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概念

再次,在多人的共同行动中,责任被分散到多个当事人身上,这时候就需要双方以上的当事人;紧接着,在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多数表决行为中,组织内的成员或者内部机构参与投票已经成为了必要步骤;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及其考量因素

民事法律行为具备如下必要的条件:

其次,意思表示须真实无瑕;因为民事法律行为生效之后所形成的法律后果正是当事人所期望的,这样的话,意思表示便必须在主体本身的自愿且自觉的情况下表达出来,并且要尽可能地体现出行为人最真诚的意愿。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都包含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首先,依照民事法律行为是否需由一方或多方发出明确的意愿表达才能构成,它被划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以及多方行为。

其次,根据行为是否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细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再者,根据行为是否需要当事人付出相应的代价(即互为代价,但并不强调等价性),民事法律行为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此外,依据行为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作为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将民事法律行为划分为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其中,诺成行为在当事人达成共识之时便已成立,而当事人交付标的物则是履行其义务的表现;

至于实践性行为,则须待当事人完成标的物的交付后方可成立,交付标的物成为该行为成立的关键要素。

最后,根据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民事法律行为还可以被划分为主行为与从行为。从行为往往依附于主行为而存在。

同时,根据行为人实施行为所欲引发的法律效果的性质,民事法律行为亦可被划分为财产行为与人身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行为,其成立需满足六个条件:存在当事人、双向或多方民事行为、多数表决、单方意思表达,且双方意图与行为一致,法律行为即成立并生效。

THE END
1.我国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交融的反思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主体。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成为民事主体,必须由法律赋予其主体资格。民事主体具有独立性,即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民事活动,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按照作为我国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之规定,在我国,民事主体仅包括自然人、法人两种(第二条 http://fmx.l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12/id/8262463.shtml
2.民法典目录解读全面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石民法典目录解读:全面理解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民法典》,这部法律是对现有民法相关规定进行整合和完善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适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民法典》的内涵和意义。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397820.html
3.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委托代理 第三节?代理终止 第八章?民事责任 第九章?诉讼时效 第十章?期间计算 第二编?物权 第一分编?通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不http://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2929.html
4.什么是民事民事的定义是什么三、民事行为的意义 民事行为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这种行为区别于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如道德行为、情谊行为等,也区别于其他法律领域的行为,如犯罪行为、行政行为等。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 综上所述,“民事”涉及的是民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1993b15401f96c000624
5.论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第二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第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https://www.360wenmi.com/f/cd5f3flu9i7s.html
6.2010年司法考试民法重要考点一、民法的基本理论 民事法律关系的认定: 第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第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可以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第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806.html
7.论私法自治与民事法律行为1794年的普鲁士邦法接受了注释法学派的研究成果,最早采纳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第一次系统、完善地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以后,许多继受德国民法的国家,也纷纷在自己的民法典中采纳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规则。 在德国学者中,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表述通常是从两个方面考察的:一是从民事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1/id/233674.shtml
8.民事法律谈判的基本元素民事法律谈判的基本元素 重庆向道律师事务所 李应德 现实生活中,谈判无处不在,商务活动需要谈判,弥合分歧需要谈判,产生争讼需要谈判。有律师参加的谈判就可以看作法律谈判,下面介绍法律谈判的一些基本概念: 法律谈判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竞争型、合作型、问题解决型。 https://www.xd-law.com/nd.jsp?id=184
9.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民法学笔记中国政法大学考研网民事法律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纳入民法调整范围的生活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因民法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注意: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即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而权利是法律关系的本质,以强调民法中权利本位的基本概念。 http://www.cupl.cc/article-346.html
10.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一、民法的概念(一)民法之语源:1.源自罗马法之jus civile,意为市民法2.从日本翻译而来3.中华法系并无民刑之分(二)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形式民法有成文法典;实质民法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1.普通民法:即民法典2.特别民法:是民商合一国家的民事单行法,及民商分离国家的商法典。3.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11.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在我国,对于劳动法和民法,通说认为分属于两个独立的基本法律部门,各自有调整劳动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工伤事故,劳动法从工伤保险关系的角度加以规范,民法从工业事故无过错责任特殊侵权行为的角度加以规范,就构成了工伤事故这一法律关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工业事故的特殊侵权行为,又是工伤事故的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3165509_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