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引入,从港剧输出,法学究竟是什么?

一千万高三毕业生站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成绩不同,导致所处路口不大一样,有人站在一环上,有人在郊县边,有人可能远在山脚下。

可不论位置如何,往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依然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的景色。

高中三年,老师讲过很多知识点,但都仅限于高考使用;现在高考结束了,选专业成了一道超纲题目。

为此,特向你介绍我们的专业——法学。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将以文科化的叙事:从40年来的变迁,展开这个复杂又迷人的学科。

希望对你们有一点微小的价值。

法律是个舶来品。

这个汉语词汇在清末民初,才从东瀛远渡而来。

同批进口的,还有「民族、政治、国家」这些现代汉语,当然,日本也并非原创,它们是在明治维新时期从西方翻译而来的。

法律最初到我们这儿,属于「三手」概念,这是了解这个学科的基础。

作家阿城说:七十年代结束于一九七六年;八十年代结束于一九八九年;人生不是猪肉,是不能按照decade这样一刀一刀切的。

「一九七九」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是大年,我们就从这年开始,十年为代,回溯法学专业的演变。

01

绝密法学1979

1979年,全国法学生在校人数不足千人。

两年前高考刚恢复,只有北大、吉大、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前身)三所学校能开设法学专业,累计招生189人。

随后的1978年重庆的西政复校,又招收了384个法学本科生,占当年全国法学生招生名额半数。

军人、农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员、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这些行业当中的好学者,成了最早一批进入法学专业的先行者。

后排从左至右:陶景洲、刘凤鸣、李启家、王绍光、李总理

同学当中,有人出将入相,有人远遁江湖。

其中北大77级招收来的,就包括当年的安徽某村党支部书记,省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后来执相印的李姓同学。

义乌还不产小商品的时候,县里公安局就有一个文员考上了北大法律系,虽然是第三志愿录取的。

当时不是一个讲法的年代,大家都不知法为何物,因此我们都有过一段不安心专业的日子。

同学们更热衷于朦胧诗和伤痕小说,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

如今在北大法学院做教授的陈兴良回忆说。

晚他一年考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的黄进(后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则是从马克思和列宁的生平介绍当中了解这个专业的。

伟大革命导师都是学法律的,那应该挺不错。

误打误撞、不明所以、雾里看花,是那个年代法学生的普遍情况。

后1979时代,法学依然是一个抽象学科,荒如沙漠。

02

TVB中走出来的法学1989

1989年3月,15岁考进北大法律系的83级毕业生査海生,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不过很快,改革开放带来了港剧的大规模播出。

新中国的电视荧幕上首次开始有律师、检察官形象出现,这对于法学院的招生来说,无异于最好的宣传。

1994年,来自绍兴小镇的劳东燕正在华东政法读大二,讲台上的老师郑伟是新中国第一批德国留学生,这个年仅三十几岁的青年教师深受学生欢迎。

我此生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中国刑法之父”。

郑伟在课堂上这番话,充满了9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十年的法学,从港式庭审的理想中走来,往灰扑扑的现实中去,落差不小。

03

扩招前夜的法学院1999

在扩招政策执行前夕,各个大学拼命扩张专业,以容纳成倍增长生源的到来。

法学院在这场扩容运动中一马当先,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教研工作一不需要仪器,二不需要实验室,成本最低。

短短两年不到,全国各地的财经、工科、农科、医科、水利、师范等院校纷纷开起了法学院。

法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4.3万开始,以每年近一万的涨幅飙升,在2009年达到12.6万。

1998年,招生人数是2.8万,仅仅是十年后的零头。

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每年十几万的壮劳力被运送到社会上,人人都要吃饭,这直接导致了司法机关的快速饱和,以及律师等核心行业的白热化竞争。

