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刑法死刑适用探讨

我国现行《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法相对于1979年《刑法》作了较大修改,共设置了四百多个罪名。我国死刑立法没有减少,死刑适用还扩大到许多非暴力性的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使我国成为世界了规定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就横向看。从纵向看,1910年改革后的《大清新刑律》规定的死罪20余种,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规定的死罪有19条,但时隔近一个世纪,其中可适用死刑的罪名有六十多个。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刑事保留了死刑。同时对死刑的适用设置了限制,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能更有利于我国刑法目的实现。

关键词:死刑存废限制未来走向

一、死刑存废之争

自176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罪》以来,关于死刑的存废开始了延续至今长达200余年争论。纵观以往的争论,最主要的交锋无外乎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基于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者认为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契约组成的实体,国家权利源于个人对自有权利、自由的让出。至于这种权利的让出有无保留,就成为死刑废除论者和死刑存置论者争论的焦点了。前者认为:个人对自有权利的让出是有限的、有保留的,其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割舍自然权利中的一部分组成国家权力时,所割舍的权利不包括生命。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生命处于别的掌控之下。个人既然没有将自己的生命权交给国家,生命权就属于个人,那么,国家也就无权剥夺个人的生命。“死刑不是一种权利”(1)。所以,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应当废除。而死刑存置论者则认为:个人对自有权利的让出是无限的,无保留的,包括作为人最基本权利的生命权。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认为: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在割舍自然权利交给国家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包括生命。个人的生命既已由个人自愿交给国家,生命权就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个人处死刑也就不违背社会契约,所以死刑应当保留。

(三)基于报应主义。报应主义认为刑罚是对犯罪分子犯罪行为的报应,实施了违反法律的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必然的。死刑废除论者认为:虽然是“杀人者死”但并不是所有的杀人者都被处死了,并不是每一个杀人者都得到了被处死的报应,有相当一部分杀人者被判处了自由刑。所以死者并不是报应的必然、必要手段。以此,死刑废除论者主张废除死刑。但死刑存置者却认为,死刑是杀人者的必然报应,其代表人物是康德、黑格尔,他们认为犯死罪是罪犯自由意志的选择,在选择犯死罪的这一刻,他们也就选择了死刑,对其判处死刑是报复其犯死罪的必然手段,这也实现着刑罚的公正性,所以基于对犯罪人的报应,死刑不可废除。

(四)基于人道主义。贝卡利亚就以死刑的人不人道性作为其废除死刑的最重要的理由。死刑的人不人道性被明确表示为侵犯基本人权。人,有活着的权利,不受剥夺。死刑是对人基本生命权的否定,对基本人权的践踏,在尊重生命、人权高度发展的今天,应当废除死刑。而死刑存置论者则认为处死杀人者,正是强调人与人生命价值的等价性,是对被害人及其他社会成员生命价值的尊重。人道,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人道,对“个人的人道主义应当让位于全体的人道主义”,(3)保留死刑更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人道主义,所以,死刑正是捍卫了人道主义,必须保留。

社会契约是一种假定和空想,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以此理论作为死刑存废论的基础不合理性显而易见。被执行死刑的人不可能再犯罪,死刑具有绝对的个别预防功能。死刑具有威慑力,但死刑也具务了人性残忍,从这一点上看,死刑不具备一般预防功能。等价或等量的报应早已不是判决所依据的尺度,死刑也不是报应的必然手段,社会进化到今天,人道、人权、人性受到高度重视,死刑剥夺了人最基本的生命,其反人道性不言而喻,陈兴良教授指出刑法哲学所要求的三大价值目标:公正、谦抑、人道。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道性将取代谦抑甚至是公正,成为刑法哲学所追求的第一大价值目标,这一天也就离死刑灭亡之期不远。

此外,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还存在于:死刑错判难纠,死刑违反宪法,死刑的经济性,死刑的不可分性,死刑违背教育刑精神等,这一争论已经延续了二百余年,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二、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限制

