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小槌口袋学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19〕19号

第四条【拟制自认】

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上一期我们提到,依据当事人是否明确地作出意思表示,可以将当事人自认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明示自认通常表现为当事人作出积极、明确的承认意思表示。默示自认则表现为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对其不利的事实进行沉默的消极应对。司法实践中通常将此类情形视为当事人自认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当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均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法律上就拟制地认为当事人已经自认了该事实。默示自认又称拟制自认。

二、拟制自认的构成条件

条件一: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本规定在第三条和第八十九条分别规定了当事人对事实的认可和证据的认可,此处讨论的拟制自认对象为不利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方当事人针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主张,可能存在四种态度类型,即否认、承认、不知和沉默。由于当事人就争议事实进行辩论,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不作陈述的情况下亦可视为当事人放弃了举证责任,对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其事实主张,此时人民法院可推定当事人已对该事实予以自认。

若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陈述既不表示承认与否认,也不沉默,而是以“不知”或“不记得”作答时,能否产生拟制自认的效果。对于并非当事人亲历的事实,当事人陈述“不知”的,不能认定为拟制自认;如确系当事人亲历或者明知的事实,其陈述“不知”,则可以视为本条规定的“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适用拟制自认。事实上,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构成自认,按照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人民法院可以以事实不清要求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举证证明,同时要求作“不知陈述”的当事人就该事实是否属于其自身的行为或认识范围内的对象予以说明,再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该“不知”或“不记得”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进而查明案件事实。

条件二:必须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

条件三:拟制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作出本规定第三条规定了在诉讼过程当中当事人自认的情形。虽然本条规定没有明确载明拟制自认需在诉讼过程当中作出,但是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来看,亦有如此要求,拟制自认的成立限制于被告接到起诉状时起至法庭辩论终结时止的期间内。对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之外所为之消极沉默,仅能作为证据交由审判人员审查判断,而不能构成本条所规定的拟制自认,也不能产生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

三、拟制自认的法律效力

构成拟制自认后,将产生何种法律效力呢?如前所述,拟制自认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表现。当发生拟制自认时,法律已经认为当事人就拟制事实达成了共识并予以处分,故拟制自认的效力等同于当事人明示的自认,此时可适用本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免除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证明责任,法官一般不得也无需再就当事人拟制自认之事实另行调查取证。

播报完毕

我们下期再见!

红耀巴山法润民心

音频:龚永梅

原标题:《巴小槌口袋学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

THE END
1.民法典的十大要义解读民法典确立了公民的人格尊严、生命权、健康权等基础人权,不得侵犯。同时,规定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重要个人权利。 合同法原则 合同必须具有真实性,即当事人意思表示应真实反映双方意愿。此外,合同自愿性原则要求签订合同时当事人的意思一致。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24860.html
2.民法典学习第十条国家政策:不属于民法渊源。但实际上在民事审判中同样发生作用。 司法解释:2018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8条第1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属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目前最高法司法解释有四种形式:解释、规定、批复、决定。 解释:对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某一法律或者对某一类案件、某一类问题如何应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9623663885
3.民法典目录解读全面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民法典》,这部法律是对现有民法相关规定进行整合和完善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适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民法典》的内涵和意义。 法律体系的统一与规范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397820.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http://js.gzmtu.edu.cn/info/1042/1576.htm
5.最新的民法典书,法律的新里程碑青少年法治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也需要与时俱进,最新的民法典书的出现,正是法律发展的产物,它涵盖了更为全面、细致的法律规定,旨在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本文将详细介绍最新的民法典书及其内容,探讨其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性。 http://baike.njdzpf.cn/post/6051.html
6.最高院民二庭关于格式条款提示与说明的理解与适用约定投保人《民法典》对格式条款订人合同进行了严格规制,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负有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6条就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履行进行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1条至第13条就保险合同中提示义务、说明义务的履行和举证责任进行了规定。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CVI9DP05455BAL.html
7.《民法典》对意思表示有哪些新规定?《民法典》对意思表示有以下新规定: 一、意思表示的方式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这意味着,行为人可以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可以通过行为等方式间接表达。 该条款还规定,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821048915097096612.html
8.无财产有孩子离婚协议书29篇现男女双方因感情不和,自愿离婚,经双方协商一致,对有关事项,依《民法典》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 一、男方与女方自愿离婚。 二、子女的抚养: 1、婚生子/女 ,随 共同生活,由 每月给付抚养费 元,在每月 日前付清,直到孩子能独立生活之日止。 2、 可在每月探视孩子 次。具体探视方式由双方协商。 三、双方财产的http://m.yueduku.com/xieyi/hunyinjiatinghetong/301/301834.html
9.简述我国《民法典》对格式条款提供方作出的限制规定。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简述我国《民法典》对格式条款提供方作出的限制规定。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https://www.shuashuati.com/ti/72485bdc1f824ce6a7cab63fd8437a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