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案”的刑法理论分析

在对这个结果表示惋惜和同情的同时,查明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就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这不但涉及到被害人的家庭,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货拉拉司机”周某春的人生和他的家庭。

所以,我们必须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来分析这一事件,用法律人的话来说,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本案的事实和法律适用争议较大,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两人在场的死亡案,往往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查清。从法律上层面,过失致人死亡罪,也是一个在适用过程中充满争议的罪名。

本文试图从几个容易引发争议的关键点切入,纯粹站在法律理论分析的立场,对周某春是否构成犯罪进行分析,观点与论述不一定正确,供批评与讨论。

第一部分,事实分析

但是从公安机关的披露的情况来看:“车内未发现打斗情况,受害人衣裤未发现撕扯破解开线痕迹,体表未发现搏斗抵抗伤,衣裤、指甲均未检验出周某春基因型;未发现车辆大幅度摇摆、频繁变道等行驶轨迹异常情况,”暂时没有证据证明当时车内存在不法侵害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双方因为付费搬家服务事宜,均有不高兴的情绪,司机又擅自改变路线引发争执,受害人质疑并要求停车未果,爬上车窗,从而坠亡。根据公安机关的披露,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就建立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论证周某春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部分,法律分析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需要运用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根据刑法三阶层理论,我们逐一从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来进行具体分析。

看是否符合要件构成该当性,即看是否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过失致人死亡,指行为人因为某种过失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构成要素有:行为主体、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警方披露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周某春做了哪些有争议的行为:1、驾车偏离路线,2、不理睬车某的多次质疑,以恶劣口气表示不满,并拒绝停车要求,3、轻点刹车、打开双闪灯。

首先看驾车偏离航线的行为。在导航系统、网约车还没有盛行的时候,在广州坐出租车,上车告诉司机目的地后,如果司机根据经验发现有几条可以选择的行车路线,有的时候会询问客人:“走环市路还是东风路?环市路车少红绿灯多,东风路红绿灯少但车多”,我一般会交由司机选择,而司机往往会选择一条耗时较少的路线。

笔者本人就遇到过几次出租车司机偏离路线的情况,我都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据理与司机争论,司机一般会减免费用或者依照我要求纠正路线。

相比较而言,在车某发现偏航,多次提出质疑后,周某春拒绝停车的行为,争议更大。但车某死亡的结果是不是由这一行为造成,即两者是否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值得我们讨论。

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中,首先是作为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这是具有因果关系的前提,如果不具备,那就只能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原因。其次是具有结果发生可能性的现象已经合乎规律地引起了某一结果的发生,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由此可见,周某春不回应车某的质疑,拒绝停车,并不会合乎规律地引起车某死亡结果的发生,不属于必然因果关系,更符合偶然因果关系。

偶然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并不包含发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了其他因素,由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我们可以理解车某在质疑未获回应的情况,爬上半开的车窗,是事态发展过程中的介入因素,属于被害人行为的介入。

在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归属,(1)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的大小;(2)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3)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危险性大小;(4)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1】

我们逐一分析,根据一般人的认识,周某春不回应质疑,拒绝通车,虽然看起来让人讨厌,但是该行为对于死亡的危害结果,显然危险性是小的;被害人爬出一辆正在行驶汽车的车窗,这个行为显然异常;而爬出车窗的行为,与发生结果的作用,显然很大。

由此可见,在周某春的行为与车某死亡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被害人介入因素时,我们理性分析,周某春不回应质疑,甚至恶言相向,拒绝停车的行为,与车某死亡的结果并无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有人会提出质疑,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周某春实施的行为,导致被害人陷入心理恐惧或者精神紧张,应当车某爬窗的行为具有通常性。

在车某爬上车窗的一瞬间,周某春做出了轻点刹车,打开双闪灯的行为,笔者认为并不能认定为是危害行为。

首先,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车某爬上车窗,其生命安全已经面临急迫、现实的危险,周某春作为车辆控制人,采取的措施是降低车速,并让可能存在的后车看到危险,是为了降低、减少当时已经现实存在的危险,没有增加或者创设风险,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

其次,作为一名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明白轻点刹车和紧急刹车的危害大小的区别,在我们考取驾照科目一,进行交规考试时,考题提问在遇见紧急情况的时候,正确的选项应当是稳住车身、降低车速,而绝不会出现紧急刹停的选项。

再次,当时情况电光火石,我们不能用上帝视角来审视周某春,要求其作出在事后看来貌似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紧急处置行为,作为车辆控制者,周某春已经做出了正常人能够作出合适反应。

综上,笔者逐一考察周某春的一系列行为,遗憾地发现并不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该当性。在三阶层理论体系里,不符合第一阶层犯罪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没有了继续讨论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必要。

即使不赞成笔者的观点,认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该当性,我们也需要在有责性(非难可能性)方面考察周某春应否被定罪处罚。

有责性,属于三阶层理论中的第三阶层,又称主观阶层,主要考察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出罪理由。周某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主观上没有追求或者放任车某死亡的结果,主观样态不可能是故意,只能是过失。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主观过失主要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的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危险的结果,但是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避免,从而继续或开始其行为。周某春在整个过程中,显然不是在已经预见到导致死亡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其行为,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危险的发生。认定疏忽大意的过失,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结果的预见可能性,换言之,“应当预见”实际上是指“能够预见”。【2】

