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高三毕业生站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成绩不同,导致所处路口不大一样,有人站在一环上,有人在郊县边,有人可能远在山脚下。
可不论位置如何,往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依然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的景色。
高中三年,老师讲过很多知识点,但都仅限于高考使用;现在高考结束了,选专业成了一道超纲题目。
为此,特向你介绍我们的专业——法学。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将以文科化的叙事:从40年来的变迁,展开这个复杂又迷人的学科。
希望对你们有一点微小的价值。
法律是个舶来品。
这个汉语词汇在清末民初,才从东瀛远渡而来。
同批进口的,还有「民族、政治、国家」这些现代汉语,当然,日本也并非原创,它们是在明治维新时期从西方翻译而来的。
法律最初到我们这儿,属于「三手」概念,这是了解这个学科的基础。
作家阿城说:七十年代结束于一九七六年;八十年代结束于一九八九年;人生不是猪肉,是不能按照decade这样一刀一刀切的。
「一九七九」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是大年,我们就从这年开始,十年为代,回溯法学专业的演变。
01
绝密法学1979
1979年,全国法学生在校人数不足千人。
两年前高考刚恢复,只有北大、吉大、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前身)三所学校能开设法学专业,累计招生189人。
随后的1978年重庆的西政复校,又招收了384个法学本科生,占当年全国法学生招生名额半数。
军人、农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员、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这些行业当中的好学者,成了最早一批进入法学专业的先行者。
后排从左至右:陶景洲、刘凤鸣、李启家、王绍光、李总理
同学当中,有人出将入相,有人远遁江湖。
其中北大77级招收来的,就包括当年的安徽某村党支部书记,省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后来执相印的李姓同学。
义乌还不产小商品的时候,县里公安局就有一个文员考上了北大法律系,虽然是第三志愿录取的。
当时不是一个讲法的年代,大家都不知法为何物,因此我们都有过一段不安心专业的日子。
同学们更热衷于朦胧诗和伤痕小说,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
如今在北大法学院做教授的陈兴良回忆说。
晚他一年考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的黄进(后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则是从马克思和列宁的生平介绍当中了解这个专业的。
伟大革命导师都是学法律的,那应该挺不错。
误打误撞、不明所以、雾里看花,是那个年代法学生的普遍情况。
后1979时代,法学依然是一个抽象学科,荒如沙漠。
02
TVB中走出来的法学1989
1989年3月,15岁考进北大法律系的83级毕业生査海生,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不过很快,改革开放带来了港剧的大规模播出。
新中国的电视荧幕上首次开始有律师、检察官形象出现,这对于法学院的招生来说,无异于最好的宣传。
1994年,来自绍兴小镇的劳东燕正在华东政法读大二,讲台上的老师郑伟是新中国第一批德国留学生,这个年仅三十几岁的青年教师深受学生欢迎。
我此生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中国刑法之父”。
郑伟在课堂上这番话,充满了9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十年的法学,从港式庭审的理想中走来,往灰扑扑的现实中去,落差不小。
03
扩招前夜的法学院1999
在扩招政策执行前夕,各个大学拼命扩张专业,以容纳成倍增长生源的到来。
法学院在这场扩容运动中一马当先,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教研工作一不需要仪器,二不需要实验室,成本最低。
短短两年不到,全国各地的财经、工科、农科、医科、水利、师范等院校纷纷开起了法学院。
法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4.3万开始,以每年近一万的涨幅飙升,在2009年达到12.6万。
1998年,招生人数是2.8万,仅仅是十年后的零头。
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每年十几万的壮劳力被运送到社会上,人人都要吃饭,这直接导致了司法机关的快速饱和,以及律师等核心行业的白热化竞争。
当时许多法学生把自己的未来,形容为“玻璃窗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04
公务员的摇篮2009
2009以后,法学专业似乎开始发新芽。
长达10年的超低就业率,让这个专业的劣势人尽皆知,跟风学法的浪潮也就随之过去了。
即便现在每年高考季,都有人奉劝后来人不要选法学,但是定睛一看,这些人自己从来没有真的离开法律行业。
法检单位的几轮扩招,更是让法学院成了公务员的重要摇篮,这和1979年的情况互为呼应。
唯一不同的是,40年前的法学院培养官为主,现在批量生产小吏;几个重要的法学院几十年来依然不断重复着「一半校友在抓另一半校友」的情况。
这些变化和不变,虽然微妙,但也不算糟糕。
法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呢?反正不是一个好赚钱的专业。
如果你吃这碗饭,能年入百万,那学别的专业可能赚几倍更多;如果你学别的专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那学法律可能连维持都难了。
钱景虽然不佳,但法学却可以带给你思辨的快乐。这个专业会用一套完整的逻辑,带你重新审视周遭的社会,以及自己的生活。
律师、法务、法检公务员,这些行业都相对推崇专业主义;年龄在这些地方不会成为负担;看似沉闷的西装里面,可能包裹着最自由的灵魂。
法律人只要技术一流,不用说很多违心话,就可以收获相对体面的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