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国古代法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法制文化史中充满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整理,以便与新时代的法律文化相对接,推动传统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梳理中国法律起源中的先进观点

法律的起源是学习中国法制史开宗明义的第一章,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第一讲。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以天意为立法的动力,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也有以战争所需要的军律作为法律的原型。但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是“蚩尤作刑,皋陶造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起源于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

蚩尤作刑和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起源论有相合之处。蚩尤是长江流域下游的“三苗”之长,他看到内部有贪财者和贪食者,彼此斗争,所谓“民皆巧诈,无有中于信义(《尚书·吕刑》)。”为了控制阶级之间的斗争,蚩尤摆脱了宗教束缚,“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尚书·吕刑》),用五虐之刑劓、刵、椓、黥、大辟,依法分配生产剩余,平息争斗。蚩尤作刑说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排除了宗教迷信,立足现实,用法律确定了不同等级和各等级享有的不同权利和义务。“三苗”后虽被黄帝打败,流落到各地,但黄帝灭其族而用其刑。蚩尤作刑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以致他创造的五刑框架延续到汉朝才发生重大改变。

首创以德辅政的皋陶

皋陶也是一位法学家,作为舜的臣子,曾经运用法律平定叛乱,并且将他的断狱经验上升为法律,出现了“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左传·昭公十四年》)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的法律原则。古书说:“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都是不朽的圣者和贤者。皋陶不仅作律而且首创以德辅政的理论,皋陶认为治国重九政,而治理九政需要有九德之人,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谟》)。皋陶虽早逝但皋陶的“以九德之人辅政”却流行于后代。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周灭商后,周公提出明德慎罚,西汉时期改明德慎罚为德主刑辅,进一步明确了德刑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至唐朝,《唐律疏议》再一次明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本用关系,而且以“昏晓阳秋”来比喻德刑的密切关系和永恒的运转。

公布成文法的第一人——子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发展的,是前进的,是不断地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子产所说“吾以救世也”,公布成文法恰恰表示他的所作所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需要,因而子产首发其端,各国相继其后,都陆续颁布了成文法。这表示新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礼乐政刑,综合治国

周公灭商以后,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平叛、治乱等一系列活动。《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以治理为先导,以形成国家的体系,并在综合治国的基础上建立强固的周朝。《礼记·乐记》曾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政刑,虽然同属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但以礼为统帅。周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孔子也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是国家施政的政治标准。有礼,国家政治才有正轨可循;无礼,国家政治必然混乱。“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贾谊:《新书》)。”可见,礼的内容上自“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礼还与乐相合,形成了礼乐文化。古代的乐与政相通,周朝的乐不能简单理解为音乐,它是古代文化的具体表达。如《诗》三百篇,是古代的乐歌;《颂》是庙堂乐歌;《雅》是正调即宫廷的乐歌;《大雅》是古乐,《小雅》是新乐。孔门弟子都赞美尧舜以来的雅乐,反对魏晋的新声即流行音乐,斥之为奸声。

周朝沿用夏商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合为三千条。周朝吸取商滥施酷刑、杀害无辜招致亡国的教训,重新梳理礼与刑的关系,以礼教为本、刑罚为用。“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传》)。”“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谓正刑五,及流、赎、鞭、扑”。也为了贯彻明德慎罚的主张,周公强调用宗法,他赞美司寇苏公“刑用宗法”并且告诫即将担任司寇的康叔,要以苏公为榜样。孔子也很重视刑用宗法,他曾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至于礼与政的关系,更为密切。礼是国家的主宰,《尚书·立政》篇是周公告诫成王如何用人行政的书,主要内容就是设官分职,建立政权机构。在周朝较为庞大的职官队伍,有王的枢密官、政务官、处理诸侯国的事务官,处理边疆的事务官……这说明周初建立的事务组织是非常严密的。在《立政》篇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又编著成《周礼》,成为我国古代国家的一部理想的行政法典,汉以后遂成为儒家经典。

可见,为了建立牢固的周朝统治,周公煞费心思地思考了治国理政的方略,形成了礼乐刑政综合治国的综合性方案。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共治。在三千年前能够设计出礼乐政刑综合治国的方案确实表现了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值得认真学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更好地展示它的科学性。

《周礼》——中国古代的治国大典

《周礼》成书于两汉儒家之手,也是儒家礼典的开篇之作,《周礼》的内容宏大,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以及各种名物、典章,无所不包,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治国大典”。

第一,确立以王为中心的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周礼》在每篇之首都载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惟王建国”说明王与国家是一体的,是国家的主宰;“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说明王居于中央,以驭四方,如同《韩非子·扬权》在论证国王居中驭外的权力地位时所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但是握有中央最高权力的王,还需要设官分职,治理国家,管理万民。

