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
01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02
从名称上看,《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所谓“典”,通常有经典、典范等含义,这表明了《民法典》中的规则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从《民法典》的名称可以看出,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的地位。
03
从《民法典》的内容看,《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为一整套以原则、概念、规则、构成要件等作为基本组成,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典》因其内容的完备性、体系的完整性、调整范围的宽泛性、价值的指导性等特点而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的地位。
04
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看,《民法典》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法律的作用。法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确保国家权力依法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民法典》在确认和保护公民各项民事权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国家权力依法行使的作用。换言之,《民法典》通过对民事权利的确定和保护,保障了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从而为国家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在《民法典》规定的范围内,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不能干涉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
05
这就意味着,在立法层面,不只是私法,涉及行政权、司法权运用的公法,也不能与《民法典》的规定相冲突,不能减损《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权利。在行政执法层面,《民法典》可以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行政执法要尊重和保护《民法典》规定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在司法层面,《民法典》明确了解决各类民事纠纷所适用的基本法律规则,保证法官正确审理民事案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可见,《民法典》不仅在私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法律的地位,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同样具有基础性法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