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到“典”,开启民事权利保护新时代法治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张鸣起。(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5月28日电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编纂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就此,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鸣起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正当其时的立法实践

人民网: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四次制定民法典,但都因条件不成熟而没有结果,为什么这次民法典能编纂成功?

张鸣起:我国为完成中国民法典历经了曲折而艰辛的历程,多次民法典起草的经验教训说明,民法典的成功出台,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经济基础、法治基础、社会共识和政治支撑保障基础之上。

首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我国立法机关紧扣时代脉搏,先后颁行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和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有效民商法律几十余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为民法典的顺利编纂构建了框架和基础;

其次,我国多年的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法典编纂起到了促进立法完善的积极作用;

此外,民法学丰富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随着法治建设的加强,中国民法学在各个方面逐步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民法学者的研究紧密契合民法典编纂进程,为民法典编纂的体系构建、概念和术语的完善以及具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安排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最后,我国无论是民众个体还是法人等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民法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各类民事案件数量,也体现在此次民法典编纂中民众对立法的广泛参与。据不完全统计,民法典草案共10次在网上公布,总共有425600余人参与提意见,提出的意见总数达到102万余条,可谓立法史上所罕见。

特别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专题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为法典编纂提出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可以说,此次民法典编纂有较为完备且经多年实施检验的民事单行法律体系作为坚实的立法基础,有法学、法律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论证以及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总结,更有广泛的民意共识,这些都为民法典顺利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民为本的权利法典

人民网:经过几十余年坚持和探索,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终于诞生,请您谈谈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出台有什么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张鸣起:编纂一部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如今,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终于迎来问世时刻。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法典编纂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各项条文制定都立足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次,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更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它的颁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是,民法典的颁布,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活动的基本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效健全经济秩序、维护交易安全,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另外,民法典通过调整各民事主体及公权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公权力行使,尊重和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增强全民法制观念,间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最后,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强化了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比如,总则编确立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基本原则层面的转化和表达。

科学民主立法的典型实践

人民网:民法典编纂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张鸣起: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我国民法典采用“两步走”的编纂思路。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后,再与民法总则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当然,具体操作中,并非绝对分成两大阶段,而是有先有后,两步交叉进行,还在审议总则编时,分编的一些工作就已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切以编纂质量为要。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经表决通过,完成了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表决通过,宣告民法典编纂任务圆满完成。

人民网:民法典编撰与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有哪些不同之处,编撰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

张鸣起:民法典编纂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解决法的科学化、系统化统一化的立法方式。

“编”是对我国已有基本成熟的现行民事立法进行科学整理,即通过对我国已有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将现行同类民事法律进行系统整合、修改、完善,将不一致的规定统一起来,将重复的规定进行合并精简,对其中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

“纂”则是结合实践经验和新时代需求,补充空白的规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因为我国民法典采用“两步走”的编纂思路,如何处理好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对应关系,需要慎之又慎,通盘谋算,放眼长远。民法典分编是总则编的进一步展开,是对总则编原则和规则的进一步细化,总则编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可以有效指导各分编。

我国在开展民法典编纂“第二步”工作时,严格遵循和贯彻民法典编纂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结实践经验,有效避免分编与总则编规则的重复。民法典各分编编纂时在物权方面着重进一步完善了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在合同法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促进财产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公平交易制度,通过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进一步完善增进家庭和睦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通过编纂独立的人格权编及完善侵权责任编进一步强化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和救济,与民法总则编一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民法典。

回应时代需求的百科全书

人民网:在您看来,民法典有何立法亮点?回应了哪些社会难题和热点?

张鸣起:我国的民法典内容全面,体例科学,系统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来的民商事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优势,分则各编都有诸多亮点和创新。

比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人格权编不仅规定并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人格权,还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格权编将实践中需要保护的重要人格利益通过正面规定的方式确定为法定权利,通过较为完善的人格权保护体系将我国的人格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这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顺应时代需求进行的重大创新,更是新时代全面保障个人人格尊严和权益的重要举措。

再如,物权编在吸收原有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增专章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从效力、功能、设立、性质、消灭等方面对居住权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居住权制度的确定有助于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的灵活安排,满足和保障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特别是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保障。

此外,婚姻家庭编科学整合原有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新时代婚姻家庭价值理念,强调家庭文明建设、增设离婚冷静期、重大疾病婚前告知义务、离婚损害赔偿法定事由的兜底性条款等;继承编中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补充、完善立法空白,增加遗嘱形式类型,规定了打印遗嘱形式和录像遗嘱形式并对其有效要件进行了细化规定等;侵权责任编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细化落实总则编的绿色原则,建立并完善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制度,增加规定了破坏生态的侵权责任等等。

民法典的1260条规定充分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实至名归。(记者孝金波梁秋坪)

THE END
1.马怀德:行政基本法典模式内容与框架[摘要]:行政法法典化是一个国家行政法律制度日趋成熟的表现。综合考虑行政法治发展的规律和特性、行政法法典化的目的和基础条件,我国行政法法典化应选择行政基本法典模式。行政基本法典包括行政组织法、全部行政活动和行政监督救济法等内容。具体而言,应当以行政活动作为核心概念,由此形成总则、行政组织、行政活动、行政程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137/14953.htm
2.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3.民法法典化(精选十篇)四、民法总则与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关系 制定《民法总则》最主要的优点在于,为自然人、法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确立行为标准,并为法官裁判民事纠纷提供基本的准则。《民法总则》将各项私法规则的共同要素加以归纳和抽象,并在民法典总则中集中规定,从而避免民法典各分则将同一个问题重复规定,或设置大量采用准用性条款。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obhwnf.html
4.国家宪法日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二、《民法典》有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U3ODEzOA==&mid=2651929796&idx=8&sn=8775f383ae7c90bfb5bd47a3b6e7fe04&chksm=8a850e7505c3116b601b1497cfeedf146a68b5ce070854f06fe3f3f3f4b12fdb0742aef2ece0&scene=27
5.法律公民社会 10法律逻辑 11历史发展 历程简介 著名法典 12词条图册 1基本内涵编辑 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 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https://baike.sogou.com/v57328.htm
6.民法典是什么法律律师普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1、民法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https://www.110ask.com/tuwen/5675478551194232895.html
7.民法典详解:民事权益保护与合同法实践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 ) A. 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B. 适用社会公德,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C. 适用国家政策 D. 适用习惯,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2、潘老板将与刘老板签订书面合同,以购买刘老板的一套高端限量款球拍。刘老板的球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827475
8.最新权威解读《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共5篇)由此所决定,民事法律的发展演化呈现出显著的保守性和延续性。在作为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之前提的法律规定已被民法典承继的情况下,传承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的有益经验,对于维持法官长久以来形成的规范理念和规则认同、保护人们对法律概念的基本认识和信任,并由此维护法律适用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依据《https://victory.itslaw.com/html/detail/f274db83-369e-4690-baa0-42bfc5a6ad41/
9.论私法自治与民事法律行为虽然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但德国民法本身并未像《法国民法典》那样明文规定私法自治原则,而仅于债编中的第305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依民事法律行为创立债之关系,及债之关系内容之变更,以当事人间有契约为必要。”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德国基本法第二条第一项关于任何人有自由发展其人格之基本权利的规定,保障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1/id/2336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