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之|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突然宣布停止纸版出版

对于使用百科全书的人,碰到要查的问题,恐怕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也称《大英百科全书》《科里尔百科全书》,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百科全书ABC),当然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因为中国人使用起来更方便。学术界对《不列颠百科全书》可能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

不久,《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总裁发言了。他说:“这个决定对百科全书意义重大,不是为了我们辉煌的过去,而是为了我们充满活力的现在和未来。”发言充满豪气,令人振奋。怎么为了“现在和未来”,又怎么样“充满活力”呢?他没有具体说。

但他们确实已有所筹划,有更着力创新的计划。《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在官网上说:“更重要的是:这套百科全书将会继续存在——更大、更全面,也是以更有活力的虚拟化形式存在。……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方式。”

“宣布并不只是一种结束,它更是新的开始。”

这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压力变动力,然后产生创新之举,产生让读者刮目相看的进步。

二、我对“百科全书”的认识

虽然我投入百科全书工作已有十余年,但我对编纂百科全书,所知仍然甚少,认识仍然肤浅。过去我虽然做过几十年的编辑,但我没有做过百科全书的编辑。不过我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还是缘分不浅。《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在立项之前,我和百科社的有关同志到国务院秘书局去商量立项的事,这是第一次。二版进行中间,我和百科社领导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那里做“百科全书”二版的工作汇报,以得到指导和支持。二版完成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2009年8月),我虽然因为偶然的原因没能与会,非常遗憾,但是我忝列总编委会副主任,邀请名单上也有我的名字,所以仍然感到很光荣。很巧的是,二版表彰会之后一个月(2009年9月),中宣部任命我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总主编。我觉得从这时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接过了胡乔木同志、姜椿芳同志、梅益同志、周光召同志和徐惟诚同志的大旗,继续他们的事业干起来。到今天,近十年过去了,成绩不多,但体会不少。

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是扼要概述人类的知识和历史,并着重反映现代科学文化成就的工具书。

从世界范围讲,一般来说最早谈到百科全书,号称“百科全书之父”的是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他生于公元前384年,逝世于公元前322年。为什么称他是“百科全书之父”呢?最基本的理由有两条:第一,他最早概述了人类已有的知识。他讲学的讲义,被公认为全面概述了当时已有的知识,是百科全书的萌芽。这些知识的总结,无疑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第二,他是最早搞学科分类的。把当时已有的人类知识分为逻辑学、理论哲学(含自然学、数学、神学)、应用哲学(含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诗学四个部分,而知识的学科分类恰是编撰百科全书的基础。

对我启发最大、印象最深刻的是狄德罗和他的《法国百科全书》。狄德罗(1713-1784)被认为是“现代百科全书之父”。他的《法国百科全书》,从1751年到1772年,历经20年完成,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分类字典》,成书时28卷,被公认为是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之作。恩格斯曾给过高度评价,他说,“法国百科全书成为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给了法国革命党人一面理论的旗帜”,这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这样评价一部百科全书,是我没想到的。恩格斯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欧洲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大革命,狄德罗把“百科全书”作为用来宣传唯物主义,改变人们思想方法,同天主教会的神学桎梏,以及封建专制势力作斗争的武器,在每个条目中阐述着他和他的同志们的政治信仰和理论。这就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恩格斯因此有那样热情的评价。

狄德罗宣称,他编辑《法国百科全书》的一个指导思想,即以解放思想为目的,以革新态度总结介绍现代知识,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革新的态度,实际就是要符合时代精神,总结的目的就是引导科学的发展,核心是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个思想在当时(即便现在),应该说是很有价值的。

这是第一点,从百科全书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上的认识。我们今天做《中国大百科全书》三版,它的核心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是弘扬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成就,以国际和国内的科技文化发展启迪民智。

第二点,百科全书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品种和数量,更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要,这包括不断地更新内容和改进编法。从事“百科全书”事业的人总是跟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完善,因此总是不断地修订。这是百科全书的又一特点。一个版次差不多是十年,也就是十年左右修订一次,追求总结新的发展和进步。后来,《不列颠百科全书》觉得,十年修订一次,有的知识在书付印时即已过时,所以又动脑筋,改为一年修订十分之一。目的无非是要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修订、总共15版的过程令人深思和赞叹。根据有关文献和可能见到的图书,我作个比较,整个《不列颠百科全书》15版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中叶(1768-1771)一个新时代到来之际。英国爱丁堡的书商和印刷工人怀着当时启蒙之风的科学精神,决定编写一套“百科全书”。1768年,由28岁的学者斯梅利以200英镑的酬劳受聘任主编。经过三年努力,到1771年,三卷出齐,获得成功,意外地卖了3000套。可以说,《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英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