建国之初,我国刑法即确定了“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刑政策。“保留死刑”是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决定的,是更有效地实现我国刑法目的的要求,对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少杀慎杀”则是对死刑设置了限制,减少死刑的负面效应,体现了我国对人权的尊重,“我党的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既符合中国的实际,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进一步发展了人类法制文明的已有成果,使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方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4)

我国从以下几点上限制了死刑的适用:

(一)从死刑适用范围上限制死刑的适用。《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刑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罪行极其严重”要求主客观上的统一,客观上,要求犯罪分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主观上要求犯罪人恶性已经达到难以改造的程度,这就从主观上限定了死刑的适用范围。1979年《刑法》中的“最大恶极”似乎更注重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带有威慑的色彩。在我国刑法的70多个可适用死刑的罪名中,除8种情况下死刑是绝对刑外,其余死刑都是相对刑。相对法定刑指单一的每种法定刑与穹相对应的罪名的关系是相对确定的,而不是绝对确定的,每个罪名后都有数个刑种可选择,死刑不是必然选择。这70多个可适用死刑的犯罪中,只有“罪行极其严重”,才可适用死刑。另外,我国已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正处在加入该公约的准备阶段,该公约第六条第二项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作为对最严重罪行的惩罚。我国关于死刑适用“最行极其严重”犯罪的规定与这一公约相吻合。

(二)死刑适用主体上的限制。《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犯罪时”指明是犯罪行为实施之时,而不问犯罪被发现或审判时的年龄,如果犯罪行为实施在18周岁,“18周岁”是绝对规定,从18岁生日的第二天开始才认为这是满了18周岁,这之前的犯罪都不得适用死刑。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包括庭审前的羁押期间,只要有怀孕,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自然流产了,都是不适用死刑。这一规定本着对妇女儿童的特殊保护,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至于犯罪时是否怀孕,在所不问。另不适用死刑包括不判决,不宣告,不执行死刑和死缓。

(三)死刑复核程序对死刑的限制。《刑法》48条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这就是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其适用必须慎之又慎。其剥夺的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的生命,而且,一旦发生错判被执行,其后果将永远无法挽回,而死刑复核程序则能保证被执行死刑的人都是依法应当被处死的人,防止死刑被错用、甚至滥用。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作为判决的上级机关,能更好地理解立法精神,由其对死刑判决依事实和法律再次审查,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贯彻少杀的方针,防止错杀,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四)死缓制度对死刑的限制。《刑法》第48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决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这就是我国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最早在1951年由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制度给应当判处死刑但同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留下了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是“少杀慎杀”政策的直接表现,体现了我国刑法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只要在死刑缓期内,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就可以获得减刑而活下来。只有在死刑缓期内,不知悔改,继续作恶,故意犯罪的,才会被执行死刑。这一制度对限制死刑立即执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能促进犯罪人改过自新。

三、我国死刑制度的未来走向

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是历史潮流,通过逐步加大限制死刑的力度到最终废除死刑,是我国刑法中死刑消亡的过程。

我国刑法应从以下几点加大限制死制的力度:

(二)对死刑的适用设置年龄上限。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主体已有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没有关于死刑年龄上限的规定。2002年长沙“韦有德案”使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对死刑设置年龄上限古已有之,《周礼?秋官?司刺》记载有赦“老旄”。1984年5月25日联全程国经社理事会批准通过了《关于保证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护的保障措施》,1989年5月24日又以1989/14号决议补充提出应该确立一种最大的年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的任何人不得判处或被执行死刑。《北美人权公约》就有规定:超过70岁的人不得处以死刑。年老者,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其犯罪是严重暴力犯罪的很少,社会危害性也不大,应该不杀,使其“善终”也符合人道的要求。

(四)扩大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刑法》第48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决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这就是我国独创的死缓执行制度。死缓为一些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留下了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这些人只要在缓刑期内不故意犯罪,就可以获得减刑,从而活下来。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少杀慎杀”的政策。但是,我国刑法关于死缓适用的规定不够明确,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扩大死缓的适用。

