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有60万字,因为极感兴趣,所以读来爱不释手,两天读完。
今天关于长征的主流叙事,也是艰苦叙事,包括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爬雪山过草地,艰苦的很。但是这本原始记录,却给了另外一些感受,总的来说,是回答了所有的疑问,破除了长征焦虑感。
1、红军在长征中要天天打仗吗?
在此之前的三道防线,都是比较迅速的突破了,有的是军阀为了保存实力假打的,有的是想靠修筑的碉堡工事来阻挡,所以,被红军以师团为单位的大股人马猛打猛冲后,也就突过去了。湘江战役后,红军把能扔的基本都扔了,毛也重新掌握了指挥权,仗就打的聪明了,以快速突破、快速通过、摆脱追敌为目标。所以,都是找薄弱之敌去打,也就是那些往往凭着天险驻军有限的地方。而且地方军阀的队伍常常不堪一击,他们装备也差,战斗力更差。由于红军行军速度极快,兵贵神速,国军来不及调集队伍,只能依赖于当地原有驻军,红军前卫部队碰到的往往是团级以下建制敌军,频繁的打,但谈不上多难打。
特别是在反动宣传面前,有些偏远的西部敌军往往谈红军色变,接触过红军的知道红军优待俘虏的,也不怎么顽强抵抗。看了这些一线的原始记录,以前觉得红军天天疲于逃命,天天要夺路而逃的焦虑感是没有了。事实是,敌军大多一触即溃,真碰上强敌,打不过就不恋战。这就建立起了红军极强的战争自信心、战斗力,也打出了威名。
2、红军的弹药靠什么补充呢?
在苏区的时候,红军是有兵工厂的,为了转移,都突击造了大量枪支和弹药。但是路上呢,就主要靠打仗缴获了。红军打仗通常不打赔本的仗,每每胜利都会有缴获。尤其喜欢打中央军,因为中央军的配置好。红军在贵州和四川打地方军阀时,缴获的很多枪根本看不上眼,弹药也不适用,有些给了当地的穷苦人组织游击队,有些只好毁了。弹药之外,军需也靠缴获,红军经常可以打到对方的仓库、后勤车队等,有的部队连钢盔都配上了。
3、红军的军服怎么解决?
红军在离开苏区开始长征的时候,每个人配发了两套军服,路上一旦缴获了敌军的军服,就可以迅速改造,配给给新发展的红军,到了遵义这样的大镇子,一般也都会大采购,紧急赶制新军服。所以,陈云在四川秘密脱离队伍,赶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时,对共产国际展出的红军衣衫褴褛的图片是不满意的,他说这都是我们的对手宣传我们才这么丑化我们,这些衣衫褴褛的顶多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正规的红军是衣衫整洁,配置很好的,以至于经过一些县镇时被误以为是中央军。我们知道陈云说的是红军前半段,确实红军到了藏区,过草地无人区后,就变得狼狈不堪了,一个是没法补给,一个是太冷,有什么能保暖就拿来保暖了。
4、红军的给养靠什么解决?
红军从苏区撤退的时候,连印钞机都挑着走的,中央银行也带了大批的银元,所以不缺钱。但是应该一路上行军、打仗,散落的也不少。这以后,其实主要就是靠打土豪来解决了。啥叫土豪,地主、官吏这些有钱人啊。越是穷的地方,越是盘剥严重,土豪家里呢往往就堆满了银元、粮食、火腿、肉、盐巴、皮草、大烟等。红军到了一地,土豪往往都逃难了,只有管家等看着,就没收了他的银元和粮食,一部分补充自己军队,一部分就分给当地穷苦老百姓。红军的记录里经常有当地老百姓背米背盐络绎不绝的场景,有些人分不到不走。盘剥百姓太狠的土豪呢,会在当地穷苦人的强烈要求下杀了。红军士兵也可以分到一些津贴,不多,一个月可能五毛钱,但是呢,在西部东西极其便宜,购买力不差。有个士兵到一家卖馍馍店里要买一个银元的,对方给了一大筐,后来才改成了半个银元的。有些红军还分到皮草做冬装,有红军军官提到大裁缝铺都被征用了,或者订单太多,只好找到小裁缝铺,还被对方昧下了不少皮草,大衣只好改成夹袄了。
4、红军吃的怎么样?