第二,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依法定的《六典》职掌政务。天官冢宰,为六官之首,“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周礼·天官冢宰》)。”所谓“邦治”,即《六典》之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周礼·地官司徒》)。”所谓“邦教”,即《六典》之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周礼·春官宗伯》)。”所谓“邦礼”,即《六典》之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周礼·夏官司马》)。”所谓“邦政”,即《六典》之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周礼·秋官司寇》)。”所谓“邦禁”,即《六典》之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禁”均见《周礼·天官冢宰》)。”冬官大司空缺,以汉《考工记》补之。

《周礼》以天地和春夏秋冬四季名官,表现了先秦时期带有自然主义“象天”色彩的天人合一理念。《周礼》关于职官的规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长官,也有属吏,分职定编,各有员额,总数达数万人。在遥远的古代,能够形成如此对象分明而又庞大的体系,是非常难得的。《周礼》所定的六官成为唐以后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历史渊源,六部所职掌的事务也大体与《周礼》的六官相似。一直延续到晚清官制改革始有变动。

第三,由天官冢宰按“六典”考察百官的政绩。考察的程序是,每年年终“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即举行上计,每三年考课百官,所谓“大计”,以定黜陟(《周礼·天官冢宰》),“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周礼·地官司徒》)。”

第四,划分乡、遂、里等基层组织,以乡官负责治理政务、民事、诉讼,更以十二教教化“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除此之外,地官还负责管理所辖居民的婚姻,以正人伦秩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周礼·地官司徒》)。”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中华法系的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对内有效地将儒家思想凝聚固化为法律制度,构建起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此后不管王朝如何更迭、版图如何整合,中华文明始终赓续不衰;对外传播了“和而不同”的儒学价值观,最终构筑起东亚这一整体性的文明共同体。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法律的近代化逐渐与中华法系渐行渐远,取法欧美成为时代风潮。然而,经过百余年发展形成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3207981626926838&wfr=spider&for=pc
2.课程人类的由来 ● 3.1 人类起源研究过程中的“黑洞” 王幼平 ● 3.2 人类最初的工具与行为特点 王幼平 ● 3.3 走出非洲的十字路口 王幼平 ● 3.4 承前启后 王幼平 ● 3.5 现代人出现与发展 王幼平 第四章 考古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 4.1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过程与现状 赵辉 ● 4.2 中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439d4c6af1f1b5d3ed16e23
3.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法政评论2011年《行政强制法》的出台,将最容易给公民造成伤害的行政强制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旨在最大限度地防止行政强制权力被滥用,从而为通过制度渠道和法律途径有效消解社会潜在纷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013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1241
4.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模式经验及启示第二章详细介绍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其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 第三章具体论述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模式,包括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理论基础、原则、主客体及运行机制。 第四章总结美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特点及经验。 第五章结合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分析我国实施情报工作外包服务的可行性。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3308
5.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挑战与对策国复咨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由来已久,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个阶段,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模式也由以前的“产品全球化”转向“品牌全球化”,寻求品牌效应,通过打造有辨识度的品牌与全球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让市场份额更稳固。 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发展历程 二 https://www.goalfore.cn/a/4788.html
6.涉外律师从TCL与瑞典爱立信专利大战看跨境争议案件的发展趋势本案系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历时久远、涉案金额巨大、国际因素复杂、社会影响大、案件关注度非常高,对于标准必要专利行业发展乃至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意义深远……展现了首都律师在涉外法律服务中出色的法律水平和应有的担当,集中展示了我市律师行业坚持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为涉外法律服务https://wap.beijinglawyers.org.cn/qtmodel/detail.html?flag=8&rid=1651831099739
7.《商用密码2.3.1 国家法律法规有关密码应用的要求 2.3.2 国家战略和规划有关密码应用的要求 2.3.3 行业和地区有关密码应用要求 2.4 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工作 2.4.1 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体系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制度奠基期(2007年11月至2016年8月)。2007年11月27日,国家密码管理局印发11号文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https://blog.csdn.net/qq_29864185/article/details/123356722
8.罢工权入宪的思考(我的学年论文)正因为工人采用罢工手段来争取权利具有上述这些优点,所以如果能够将罢工作为工人阶级的法定权利载入宪法和法律的话,自然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工人阶级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入并最终在一些国家成为现实,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历程,要说清这个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工业革命到二战欧美和我们中国的工人运动史,并从http://www.wyzxwk.com/Article/gongnong/2012/04/295103.html
9.对中华法系的再认识正确地认识中华法系及其特征,是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重大缺陷多是与如何认识中华法系有关,也鉴于有关中华法系的特征等一些重要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论,而这些争论又直接影响着法史研究能否朝着科学的方向开拓。为此,就中华法系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进行探讨甚http://iolaw.cssn.cn/flsjys/200405/t20040510_4590309.shtml
10.税务一体化监督建议模板(10篇)一、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随之陆续出现了从强势行政到公共管理、从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等新的管理理念。在管制行政下,政府及行政人员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它的职能是以管理为特征的。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对政府行政职能新的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3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