(1)只要犯罪人有悔改的表现即属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即可适用死缓。我国刑法对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一般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客观危害性以及是否具有从宽情节来考察否属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对这种事关生死的条款,法律只作模糊的规定,适用时只能是法官主观断定,不利于刑法的执行。我认为:无论犯罪的客观危害性和主观恶性多大,只要犯罪人犯罪后能真诚悔改,能积极接受改造,为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赎罪,重新为人,都属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都应当判处死缓。这也符合个别预防的刑法目的。

(2)从犯罪罪名或判处刑罚上限制死缓犯罪分子在死缓期内‘故意犯罪’。我国刑法对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只要在死缓期内故意犯罪,即可执行死刑,这规定不合理。不同种罪的故意犯罪与同种罪的不同故意犯罪,犯罪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都有很大差异,而将这些存在很大差异的故意犯罪都统一作为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条件,有失公正。应当从故意犯罪的罪名或判处的刑罚上做出限制,故意犯特定的罪,判处规定刑罚以上的刑罚,才可对死缓犯人执行死刑。

(五)严格死刑核准程序。死刑复核是“少杀”的贯彻,是“慎杀”的表现,是防止“错杀”的保证。但自1983年以来,死刑的复核权陆续下放到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由最初的“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到“云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的毒品犯罪判处死刑的案件”,死刑的核准权都下放到高级人民法院或解放军军事法院。只有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和贪污受贿严重经济犯罪案件以及涉港台案判处死刑的,仍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大量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使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的标准权被架空,成为虚设。而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主体合而为一。高级人民法院不可能推翻自己的死刑判决,这时的复核也就成为了一个走过场。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能更准确地把握立法精神,由其核准死刑决定杀与不杀,是对人命的重视,有利于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没有最高人民法院为死刑的最后把关,难免出现错杀误杀,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应当收回死刑核准权。

参考文献

(1)参见:贝卡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8、45页。

(2)参见: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北京政法学院出版社,1980年第527页。

(3)参见:钊作俊著《死刑限制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4)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5)参见:夏风著《对经济犯罪废除死刑之建议与研讨》,载于杨敦先第主编,《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第36页。

