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笔记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6.04河北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

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非内容上)的必然(非偶然)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恶法亦法实然法):不承认存在概念上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和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恶法非法应然法):承认存在概念上必然联系的。

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法律的特征指能够将法律与其他类似的社会现象区别开来的个性化要素。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三种规范:

(1)自然规律:自然事物之间关系

(2)技术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3)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

法律属于社会规范,此外还有道德、宗教、习惯、组织内部的规则等。法律只针对行动,不针对思想。

并非所有类型的行动法律都调整,法律只调整人的涉他(关系)行动,只具有个人意义的行动(自我指向的行动)法律不调整。

注意:正是由于法律在调整范围上要窄于其他社会规范,所以与其他任何社会规范相比,法律的调整范围都要小,法律的要求都要低。

2、法是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国家形成法律有两种基本方式:制定和认可。

两种认可:

(1)明示认可:立法认可习惯的效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2)默示认可:司法认可习惯的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①、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和约束力。

②、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也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的普遍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近代以来,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4、法是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①、自然规范和技术规范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②、法律之外的社会规范通常只以义务为内容;

③、法律并非同等的看待权利与义务,有时权利本位,有时义务本位。

5、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①、任何社会规范都有强制力。

②、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也可称之为特殊强制力。

③、相比其他社会规范,法律具有最强的强制力。

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①、可争讼性:当事人依据法律起诉或应诉的依据。

②、可裁判性:法官依据法律作为裁判的依据。

(一)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法律对于个体行为人的影响

2.社会作用:法律对社会整体的影响

(二)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与强制。

1、指引作用:

(1)两种指引:

①、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单次指引准确程度高,总体效率低;

②、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单次指引准确程度低,总体效率高,法律的指引主要是规范性指引。

(2)规范性指引的两种方式:

①、确定的指引:以义务为内容的指引;

②、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以权利为内容的指引

(3)指引作用的基本结构:

①、针对本人;

②、针对未发生之行动(将要发生的行动)。

2、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①、针对他人;

②、针对已发生之行动;

③、以法律为判断标准,因此判断结果为“合法/违法”,而不是“对/错”。

3、教育作用

(1)基本类型: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

(2)基本结构:

①、针对不特定的一般人(包括本人和他人);

②、针对已发生之行动(司法,执法和守法的事例)。

4、预测作用: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任何行为。

①、相互性:一般是处于法律关系当中的主体、相互针对对方进行预测;

②、针对未发生之行动。

5、强制作用: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①、针对违法犯罪分子;

②、针对已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法作用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法的调整范围最小,要求最低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1)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

(2)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性之间的矛盾

(3)法律的僵化性:法律的抽象性和待决案件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4)法律的模糊性:语言表达力上的局限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的学说。

1.“三要素说”:每一法律规则通常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

缺陷:“制裁”无法体现所有类型的法律后果。

2.“两要素说”认为,法律规则是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构成的。

优点:以法律后果取代了制裁。

缺陷:遗失“假定”这个部分。

新三要素说,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1、假定条件:

(2)假定条件通常包含两个方面:

①主体条件:法律规则所针对的主体

②事项条件:法律规则所针对的行为类型

(3)判断假定条件的标志:法律规则中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或者可以用“如果”引导的部分,均为假定条件

2、行为模式

(1)定义: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

(2)类型:

①以权利为内容的“可为模式”:标志是“可以”或者“有何种权利”;

②以积极义务为内容的“应为模式”:标志是“应当”或者“必须”;

③以消极义务为内容的“勿为模式”:标志是“不得”或者“禁止”。

3、法律后果:有两种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1)肯定性法律后果:与行为模式的要求保持一致所获得的法律后果。

注意:可为的行为模式只与肯定性法律后果相连接。

(2)否定性法律后果:与行为模式的要求不一致所获得的法律后果。

4、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规则与条文的关系----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事物内在的构成要素,形式是指事物外在的表现样态。同一内容可以借由多个形式来表达,同一形式可以承载多个内容。