从此,开始了《不列颠百科全书》至今250年的历程。

第二版(10卷8595页)重点是修改第一版的差错,在内容上加以扩充。

到第三版时(18卷1.6万页),才真正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标准,奠定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后的世界声名的基础。

这一至三版可以视作《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初创期。

第十版(1902-1903),加上了地图和目录卷,使《不列颠百科全书》更为完整。这一版实际上是第九版的补充。

这一阶段,从第九版到第十一版,应看作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成长期。

第十四版。美国人投入巨大人力、财力,邀集140个国家4000多位学者,于1929年完成第十四版(24卷)。由于内容丰富,《不列颠百科全书》由“国家地域性百科全书”跃升为“世界性百科全书”,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的权威地位。

1974年,第十五版问世,30卷。1985年增至32卷。号称新十五版。第十五版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1年后,又出一部新十五版?

为了提供大家参考,我把新旧两个十五版变化情况概括如下:

第一,新版内容增加了2卷。

第二,新版“详编”中大条目减少,但每条的字数或有增加。大条目、大主题更集成化、系统化,强调学术性。

第三,新版重心更向“简编”倾斜。强调简明。

从现在看,这第十四、十五版编者已经使出了全身解数,竭力推进《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质量和编辑上的创新。

如何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是他们的首选,为此《不列颠百科全书》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在编辑方面,在载体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突破。这些努力体现在:

为方便不断修订,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在1989年就把第十五版的内容,制作成光盘版。开始了进行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的探索。

1994年,推出网络版,是网络上第一个百科全书。世界各地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不列颠百科全书》全文,成为数字出版的领航者。

不断修订,不断出新。前后十五版,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

学术性、权威型,请各学科权威、专家主笔。

信息加快更新:由传统的十年一次修订,改为一年修订十分之一。保持材料的现代性。

这时,外部形势更加逼人。

1998年谷歌公司推出搜索引擎。

2001年,维基百科创立,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查阅方式,把鼠标和人拴在一起。

新的工具更加新颖方便,吸引使用者。市场的分割逼使《不列颠百科全书》寻找新的出路,这就出现了2012年3月13日的决策。

百科全书求新、求变是又一突出特点。

第三点,从事百科全书事业的人,都富有令人敬佩的追求和奉献精神。

一部百科全书,一个版次就得十几年,修订来修订去,一版一版,一代一代人干下去,上百年二三百年,没有点追求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干不起来,干不下去的。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二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27种书,其实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类书”。一般来说“类书是资料性工具书”,“是准百科性质的书籍”,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有志之士为编撰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前赴后继,终于成就了百年大业。据孙关龙先生介绍(见《百科全书的历史》,载于《中国编辑》2003年增刊号),近代百科全书传入中国,是19世纪60年代。当时,由多位学者介绍、引入、翻译若干学科、若干条目。1908年,四川学者杨紫极,利用他精通法文的特长,到1922年,14年间翻译了二百多万字的狄德罗《法国百科全书》。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了由王云五为主任的“百科全书委员会”,打算在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基础上编辑中国的百科全书,因为工程浩大,只过了一年便停止了。

新中国成立后,胡愈之先生曾倡议编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并列入国家审核通过的《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可惜后来不了了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越刮越大。启蒙人们思想解放的“真理标准的讨论”,给思想文化界带来巨大变化。当时,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姜椿芳同志提出了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倡议,并得到中央批准,于是中国百科全书事业,开始了新的一章。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作者同样具有忘我的投入和奉献精神。

1975年4月19日,我出狱的那天,中央编译局的负责人王惠德、叶直新、张仲实同志来看我。我谈起在狱中的设想:编译局已经译出《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是否可以用现有的编译力量,配备一些有专业知识的编辑,编辑中国还缺少的大型工具书——百科全书。(见黄鸿森《百科全书编纂思考》248页)

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胡乔木同志称赞姜椿芳先生对百科事业充满了“殉道式的热情”(胡乔木致李荣、朱德熙信1984年5月13日)。