(6)参见:胡云腾著《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含立案及量刑标准)(2020年版)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 编著 2020.1.1 出版 可语音朗读 开通电子书VIP 53.25得到贝 主编推荐语 2020法律法规全书系列,本册为刑法及司法解释相关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刑事实体法相关最新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门https://www.igetget.com/eBook/%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88%91%E6%B3%95%E5%8F%8A%E5%8F%B8%E6%B3%95%E8%A7%A3%E9%87%8A%E5%85%A8%E4%B9%A6%EF%BC%88%E5%90%AB%E7%AB%8B%E6%A1%88%E5%8F%8A%E9%87%8F%E5%88%91%E6%A0%87%E5%87%86%EF%BC%89%EF%BC%882020%E5%B9%B4%E7%89%88%EF%BC%89?param=OYrCpXCEfN&token=OAdXprx6N41dm9BQkayr8z7OqLGoE3lxXd3YMlVAnxRZXK2Dg5pbevPJjjnQv2eb
2.中国刑法全书内容简介 《中国刑法全书》全程记录刑法变迁,忠实解读法条含义,全面整理刑法规范。除刑法典、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附属刑法、立法解释之外,还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仍然有效的所有刑法司法解释以及会议纪要、通知、答复等其他规范性文件,总计600余部。同时收录了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两高”指导性案https://www.dushu.com/book/124856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含立案及量刑标准)/2024法律全书法律文件按照紧密程度排列,而不是文件公布的时间顺序排列,以方便读者集中对某一类问题查找使用,避免疏漏重点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全书重点法律文件附加条文主旨,指引读者快速找到目标条文,了解条文规定的主要内容。本书重在全面收录法律文件,同时为确保内容准确,所有文件无注释加工内容。 作者简介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华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npub2htYmM5Nzg3NTIxNjQxMzQ5
4.中国刑法全书中国刑法全书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吧,如果对本文章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可以通过找律师进行咨询指导,他们能够直接的告诉你的答案。https://www.fljg.com/xingfa/635193.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含立案及量刑标准(2023年版第二条 【本法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 【罪刑法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871063/5.html
6.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1.4一、法律体系与《六法全书》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即开始仿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样式,来建构中国以法典为核心的法律体 系。1928年至1937年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公布实施了六个门类的法律法规:宪法(《训政时期约法》)、民法、 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建立起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这些大类法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90070.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含指导案例2024年版本书收录1979年刑法颁布至2023年12月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刑法法律和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内容包括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刑罚、罪名规定与立案标准、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 一、综合(1) 二、刑法的适用范围(79) 三、犯罪(91) 1.刑事责任(93) 2.共同犯罪(104) 3.单位https://m.jarhu.com/book.php?id=6697181
8.刑法范文12篇(全文)纵观中国刑法近代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上来分析,刑法的保障机能为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真正做到公民权利自由得到保障,同国际社会的刑罚相互借鉴,是我国的罪刑法定主义能够真正的发展、完善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少华.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J].法学研究,2005,03:50-61.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li336be.html
9.新中国第一部刑法曲折诞生之路不过遗憾的是,虽然两部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还算顺利,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政治环境并不稳定,众多立法工作者还身兼其他工作,因此这两部草案并没有走立法程序,只是作为内部资料被保存。 纵观这一时期各类刑事法律文件,它们普遍具有这些特点:内容上,优先关注、解决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关的主要犯罪问题,并采取http://www.jsdsw.org.cn/web/detail/detail.html?id=983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含立案及量刑标准)(2024年版出版 中国法治出版社,2024年01月 查看作品 分类 图书>法律>法律工具书 送至: 北京>北京市>东城区18:55前下单,预计明天送达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支持7日无理由退货 当当发货&售后 正品保障 支持当当V卡 支持礼品卡 礼品包装选择 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 ¥61.40 已选 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 工具书 民事诉讼法http://product.m.dangdang.com/29686646.html
11.刑法总论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刑法总论》课堂十数年间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完善而成,内容涵盖刑法总论的重要领域。全书彻底贯彻阶层犯罪论体系、结果无价值理论和作者所倡导的积极主义刑法观,理论特色鲜明;作者虽取法德日刑法学基础理论,但并未全盘借鉴,而是注重域外理论的本土实践,较多地结合我国https://www.ilawpress.com/book/detail?id=532750432045367808
12.中国刑法各罪论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统、准确、精炼地阐释了刑法学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力求全面反映新理念、新理论。全书根据刑法分则的体例,共分10章,分别讲述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090688
13.刑法全厚细第八版冯江编著刑法解释与适用全书指导与疑难注解图书 > 法律 > 司法案例与司法解释 > 2024新版 刑法全厚细 第八版 冯江 编著 刑法解释与适用全书指导与疑难注解 刑法修正案十二 刑法刑事办案宝典 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法全厚细(第8版) 群真图书专营店 2024新版 刑法全厚细 第八版 冯江 编著 刑法解释与适用 https://item.jd.com/10106179026930.html
14.中国刑法实用全书(豆瓣)《中国刑法实用全书》主要特点:1.资料准确权威:源自权威法律文本。2.信息新颖及时:引用最新刑事法律文件。3.内容完整全面:涵盖所有立法、司法文件。4.分类系统科学:依法律文件效力等级归类。5.检索快捷便利:以刑法条文序号为主线编排。6.体例独特实用:列明犯罪构成要件、定罪量刑标准。7.兼顾理论研究:全面考证刑法立法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52195/
15.《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5版含刑法修正案[pdf为了及时反映这些动态,《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5版) 含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了大规模修订,除增补前述所有内容、删除与*新规定不一致之处外,本次修订还补录了部分不易收集的规范性文件,并大量收录与刑法条文相关的其他法律规定,全书修订增加近9万字。此外,依据2021年2月26日*高人民法院、*高http://www.101bt.net/29s91249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