国法制史)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中国法制史),欢迎阅读与收藏。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中国法制史) 篇1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xue/699995.html
4.社会转型期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世界史部分 1、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具体表现:①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5.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中国法律史学史 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6.法治与中国社会譬如,中国古代法律无由发展出近代民法中的时效制度,“因善意、和平且连续的占有他人之物至一定时间,占有人即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这种公式自然不曾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律里面。”[27]原因在于,传统中国的礼治比较发达,各级政府为了避免查证上的繁难程序和限制诉讼,往往不会因为连续占有某物一年半时间以上而将某物归为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
7.浅析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查琪琦律师律师文集三、历史法学观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对萨维尼历史法学之评价 必须承认,正如萨维尼历史法学观的理论中所阐释的一样,萨维尼的法律理论是德意志民族在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对其的评价也应当基于18、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整体历史背景来进行。但是,作为世界法律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法学流派思想的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15924326115929420oo708170
8.浅议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史——法律监督权的历史“沧桑”在检察事业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笔者以史为鉴,纵观检察百年风云,试从中国检察的理论源头、制度沿革、法治实践等方面分析检察制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厘清“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权”等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新时代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史料参考,并就现实问题作出对策分析。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2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