5、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1)二者不能等同:法律规则不是法律条文,法律条文也不是法律规则;

(2)交叉关系:

①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表述;

②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③一个条文表述不同法律规则及其要素;

④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6、规范性条文与非规范性条文

(1)规范性条文:直接表述法律规范(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条文

注意:

①、规范性条文不仅仅表述法律规则,而且还可以表述法律原则;

②、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可以用不同法律条文来表述,英美法系就以判例来表述;

③、规范性条文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2)非规范性条文:不直接规定法律规范(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条文,主要有两类:

①定义性条文:用以解释法律术语含义的条文;

7、法律规则的分类

(1)义务性规则:以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则,两种类型:

①命令性规则:规定积极义务的规则,或者规定“应为模式”的规则;

②禁止性规则:规定消极义务的规则,或者规定“勿为模式”的规则。

(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按照规则内容的完整性或确定性程度不同所做的划分)。

①、确定性规则:是指任务本已明确规定,无需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律规则属于此种规则;

②、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是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规定的法律规则;

③、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3)、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是否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适用规则)。

①、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

②、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THE END
1.法则纷呈剖析法律法规的奥秘一、法则之源:法律法规的定义与分类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利和义务得到平等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事 法以及国际私法等几个主要类别。 二、宪政之基:宪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宪法是国家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7678.html
2.法的四个基本特征法的四个特征 法律分析:法具有国家强制力,法具有规范性,法具有可诉性,法具有普遍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五条中华人民 查看全文 梁华成律师 执业14年 资质认证 2022-04-15 解答律师 肖志强律师 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993479253441218859.html
3.雷磊《法理学》读书笔记(法理学)书评法理论:主要研究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及其一般基础;法哲学:要解决哲学三大问题在法学中的投影第二章 法第一节 法的名称第二节 法的特征规范性、普遍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一切法律规范最终都要落实为裁判规范,不可诉的法律规范将失去其适用上的重要性;可诉性=可争讼性+可裁判性;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37860/
4.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等来加以维持;宗教规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精神强制的方式,但也必须依靠清规戒律、惩罚制度来保证教徒的遵守。法律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具有特殊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5.法的强制力表现在什么方面?爱问知识人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的本质属性。法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1https://iask.sina.com.cn/b/gWAWOTQpDY6n.html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六、法律体系:在一个国家里,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所组成的法律部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部门法体系。 七、部门法:(法律部门)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可称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规范性文件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其中,宪法相关条款针对备案审查的对象采用了“决议、决定、命令”的表述,如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县级以https://www.cqrd.gov.cn/site/article/1211320544034574336/web/content_1211320544034574336.html
8.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一直以来,关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的认定,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存在很多的争论,2019年发布的《九民会议纪要》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 《九民会议纪要》第30条规定,合同法施行后,针对一些人民法院动辄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由认定合同无效,不当扩大无效合同范围的情形,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9.关于建立“现代劳动法学”的一些思考——兼论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就西方国家而言,社会法是“私法公法化”或“法的社会化”,即原来主要使用任意性规范的领域逐渐为强制性规范所替代,形成公法与私法的相互交错,出现了作为中间领域的社会法。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最近二十年的改革历程,经历了从集权控制到市场竞争的过程。这是一个“公法私法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历史https://china.findlaw.cn/laodongfa/laodongfalunwen/73098_9.html
10.法理学重点知识概括15.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具有四个特征:(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2)全企业的质量管理(3)全员的质量管理(4)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一切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办事。ISO9000系列标准包括两个“指南”和三个“质量保证模式”。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bkm1fv6.html
11.2019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库10. 根据我国的标准化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其中,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标准是( B )。 A 强制性标准 B 推荐性标准 C 非推荐性标准 D 技术文件 11. 质量文化内容通常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其中(A )位于最核心,是质量文 化的精髓。 https://www.meipian.cn/357sn38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