国民党的士兵说,原来听说红军三天才能吃一顿饭,发现不是,红军一天三顿,而且天天吃肉,鸡鸭猪牛羊肉都有。红军是一路长征,一路采购,反正也不差钱,当地老百姓也乐于卖。要不然就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或者从土豪那里没收的,所以许多国军做了俘虏后七成都参加了红军,在贵州、云南、四川,乃至彝族、回族区,都有大批的老百姓跟着做了红军。这也是红军兵员的主要补充。许多云贵川贫苦的老百姓乃至国军士兵都感慨,当了红军才第一次吃上肉,喝上酒。所以,参加红军都非常踊跃。
有个趣事是在遵义期间,有红军天天下馆子去吃著名的辣子鸡,吃到最后,因为客人太多,生意太好,老板越来越弄虚作假,先是拿了猪肉冒充,后来干脆白菜为主了。
那么红军有没有挨饿的时候呢?有的。第一个是为了急行军,经常顾不上吃饭,或者刚刚埋锅造饭,熟或不熟的时候,敌军来了,集中号吹响了,所以,红军确实经常有顾不上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但一般到了宿营地会补上,会吃饱。而且,打了土豪,或者到了比较大的镇子采购了以后,红军都会搞会餐,肉是常常可以吃到的。
红军最惨的是过藏区和草地的时候,当地人烟稀少,不要说找不到买的地方,连人都找不到。过草地前,红军是做了准备的,草地基本是无人区,连当地懂藏语的通司也搞不清,大致给的概念是要15天通过。所以红军要准备15天的口粮带上。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发现了藏人种的青稞,但藏人大多逃离了,于是红军就下了命令,每个人要准备20斤粮食,于是全员去割青稞,搓青稞。最惨的是有些青稞还是绿的刚抽穗。于是就只能去青稞地里找那些略微泛黄的,抽下来后,用火烘烤,然后来搓出麦粒来。有人边搓边吃,自己弄得一嘴黑。费尽千辛万苦,许多红军自己准备了几十个青稞饼子,炒麦子,和生的青稞粒,然后踏上了无人的草地。整个记录里,只有在藏区割青稞没有付钱,因为找不到藏民,都跑了。
但是实际上,过草地用了7天,本来准备了15天的粮食呢,6天就吃完了。个别的部队最后一天断了粮。但是由于到了班佑——这个许多人梦想的圣地,其实是一片牛屎屋,先头部队为了布防胡宗南的追兵,竟然意外的发现可以向东到达一个叫阿西的大镇子,这样预计15天的草地行程缩短了一半,许多红军部队也就是断粮一天,就吃到了救命饭,所以,许多记录都说阿西救了红军。
5、过草地最难的是什么?
草地上煮皮带或者皮鞋,掉到沼泽地里牺牲的案例也是有的。但应该不是多数,因为无人区的草地上基本没有敌军,就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所以,大多可以互相救助一下。但从过雪山到过草地,许多人的牺牲是因为今天我们说的失温症导致的。草地区天天下雨,地上是水,红军最大的困难是没法避雨,也无处躺下休息,天天全身是湿的,又吃不好,更重要的是没法生火,也找不到燃烧的材料,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失温而死,其实有把火就能救过来的。
6、长征中的医疗问题
最让我惊讶的是,长征路上的医疗保障。红军在苏区的卫生学校培养了700多名医务工作者。长征的时候还有200人的学员编成医疗保障队伍,组织了严密的医疗体系,包括有专门的一支伤病干部修养队和两支伤兵修养队,其中干部修养队,每个人都有一副担架和一个专职的医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可以在担架上进行充分交流并结成同盟。这支医疗保障队伍里有20多名女同志和很多十五六岁的儿童。医疗队不仅有严格的消毒、充分的西药、及时的手术,甚至还有对全军的医疗卫生培训和规范,包括要煮开水、要洗脚、医护每日换药巡诊等。
成功的医护竟然做到了七成的伤员都康复归队。重伤队员只好留在老百姓家里,但都留下生活费、照顾费、药品等。绝大多数重伤员后来也康复归队。那么敌军不会搜查了伤害这些重伤员吗?想想,红军到的地方,安置伤员的地方,大多是鬼都不到的地方,当地穷苦人家还因此得到了一些生活费,所以,大多也还安全。当然,路上也有多位女性生产,包括贺子珍,大都生完了第二天就得跟上行军,也基本上没有掉队,只有一位蔡医生的家属掉队了,而且这位家属是唯一的一位没有安排工作的女性。
以前看到许多老革命身上很多枪伤,很奇怪他们还能继续革命,现在看,跟红军医疗队卓越的工作有关。当然,总体来说,除了湘江之战,红军的伤亡人数都远远小于敌军。
还有一点,就是参加红军的,大多是过不下去的贫苦人,一路走,一路战,找到了归属感和平等与友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还能受到教育,学识字、学唱歌等,许多人牺牲在路上了,也没名没姓的,红军一直在走,有些人就此消失。生逢乱世,人命也没那么金贵吧,家人呢,自己也朝不保夕,孩子或丈夫跟着红军走了,相当于让他去谋个活路,生死也就由命了。所以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白军,参加了红军后,基本上就不知道恐惧了,不怕牺牲了。
7、红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强?