经济学家许涤新、考古学家夏鼐、历史学家侯外庐、文学家周扬、冶金学家孙德和、物理学家王竹溪、天文学家戴文赛、政治学家陈体强等,都是在住院期间仍继续领导有关卷的编撰工作。法学家钱端升等老专家都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核资料。建筑学家童寯临终前仍在写“江南园林”条目。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在百忙中帮助编辑部探讨编辑方针和读者对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正是在中国改革春风的鼓舞下,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由这些百科事业的伟大追求者完成的。

举几个他们加工的例子:

原稿:1894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生产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

1896年恩格斯提出协调发展和环境关系的思想。

审议: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恩格斯逝世于1895年,他们不可能在长眠地下之后还“论述”“提出”什么观点。

2.一群人名排在一起,必须个个审核,不能一晃而过、鱼目混珠,要一个个考据一下。

原稿:清华大学条。该校培育了大批学者,“例如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

审议:经核查,竺可桢1910年赴美留学,姜立夫1911年赴美留学。而清华学堂是1911年4月成立的,可见说他们受清华“培育”一事,竺先生绝无可能,姜先生也不大可能。

3.神话故事与现实情况不能套在一起,否则会十分可笑:有一条目初稿时写道:

原稿:传说周穆王乘骏西征、带着大规模舞队,在瑶池会见了西王母……行程远到新疆以西的中亚西亚。

审议:这段话出自《穆天子传》,《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内容“恍惚无征”,今天我们说多有神话色彩。西王母是神话人物,前面说“瑶池会见”了西王母,大家都知道是神话故事,后面又写出真实地名在“新疆以西的中亚西亚”,就有点可笑了,好事之人没准去那里找寻。

4.多卷本,不一致。一个条目,在多卷出现,如人名,因为是不同人撰写的容易造成不同,这就需统稿者注意统一。

原稿:如印度古代佛教学者、诗人、剧作家马鸣:

宗教卷:约于2世纪时出生。

哲学卷:约公元前50-100年生。

戏剧卷:约生于1.2世纪。

外国文学卷:生卒年大约公元初期。

审议:四种说法,都是模糊法,出在同一套书中,不妥,一应注意考据,二编者应设法统一。

黄先生所举失误的例子说明,一是看出一版同志编辑加工时是十分认真的,精益求精。二是专家学者也可能有疏漏,不要迷信权威。三是做好审稿工作十分不易,确实要慎之又慎,得加强学习,储备知识。

从这些事例也可以看出,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的成功,绝非偶然,是一大批知识分子,一支队伍,千锤百炼、鞠躬尽瘁的结果;那种奋斗精神,那种求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种为中华民族编纂出第一部高质量百科全书的“殉道式的热情”,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行动的榜样,也是我们做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动力和支撑!

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是后来者。后来者要赶上去,要有新的进步,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靠什么?只能靠质量,靠准确和权威。权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国际百科全书对“权威性”的评价,有若干要点。一般都认为,权威性的标准是出版者、编辑部(总编辑、学科编辑)、编委会,撰稿人、审稿人的学术声望和资格。

编撰者名单是最直接最容易判定的标志。

全面,指内容覆盖度,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

毛泽东同志早年和王任重同志谈话时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等于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讲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变化、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超越。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在已经形成了编撰的整体设计,并逐渐完善着施工的思路,还要请大家出谋划策,不断创新和提高。

其一,关于网络版。

从内容上说,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格,重视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科学技术成就和各方面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伟大成就,体现出的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争取富强幸福的精神。我想,这一点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国外读者最为关心的,也是国外百科全书薄弱的地方。

从运作方面看,网络版进行多媒体配置,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交互产品,体现科学性、知识性、文献性、艺术性、趣味性,努力运用现代科技生动活泼地展示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

网络版分为专业版、专题版、大众版三个板块。

专业板块是网络版的核心、主体。类似专业板块的条目,一版是7万条,二版是6万条,三版将有30万条,规模大几倍。它的框架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既要有稳定性,又要具有时代性、开放性。专业板块按学科分工编撰。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容的比重略大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经加工、整合为一体,以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非本专业读者为对象。介绍知识既要坚持学术性、准确性,又要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

专题板块以各种特定课题为中心,以多作者、多视角、多条目汇集的形式编撰。这种专题汇集,可以方便读者阅读、深入探讨,对专题研究者也会有裨益。

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网络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高端工具书,主要是给大学及大学以上读者使用的,它的着重点在准确和权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网络版照顾到使用网络读者面的扩大,它的读者对象是高中和高中以上的读者。所以除了专业板块,还设计了专题板块和大众板块。

