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从哪里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史籍中记述的夏代。20世纪的考古学、历史学资料已经充分证明,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已经正式形成了最初的国家。80年代中期在辽宁西部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国家文明的雏形。法律制度文化也开始孕育其中。

关于中国法起源的事实,古人做过许多追忆。这些追忆,常常主要是追忆刑法或者刑罚的起源,常常无法追忆更重要的“礼义”“礼乐”的起源。这些追忆,大致有三类。一是谁最先创制刑法或刑罚;二是最早的刑法或刑罚与军事征战不分;三是最早的刑罚并非真的肉刑死刑,而是以服饰来象征刑罚。

第一类说法是哪个帝王最先创制刑罚或刑法。主要有几说:

黄帝制刑说。《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据说,黄帝时就设置了法官曰“李官”,其刑法曰“李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皋陶制刑或尧舜制刑说。《尚书·尧典》载尧帝时就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帝舜继位后,又命大臣皋陶起草法律。“帝曰: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苗民制刑说。一般认为,华夏民族在征服苗民以后,袭用了苗人的五刑,以其为华夏的刑法。蔡枢衡先生说:“苗族的刑罚制度不仅影响了夏族统治者惩罚邦民(被统治者)的刑罚,并且影响了夏族统治者镇压同类(即邦人)的刑罚。”

第二类说法是最初的刑罚(法)与军事征讨不分,本质上是一回事。此即所谓“兵刑同源”“兵刑合一”说。《周易·师卦》:“师出以律。”指军队行动要遵守号令。军伍之律,即今人所谓军事刑法,就是中国最早的刑法,标志着中国刑法之起源。所谓“刑、伐、征、让、告”,不过是五种制裁有害国家行为的手段而已;只有轻重之分,没有本质区别。《汉书·刑法志》:“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所以中国早期司法官称为士师、司寇、廷尉,显然皆系军官名称之蜕变。从军队征战敌人,统辖部署的角度,谈到法律起源的问题,反映了古人对法律的暴力特征的认识。

第三类说法是讲上古最初的刑法(罚)是以服饰来象征,并不是真的用肉刑死刑。《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十三年诏书云:“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也!”这种法律起源于“象刑”或者耻辱刑的说法,与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画地为牢”的徒刑或徒刑执行方式的事实联系起来,也许是可信的。后世仍旧可以看到象刑的实例。如《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重兵死,以累世战殁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从史籍中记载的唐、尧、虞、舜时代,到已经为考古学证实的夏、商、周、秦、汉、唐、明、清,在几千年的发展递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这一特征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华法系成为与西方法律文化并存于世的东方法律文化的代表。

图书简介

这些文字来自一本法学书籍——《中国法制史》。该书于20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宪义,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著有《新编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览》《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等。

推荐人:庞月鹏淄博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一科副科长

读者体会

《中国法制史》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全面阐述了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注重吸收国内外法律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开阔读者的法律文化视野,培养读者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广大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HE END
1.法理学中国法律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下是中国法律起源及发展的简要概述: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06940863673129099.html
2.律师代理工作意见(精选5篇)2.1 “讼师”职业受限由来已久 在中国的古代法律文化中有“讼师”、“讼学”的存在,可是封建统治者害怕给予民众过多的权利会危害到皇权以及封建专制的权威,历代的法律制度都对讼师的活动加以严格的限制,如设立了教唆词讼罪。《唐律?斗讼》还禁止讼师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提供法律帮助,将收费的代拟辞状行为一概视为https://www.1mishu.com/haowen/96288.html
3.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一、“律令体制”说之由来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法、中华法系属于“律令体制”的说法几乎占据并控制中国法律史教学和研究领域,很有必要加以重新思考并予以廓清。 “律令体制”,又有“律令制”“律令法”“律令法系”“律令法体系”等说法,最早见于日本著名法律史学家中田薰先生1933年为仁井田陞《唐令拾遗》作的序文中。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M.php?id=15627
4.中国法学期刊网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精髓,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法文化),从中汲取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特别是反复阐明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交相治国的重要价值。本文阐http://zgfx.cbpt.cnki.net/WKA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ee714b2e-3447-4f6b-b935-306178301cac
5.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李宝明1985年4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了“全国首次法制系统科学讨论会”。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1、关于我国法学落后的原因和法制建设、法学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问题。代表们认为,法学落后于现实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受了苏联研究模式的影响,满足于线性的“分析-综合”式研究方法,忽视对法和法律现象作系统的、整体的和多层次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6174710_10819.html
6.为代表委员推荐好书:关于依法治国的书[美]约翰·梅西·赞恩著,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 作者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故事,把西方法律的精神和原理,解释得十分透彻和明朗,使人对法律产生直观而深入的认识。诸如对法律的由来、汉摸拉比法典、古希腊人的法律智慧等问题都是用生活中的故事来表达的,简单易懂而又不失深刻性。 https://news.sina.com.cn/c/2004-03-11/18163013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