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变总则: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案就是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又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对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作出规定。

民法总则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不少内容就和青少年有关。从1986年的民法通则到如今的民法总则,一字之变,背后则是立法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发展。那么,民法总则相较于民法通则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有哪些变化我们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姬广胜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详解民法总则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种种新规。

确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也就是说,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即将实施的民法总则则在继承法规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明确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小大人”门槛从十岁降至八岁

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民法通则的“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就自然人而言,它是基于人的认知和心智水平而实施民事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按照现在的民法通则,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育程度加快,其对外界事物及自身行为的认知、辨识能力增强。因此,有必要调低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赋予其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购买简单、小额的生活、学习用品等活动,以尽早彰显其自主意识,让适龄孩子们适度参与社会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年龄标准的调低,在更早地肯定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同时,法律对其自身注意和辨控能力、其监护人及社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个9岁大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受伤,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推定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民法总则实施后,法院审理案件时就会考虑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调低的规定,适用与此前不同的举证规则。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年龄标准有所调整,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标准并没有变化。

实现国家监护的法律化

对比条文数量,民法总则在涉及未成年人监护方面共有12条,远超民法通则的两条规定;对比条文内容,近千字的篇幅更可明显看出即将实施的民法总则极大丰富了我国的监护制度。

民法通则规定,无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由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而民法总则则指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担任。

此外,民法总则还完善了撤销监护制度,规定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根据有关人员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为其指定新监护人。

民法总则还丰富了监护形式,即除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外,又增加明确了“遗嘱指定监护”“协议确定监护”“委托监护”等情形;除固定监护人外,还新增了临时监护人。上述规定不仅完善了监护制度内容,更突出了对青少年个人意愿的尊重,大大加强了对被监护人的保护力度。

未成年人遭性侵18岁后仍可追诉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如果青少年在未成年时期遭遇了性侵害,即便当时没有主张自己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追究侵害方的责任,年满18周岁后仍可以“秋后算账”。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归于消灭的制度。法律设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即在于督促权利人尽快行使权利,以保证社会秩序稳定;但它同时与保护权利人利益存在一定价值冲突,即诉讼时效过短有时并不利于权利的保护。

即将实施的民法总则充分听取社会呼声,对性侵案件诉讼时效做了更为特殊的规定,即其诉讼时效的计算自受害人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而一般则是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不过,需要提醒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性侵案件维权要注意及时性及证据意识。不应形成对上述规定的误解,即性侵案件发生后非要拖到受害者成年后才可维权。人身损害案件容易受时过境迁影响,易导致证据灭失;性侵更因其“一对一”隐蔽发案的特征,主观言词、间接证据多,客观、直接的证据较少或难以提取,更需要受害者及时固定收集证据并尽快提出控告,从而避免因证据不足让不法分子逃脱法律责任。

THE END
1.与法“童”行,“未”你而编《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出版发行为促进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塑造和自护意识养成,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法治扣子”,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下称《全书》)并于近日出版发行。《全书》由国内权威未成年人保护专家指导,全国30余位优秀未检检察官、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专业插画团队和中国检察出版社编辑历时一年有余,共同打造https://www.hi.jcy.gov.cn/Wap/WModule/M001/wap_view.aspx?i=756246
2.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未成年人保护全书未成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 最高人民检察院 编 未成年人保护全书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全书 未成年人保护法 检 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188.10 定价 ¥198.00 配送至 北京 至 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荷露茗图书专营店”发货,并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75363524.html
3.《正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中国检察出版社图书 > 法律 > 法律法规 > 正版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 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 中国检察出版社 未成年保护图书书籍 未成年人成长生活 图文并茂 9787510227394 上海中法图旗舰店 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编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0071034022536.html
4.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与问题5篇(全文)一、我国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公益诉讼并不是民事诉讼法中一个法律用词,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只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大家通常把民事诉讼法中五十五条涉及的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污染环境案件归纳为公益诉讼案件。这两种案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公益案案件,其规定范围过于狭小,因为早在2012年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iuzbaau.html
5.《未成年人保护法》练习题及答案(精选8篇)1、《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8周岁 的公民。 2、未成年人享有 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 特殊、优先 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 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 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u55dn29.html
6.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00问中国法制本书围绕*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新理念、新精神和新规定,精选两部法律修改的重点和难点编撰而成。全书分为看图学法、问答解法和案例释法三部分,精心解答两部法律所涉及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用问题。本书不仅是广大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读者的有益参考书,也是广大家https://m.netshop168.com/goods/236823.html
7.学习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做遵纪守法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https://www.meipian.cn/4yvu2f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