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人,17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等职。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有“东北第一才子”美誉,刘墉曾赠诗云“骨气乃有老松格,声名须共古人期。”
A、高鹗
B、王尔烈
C、曹雪芹
D、和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国史上,历代和廷尉刑部系统相平衡的御史台或者枢密院,都有专门的推勘、鞠审、纠弹权
B、审查调查这一手段是国史上治吏的重要手段
C、在国际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0条规定了刑事制裁和纪律处分权
D、世界上的反腐败机构有调查权、侦查权两种类型
明代张翰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翰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乘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翰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下列论述中,与王廷相所讲故事内在精神相一致的有()。(1.0分)
A、A初之不慎,后患无穷
B、B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C、C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D、D恭敬不如从命
宋代的地方监察官员不包括()。
A、监司
B、通盘
C、走马承受
D、监察御史
唐代的审判复核机构是()
A、皇帝
B、大理寺
C、刑部
D、御史台
唐代的司法机构不包括()
A、廷尉
负责对地方官监察的是()。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唐代的死刑复核机构是()
明朝时监察机关称为
A、御史台
B、谏院
C、台院
D、都察院
A、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B、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C、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伶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D、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
B、御史台
C、御史中丞
D、御史大夫
下列属于明朝的中央司法机构的有()
A、大理寺
B、刑部
C、御史台
以下哪些属于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
在唐代,中央和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判,这一形式被称作()
A、三司推事
B、圆审
C、三司会审
D、联合办案
关于唐朝时期的御史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B、御史台是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C、御史台职能仅限于监察中央官吏
D、御史台负责传承皇帝的命令,草拟诏书
在唐朝,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A、中书省
D、大理寺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古代曾经出现的司法监察机关有()。
B、都察院
C、六科给事中
D、东厂
明、清时期的“三法司”包括()。
C、都察院
下列官员中,曾经属于古代审判官员的有()。
A、刑部尚书
B、大理寺卿
C、左都御史
D、通政使
下列选项中,属于唐朝御史台下设机构的有()。
C、殿院
D、察院
清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
A、都察院
B、六科给事中
D、刑部
汉武帝在长安设置的,起到和刺史相同作用的官职是()
A、司隶校尉
B、监察御史
C、监察校尉
D、监察史
明初的监察机关将原先的御史台改为()
A、内阁
B、殿阁
清末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大理院
在明朝,将御史台改为了()A、都察院
B、通政使司
C、布政使司
D、按察使司
在明朝,一切死刑案件必须上报以下哪一个中央司法机构()A、大理寺
唐代的三司推事是哪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案件()A、大理寺
D、中书省
唐朝的刑事案件复核机关是()。A、大理寺
隋朝负责纠察百官和军民活动的主要监察机构是()A、尚书省
B、内侍省
C、秘书省
秦朝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A、收取赋税
B、管理军事
C、监察郡守
D、征发兵役
唐代的中央司法机构包括()。
A.都察院B.大理寺C.大理院D.刑部E.御史台
附朝中央监察机构有()。
A.枢密院B.御史台C.谒者台D.司隶台E.尚书台
隋唐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A.御史台B.五监C.尚书六部D.九寺
我国在西周就形成了()。
A.“受计制度”B.“上计制度”C.“御史制度”D.“审计制度”
下列有关唐代御史台的表述,正确的是()。
A.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B.御史台是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C.御史台职能仅限于监察中央官吏D.御史台负责传承皇帝的命令,草拟诏书
明代负责全国行政监察工作、参与重大或疑难案件审理的中央机关是()。
A.御史台B.大理寺C.都察院D.锦衣卫
贞观5年,河内人李好德坐妖言下狱,大理丞张蕴古以为好德病狂瞀,法不当坐。治书待御史权万纪劾蕴古相州人,好德兄厚德方为相州刺史,故蕴法奏不以实。太宗怒,遽斩蕴古,既而大悔,因诏“死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奏”。久之,谓群臣曰“死者不可复生。昔王世充杀郑颋而犹能悔,近有府史取赇不多,朕杀之,是思之不审也。决囚虽三覆奏,而顷刻之间,何暇思虑自今宜二日五覆奏。决日,尚食勿进酒肉,教坊太常辍教习,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务合礼撤乐、减膳之意。”
——《新唐书刑法志》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枢密院E.御史台
A.门下省B.御史台C.中书省D.尚书台
A.丞相B.太宰C.太尉D.御史大夫
A.枢密院B.谏院C.御史台D.都察院
A.刑部B.大理寺C.都察院D.御史台
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