考察时需要把握几点,第一,判断能否预见,应当把行为人的认知水平与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结合当时的客观环境综合判断;第二,不能因为结果严重,就断定行为人能够预见;第三,行为人在实施不道德、一般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时,有时也会发生行为人所不能预见的其他结果,不能因为行为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一般违法的,就断定他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THE END
1.侵犯网络域名的刑事法律分析侵犯网络域名的刑事法律分析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新业态正蓬勃发展,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制约其发展。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实现对新型互联网违法犯罪的打击,为其发展保驾护航,是当前司法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中对于虚拟财产、域名的法律属性存在不同认识,导致定罪量刑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同案不同判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1/id/3195932.shtml
2.法律分析(精选十篇)法律分析 篇1 在现代汉语中, “程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 它可以指称事项的展开过程、机器的操作规程和先后顺序, 也可以指称诉讼的法律过程等等。程序从法学的角度分析, 是做出某种决定、从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方式和过程。这里, 关系和方式是空间的概念, 而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关系、方式和过程这时空三要素所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93evxs.html
3.法律分析范文12篇(全文)法律分析 第1篇 近40年来,在战后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法经济学。著名的法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为其领域的领军人物。法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通过跨领域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法律制度的原则以及效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愈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28q1y15i.html
4.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1 、专业性。法律方法是法律职业者的专门方法。 2 、法律性。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性。人的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种类型。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 由 从司法过程的整体来看,司法过程的法律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是法律推理。若对司法过程加以具体分析,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法律推http://dec3.jlu.edu.cn/webcourse/T000218/files/bjjx/25_1.htm
5.法律知识内容全面解析法律实证研究 除了理论之外,实证研究也是提升法律知识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包括对现行有效的立法文本分析,对判决书和其他司法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实际案件进行调研分析。此类工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有的法律规定,还能促进新政策、新立法的提出,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https://www.gntpr.com/tu-pian-zi-xun/71818.html
6.法律知识内容的全方位解析与实用应用指南法律体系构建 法律知识内容大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这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典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规章制度等。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都是独特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这决定了它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在分析这一点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立法来规范社会关系https://www.qtleqzhor.cn/ke-pu-wen-zhang/402928.html
7.法律分析:什么是法?【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的规定,订立婚约是男女双方自愿的事实行为,不受形式限制。婚约不具有强制力,任何一方均可解除婚约。解除婚约的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返还或者赔偿因订立婚约而收受或者给付的财产。因解除婚约造成对方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小王向小李求婚属于订立婚约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961288503580359&wfr=spider&for=pc
8.法律分析报告模版.pptx法律分析报告模版引言法律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报告的结构法律分析报告的写作风格法律分析报告的实例contents目录引言01明确法律分析报告的目标,例如,为解决特定法律问题提供依据,或为决策者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介绍与报告主题相关的法律环境、事件或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信息。背景目的和背景界定报告的分析范围,明确涉及的主题、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1609252.html
9.恩平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清单四、参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法律分析、论证 (一)重大决策 1、听取重大决策的有关情况介绍,收集重大决策事项资料。 2、征询决策部门的意见。 3、整理收集决策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资料,对决策中存在的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之处进行论证。 http://www.enping.gov.cn/jmepssfj/gkmlpt/content/2/2312/mpost_2312644.html
10.汽车配件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二、法律分析 本案纠纷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因此,解决纠纷的关键在于认定市场主体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的规定,案涉焦点主要有二:1、所涉“相关市场”如何界定;2、两被上诉人是否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以及两被上诉人是否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 http://www.camra.org.cn/content/Content/index/id/9041
11.法律数据分析法律数据分析与运用索姆拉的技术博客本文简单列举了法律AI目前的应用,数据集,研究方向。 历史 1970年,Buchanan和Headrick发表文章“关于人工智能和法律推理的一些猜测”,讨论了对法律研究和推理进行建模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建议、法律分析的构建。 1977年,TAXMAN系统的论文,该论文以公司税法中的问题为缘由提供了一个定理证明的方法。基于他对这个早期系统的https://blog.51cto.com/u_14191/8432631
12.民法学方法论两大核心:请求权基础与法律关系分析法大家风云法学方法的理论是围绕着法律适用的过程和司法“三段论”的模式展开的。长期以来,在民法案例的分析中,我国一直缺乏一套规范、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法律推理本是一个演绎的过程,采取三段论模式:大前提是“找法”,即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小前提是确定案件事实;最后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将抽象规范适用于具体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14306
13.简短的法律案例分析.doc简短的法律案例分析.doc,简短的法律案例分析 1.关于几道简单的法律案例分析的求助 简单的法律案例分析如下: 1,某山区农民赵某家中有一花瓶,系赵某祖父留下。李某通过他人得知赵某家中有一清朝花瓶,遂上门索购。赵某不知该花瓶的真实价值,李某用1万5千元买下。随后,李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3/5242333234010232.shtm
14.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1.校园安全法律案例 2.电子商务法律案例 3.如何写法律分析报告 4.法律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5.试用期法律风险案例分析系列一-强禺 6.经济法律基础案例分析题 7.企业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案例分析 8.企业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案例解析 9.法律实习总结范文 10.法律实习小结范文https://www.unjs.com/z/808025.html
15.案例分析中的法律关系分析法摘要:分析案例, 要讲求方法。看起来复杂的案件基本是由于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造成的。如果能够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 将各种法律关系分割开来, 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就可以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本文就从一个案例开始, 阐述法律关系分析法的应用。 关键词:法律关系; 权利; 义务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