当时许多法学生把自己的未来,形容为“玻璃窗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04

公务员的摇篮2009

2009以后,法学专业似乎开始发新芽。

长达10年的超低就业率,让这个专业的劣势人尽皆知,跟风学法的浪潮也就随之过去了。

即便现在每年高考季,都有人奉劝后来人不要选法学,但是定睛一看,这些人自己从来没有真的离开法律行业。

法检单位的几轮扩招,更是让法学院成了公务员的重要摇篮,这和1979年的情况互为呼应。

唯一不同的是,40年前的法学院培养官为主,现在批量生产小吏;几个重要的法学院几十年来依然不断重复着「一半校友在抓另一半校友」的情况。

这些变化和不变,虽然微妙,但也不算糟糕。

法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呢?反正不是一个好赚钱的专业。

如果你吃这碗饭,能年入百万,那学别的专业可能赚几倍更多;如果你学别的专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那学法律可能连维持都难了。

钱景虽然不佳,但法学却可以带给你思辨的快乐。这个专业会用一套完整的逻辑,带你重新审视周遭的社会,以及自己的生活。

律师、法务、法检公务员,这些行业都相对推崇专业主义;年龄在这些地方不会成为负担;看似沉闷的西装里面,可能包裹着最自由的灵魂。

法律人只要技术一流,不用说很多违心话,就可以收获相对体面的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实属难得。

THE END
1.法律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法律csdn别人写的诗,真的不错,所以引用了一下。看了那个帖子,挺难受的。法律究竟是什么,只能用来对付那种又笨又穷苦的人。 那个帖子说二战的时候死的99%的人是男人,女人真的是这个社会的附属物么?不是很明白,但是我明白,在用另一种方式压抑自己的时候,在看电视,写下这些无聊东西的时候,我还能做点其它的事情吗? https://blog.csdn.net/sun_withwind/article/details/1446036
2.反担保是什么究竟是意思呢?反担保是什么究竟是意思呢? 导读:反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向担保人做出保证或设定物的担保,在担保人因清偿债务人的债务而遭受损失时,债务人向担保人作出清偿。而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https://www.64365.com/zs/881567.aspx
3.“大法学”与“小法学”:法学类和法学专业究竟指什么?只有作为法学类基础专业的法学专业才是参加职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前置条件。大众传媒关于法学就业率低的传播之所以会对社会甚至法学界产生误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明晰究竟什么专业能够参加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因为通过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前提,并且是必要条件。 https://rwxy.hdu.edu.cn/rwxyzs/2021/0525/c1229a134795/page.htm
4.法律的大门之后,究竟是什么?——读《Beforethelaw》有感了解过作者,才逐渐理清大脑混乱的由来,卡夫卡,出身于匈牙利的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大学专业为法律,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emmm)。 作为上层阶级和法律专家,表达的含义一定非常人所能理解的,为此我再一次阅读,并查找资料,惊讶的发现:该迷你小说来自https://www.jianshu.com/p/14a0dd179cf7
5.债权的抗辩权究竟是什么呢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债权的抗辩权究竟是什么呢 大家对于债权可能并不陌生,债权人拥有着债权,但是债务人同时也是可以拥有债权的抗辩权的,抗辩权是和债权的行使权是相对的。这一对立的过程对于债权债务的执行是有促进作用的,敦促着债务人要按时履行债务,确保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但是抗辩权该如何行驶,可以到下文进行了解。https://www.lawpa.cn/changshi/751840.html
6.“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等7则)立法与司法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 经过舆论不断发酵,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法院判决的模棱两可至今仍为人诟病。彭宇案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更符合实际的做法”“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来判断彭宇之责;而许云鹤案则在证据不足的情形下,用了“必然”“定http://www.mzyfz.com/cms/minzhuyufazhizazhi/lifayusifa/html/698/2011-10-11/content-179292.html
7.时间在法律上究竟应该怎么计算呢?(“时间段”篇)马上创业网首先,说说“小时”这个计量单位,《民法典》规定,如果当事人之间按照小时计算的,那么就从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需要注意的是,法定或约定的开始的那个小时是被计算在内的。比如家教合同中约定,由授课老师从每周日下午2点开始,每次授课3个小时。那么每次授课什么时候结束呢?当然是从下午2点算起,到下午https://www.mscye.com/newsdetail/3025
8.法律的终极使命是什么在法律人眼中,规则就是核心,遵守规则就是行事思考的第一重要原则。凡事讲规则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要遵守规则,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听老师的话。你要说这是法律人的特定思维方式,那它究竟特殊在哪里?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28931031113381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