以前,曾经疑惑,红军乃至后来的八路军的战斗力是不是被神化夸大了。读了才知道,苏区的军校是极有成效的,连排的军官基本上都上过军校,接受过培训,如怎么看军用地区,怎么指挥打仗,而且行军路上也会进行培训。当然,红军的战斗力,更来自官兵平等,来自党团带头冲锋在前。通常战斗开始前,都配有四五个后备的连排长,一个牺牲了,立刻后备人员就顶上去指挥,所以,红军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
8、红军都是土包子吗?
再补充一些趣事。红军不仅吃穿、火力都还可以,因为里面一大批知识分子,所以文化素质也很高。看到有多篇写到在遵义,红军篮球队跟遵义中学生篮球队比赛,打了个30:10,因为红军这批人在苏区经常打球,配合很好。而且打球的时候狂飙英文,搞得遵义的中学生都嘀咕说这些红军都是大学生。
还有就是遵义一所中学出来两个女学生社牛,在军民联欢的时候上去跳舞,结果是土的掉渣,红军官兵快笑死了,只好又喊女同志李伯钊出来跳舞,李伯钊在苏联留学4年,水兵舞啊什么的跳的都极好,而且法语的马赛曲,俄语的国际歌什么的,唱的也极好,结果李伯钊唱完跳完,那俩遵义的女学生再也不敢上去跳舞了,后来一再鼓励下,才又唱了一首歌。这个李伯钊,建国后做了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
9、关于红军通过几个少数民族区的故事
许多记载是关于过彝族区的艰难的,刘伯承歃血为盟这事有。红军记忆深的是倮倮人喜欢剥汉人的衣服,不仅有掉队的红军战士被剥去了衣服,红军路上还碰到四五个男女一丝不挂,但细皮嫩肉的又不像当地人,后来才知道是国军当地一个团长的太太随从听到红军来了逃难的时候被倮倮们抓住剥光了衣服。倮倮们为什么剥人衣服呢,因为被汉人欺压得太厉害。后来,刘伯承与小叶丹部落结盟后,他一路派人护送,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交涉,比较顺利通过了彝族区。也有许多倮倮人参加了红军,专门编了一个连,这些人嗜酒如命,没酒喝了,也有逃回去的。
通过藏区时,某个宏伟的喇嘛庙里有一对站立ML的欢喜佛,红军很是好奇,许多人还特意绕道去参观,也是有意思的很。到了甘肃的回民区,由于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经过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红军一去,回民竟然箪食壶浆来迎接,而且,回民家里都极干净,不仅每个人面孔衣服都很清洁,家里的用具,庭院也都很干净,这给红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0、最早的红军叙事是谁发出的?
这本原始记录,是斯诺西行漫记的重要参考资料。与斯诺几乎同时,乃至略早,则有陈云在共产国际的报告,以及他托名一个军医俘虏发表在法国的《救国报》上的系统记录。有董健吾(董牧师)发表在上海报刊上的记录,以及邓发托名一个国军技师发表在《救国报》上的记录。读这些1936年长征刚刚结束一年内,亲历的红军指战员写下的回忆,对了解这段史诗般的传奇历史,回答困惑,补充后来文艺建构的叙事,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