A.丞相B.尚书仆射C.御史中丞D.御史大夫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丞相府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御史台
A.御史台B.尚书省C.中书省D.门下省
A.相B.御史C.国尉D.柱国
A.枢密院B.尚书省C.中书门下D.御史台E.三司使
A.国尉B.柱国C.御史D.郎中E.廷尉
A.尚书台B.中书省C.少府D.御史台
A.司隶台官员B.谒者台官员C.御史台官员D.肃政台官员
A.御史台B.谏院C.枢密院D.都察院
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殿中侍御史D.诒书侍御史
A.侍御史B.丞相司直C.御史中丞D.司隶校尉
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
A.郎中B.御史C.相D.柱国
魏晋南北朝时,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开言路,采群议B.谏官御史,耳目之司,不讳之朝,宜有赏劝C.舍一心之私,示天下之公D.强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
A.大宗正府B.御史台C.理藩院D.宣政院
A.御史台B.都察院C.六科D.尚书省
A.内阁B.御史台C.都察院D.承宣布政使司
A.刑部B.皇帝C.御史台D.大理寺
A.廷尉B.刑部C.御史台D.丞相府
A.御史台B.宣政院C.枢密院D.札鲁忽赤
A.刑部B.御史台C.大司寇D.大理寺
A.廷尉B.都察院C.御史台D.大理寺
A.登闻鼓院B.台院C.理检院D.殿院E.察院
A.御史台B.宣政院C.按察司D.司狱司
A.御史台B.大理寺C.都察院D.提刑按察使司
A.大理寺B.大理院C.刑部D.御史台
A.御史台B.廷尉C.尚书台D.大理寺
A.三司会审B.三司推事C.秋审D.朝审
A、刑部
A、都御史
C、刑部尚书
D、郡院
下列关于唐宋司法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明正德年间,苏州拙政园由明代御史()弃官回乡后拓建而成。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余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节选自《明史金濂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洪武间故事故事事情,事例
B.西陲晏然晏安宁
C.请并旌不及额者旌表彰
D.若概减免,国用何资资供给,资助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金濂"有才"的一组是
①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
④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
⑤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
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③④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早年在奉诣巡察广东时,就表现突出,政绩卓著,后来在巡视江西、浙江时却因捕捉盗贼不力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又官复原职。
B.金濂在正统元年任宁夏镇守都指挥使时,善于筹划,疏浚淤塞的水渠,并建议激发当地富裕百姓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金濂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捉拿伯孙时,却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D.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后来学士江渊向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4分)
(3)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C.已病风痹已已经D.不减粜粜卖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5分)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在元朝时,在中央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的是()
B、行省
C、枢密院
元朝掌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B、六部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C、宣政院
A、朝贡贸易体系彻底瓦解
B、世界市场中心地位牢固
C、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史载嘉庆十年,御史何元琅上《请酌改军机处名目》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一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该机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明成祖认为“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皇明世法录卷九》)明成祖对御史的要求()
A、有利于御史约束皇权
B、突出了御史的重要性
C、加强了对御史的培养
D、有利于对官吏的监察
阅读材料我国著名史书《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众臣)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有地黄,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请回答(1)文中的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的人是谁?(2)他创制了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什么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有哪些内容?(3)请概述一下文中“皇帝”的主要功绩。
下列关于唐宋司法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御史李季卿要求陆羽根据人们所说,自己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提出天下宜茶水品,陆羽评点名泉为二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