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科普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2021年6月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1]。
一、选题优化策略:多角度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政策部署
以乡村振兴政策为例,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印发的《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强调着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参考实施方案涉及的具体工作,可以从农业科技助农惠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乡村景观与民俗节庆等方面创作“三农”主题短视频,通过短视频促进科技下乡,有效推动乡村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6]。
(三)参考年度科普创作选题指南
(四)借鉴大型科普活动及优秀科普出版物
(五)结合时事新闻及社会热点
(六)从生活日常中寻找切入点
在抖音平台,“知乎”发布的《方便面为什么做成波浪形》,“湘雅肖岚”发布的《睡前喝水真的好吗?》等视频,都是在生活中发现选题,从科学视角专业解析。有研究指出,在主流短视频平台,日常生活科普类是观众浏览量较高的类型之一,体现出“当下受众对科普短视频实用性需求的偏向,也是科普短视频创作视角平民化的缘由所在”[11]。
二、标题制作策略:多措并举,提升科普短视频吸引力
标题作为在受众与作品之间建立有效关联的“第一座桥梁”,是吸引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对于提高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借鉴语言学理论及方法,从言语行为类型、标题句式结构和辞格运用三个方面,分析科普短视频标题制作策略。部分素材源于“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①遴选出的500个优秀作品,其中2015至2016年各50个,2017至2020年各100个。
(一)间接言语行为类型
1.表达类:营造代入感
表达类言语行为,通常附带表现某种心理状态,如祝贺、惊奇、感谢等。这种类型的科普短视频标题多以疑问或感叹句为主,通过带有一定情感性的表达增强话题代入感,如《为什么宇宙中基本的星球都是圆的?》《为什么哺乳动物没有绿色的》等。
2.阐述类:聚焦科普元素
阐述类言语行为,通常具有客观性和非描述性的特点。这种类型的科普短视频标题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聚焦科普话题,用陈述性语言点明科普对象或阐明基本观点,如《单兵野外取水生火窍门》《推荐一种很好养活的室内垂吊植物》等都是此类。
3.指令类:突出关键信息
(二)句式结构
1.“认识/解密/探秘+名词”类
这种类型标题通常是动宾结构,意为带公众认识某个事物或现象,或者揭示某方面的秘密,如《认识可燃冰》《认知胡蜂》《解密台风》《解密西南涡》《探秘“天眼”FAST》《揭秘稳态强磁场》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2.“名词+(的)那些事(儿)”类
这种类型标题通常是“定语—中心语”结构,套用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图书《明朝那些事儿》,意为围绕某一话题向公众进行多方面科普,如《寒潮的那些事》《地震那些事儿》《垃圾分类那些事》《关于身体的那些事儿》等都属于此类。
3.是非问
4.特指问
(三)辞格运用
基于受众阅读倾向,合理运用辞格是提升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考察的500个科普短视频标题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种辞格。
1.比喻
比喻是使用最多的辞格。在统计的500条标题中,有264条使用了比喻,占比52.8%。以《中国太空实验大管家》为例,该视频讲的是“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在太空中的作用,就像日常生活中管理财务或日常生活的人一样,所以形象地称其为“大管家”。类似的还有《中国“天眼”——北斗导航》《环境“监测员”——土壤动物》《心血管健康谣言“粉碎机”》等。有的标题通过比喻的方式增加了趣味性,比如《寄生在我们身体里的小霸王——癌细胞》将“癌细胞”比喻为“小霸王”,《中药水浒及时雨宋江——甘草》将“甘草”比喻为“宋江”,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2.仿拟
3.对比
对比是指在标题中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通过对比明辨是非或重点。例如,《少“刷”题目,多做实验》中“少”与“多”形成对比,让公众认识到动手实验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小猕猴桃的大学问》体现了猕猴桃个头虽小,但是里面可以探究的科学内涵却很大;类似的还有《无硅油VS有硅油,洗发水究竟怎么选》《低调内敛VS热情奔放》等。
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谐音辞格,例如《叹为观“纸”》《“森”呼吸我“氧”你——森林康养了解下》,意趣横生,值得咀嚼回味;拟人辞格,例如《岩石有话说》,将岩石拟人化,赋予人类的行为特点,拉近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也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三、内容呈现策略: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科普短视频品质
(一)动画及演示实验的应用
科学传播中常常包含大量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指不易通过文字传播而需要通过实际示范来展示的内容,多包含在技能或者程序知识中。动画及演示实验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借助立体、直观的可视化表现方式阐释隐性知识,让复杂的硬核科学变得可感知、易理解。例如抖音账号“冷科普”发布的短视频《谷物圈效应是什么》,通过演示实验形象阐明了谷物圈效应的形成原理。此外,也可以通过动画或演示实验模拟病毒传染过程、再现宇宙行星运行轨迹、演示灾后逃生技巧等。
(二)数据图表的动态可视化
例如,抖音账号“科学也疯狂”制作的《国家公路对比》,把国家公路网卷起来进行大小对比(见图1),从长度总和8千米的图瓦卢,到长度5,198,000千米的中国,再到长度6,853,000千米的美国,枯燥的数据在动画中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图1《国家公路对比》形象地展示了
各国公路网长度(图片来自抖音视频截图)
(三)科普知识的场景化再现
“场景”原本是戏剧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后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领域。媒介环境学派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较早将“场景”引入传媒研究。《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AgeofContext:Mobile,Sensors,DataandtheFutureofPrivacy,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是基于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提供的应用技术以及由此建构的一种“在场感”。随着媒介技术迭代升级,媒介本身的场景性和创造场景的能力,都实现了显著提升。融汇时空关系,兼具背景、内容、叙事、情感、交互多元效能的场景化再现方式,成为科普短视频内容呈现的重要途径。
将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设置在特定场景中,将繁复难懂的科学知识用生动、具体、直观的视频影像呈现出来,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传播。场景化再现多使用角色扮演,具有较强的代入感,特别适合应急、安全、医疗、法律等科普内容的传播。以“贵州地灾防治”抖音号发布的《地灾科普情景剧》为例,该作品设置了一个废品回收的具体情景,在“讨价还价”的常见画面中介绍科普知识,通过意外出现的专业人士路人甲,告知交易物品为自动化监测设施,揭露了盗卖国有财产的违法行为,倡导公众共同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四)趣味配音及艺术化处理
通过趣味配音及快板、童谣、说唱、卡点音乐等艺术形式,对短视频作品的听内容进行艺术化处理,可以改善声音质感,丰富短视频的视听表现力,使原本生涩的科学充满趣味,显著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并增强科普传播效果。
(五)科学家参与科普传播彰显公信力
科学家是专业权威的象征,从传播学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中的高公信力群体,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能有效缩短专业知识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感,最大程度提高科普短视频的专业度和可信度。
四、结语
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科普短视频正在影响并推动着硬核科学与现代新媒介的深度融合和有效链接。科普短视频的整体创作质量,不仅是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本文认为应当从系统宏观层面明确科普短视频创作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从实践层面完善科普短视频创作的流程、方法与模式。
致谢:西安交通大学贡桑央金、河北传媒学院张迪对本文亦有贡献。
通信作者: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
注释:
①“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创始于2015年,由科技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联合举办,迄今已举办7届。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21-07-10(007).
[2]瞿桃.多元读写视阈下的科普短视频研究[J].教育语言学研究,2021(00):137-145.
[3]李雅筝,周荣庭.科普新利器:基于时事热点内容创作的科普微视频——以飞碟说《雅安地震特辑》为例[J].科技传播,2014,6(2):220-222.
[4]凌心玥,刘文祺,李文馨.MG动画在科普宣传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1(48):112-113.
[5]郝倩倩.科普视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J].科普研究,2019,14(3):75-81+113.
[6]王德胜,李康.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传播[J].中国编辑,2020(8):9-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N].人民日报,2015-12-25(021).
[9]孙小莉,张永锋,何素兴.我国大型科普活动发展现状及趋势研讨[J].科普研究,2021,16(6):89-96+11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N].人民日报,2013-02-21(016).
[11]潘希鸣.当代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与科普短视频之叙事差异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5):96-103.
[1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马婧.趣味短片在校园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与思考[J].通讯世界,2019,26(1):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