其二,关于纸版。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有读书、用书的习惯,一些读书人特别是年长的学者,目前运用网络有许多不便,图书馆、学校、研究单位还需要纸版。纸版的条目如何选定?考虑到我们已有网络版,纸版的条目可以大大精简,但是,精简后的条目应该包括这个学科的骨干条目,这些条目能够形成学科较为完整的框架和体系。条目的撰写要强调学术性。

从读者对象来说,网络版面向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纸版主要面向大学和大学以上的读者。

考虑到网络版的方便和灵活,新纸版的读者不会像只有纸版时那么多,所以,我们将采取按需印刷的办法,做到根据需要,适时供货。

新的纸版还有如下特点:

“纸网互动”。现在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条件,网络版纸版都要做,这在国际上目前只有我们一家。我们先做网络版,在网络版的基础上,再做纸版。纸版与网络版先后成型,这就给两个版本的结合或互动创造了条件。

我们还想在每个学科前面设一个“超长条目”,就是概观条。这个超长条目由该卷主编撰写,可以是一两万字、两三万字或更长。这个超长条目,要介绍这一学科发展的历史、研究的现状,了解学科的发展规律,进而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超长条目等于是把这个学科的从前、现在和未来做了一个总结概括,所以叫概观条,也是一部学术简史。所有的(103个学科)超长条目,汇编在一起,将是一部了不起的学术巨著。我还想到,全书编辑得差不多时,能否出一卷《名家条目选》,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留作纪念。

另外,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有思想认识和准备。那就是我们的工作由于经验和条件限制,会有考虑不周、设计不善、施工缓慢等问题,但我们仍然,或者说,一定要坚定信念,要有信心。各种百科全书,甚至很伟大的百科全书,在前进中也都是有不足甚至缺欠之处的,所以他们才会一版一版地修订。他们的教训也是我们的财富,是可以借鉴以助我们工作的完善的。

比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的时候较为保守,没有收录“人物”条目;第二版的时候正逢美国独立战争,但它也没有什么反映;到第三版时,竟然给路易三世写了敬献题词,说《法国百科全书》宣传无政府主义,诱使人们造反,而我们这部书就要抑制这种思想。我们相信,陛下对我们这样做一定会非常满意。这样的献词遭到了学术界、百科全书界的嘲笑。

《法国百科全书》得到恩格斯那样高度的赞扬,但是中间也有不少问题,有许多条目充满了冗长的辩论,不像辞书条目。我想这也有它的道理,为什么条目中会有辩论之词呢?就像恩格斯说的,它给了法国革命一面理论的旗帜。但他们的批评没有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措施。狄德罗们把百科全书当作向封建势力斗争的武器。这是当时法国革命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我们不能简单苛求。但从百科全书角度讲,他们把一些条目作为论战的武器,百科全书已经不是单纯的检索类的工具书了。这就和今天百科全书的条目书写原则和宗旨不很相符。所以,从一部百科全书角度来要求,它也是有不足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伟大时代的产物,结束了中国没有现代百科全书的历史,是开创性的。我们翻翻档案,全世界有五十几个国家都有百科全书,甚至连墨西哥这样的小国也有百科全书。自从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之后,中国就结束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的历史。这个贡献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可是当时,它也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版第二任总编辑梅益同志一再鼓励我们说,一定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推陈出新。

我举上述的几个例子,目的就是激励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如何搞得更好。我们今天条件更好,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要有信心。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产物,有时代的光荣也有时代的局限,都需要我们具体分析,不断地改进、充实和完善。

从《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之日起,到2012年纸版停印,总计241年。241年风云变幻,《不列颠百科全书》从最初适应时代的需要,三个人策划,一个人的努力编纂,终于问世。而一版二版三版,直到第十五版,不断改革,不断调整,达到高峰。那种文化上的自信,值得我们学习。

《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在官网上说:“宣布并不是一种结束,它更是新的开始。”这是悲壮的,也是不甘心的,更标志着启动一个新征程的决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半路追赶,《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创业历程让我们受益良多。我们有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是幸运的;但创新和超越却不是一句话、一个决议就能做到的,必须讲究科学,敬畏规律,尊重专家,质量第一,摒弃私心,齐心合力,这才能无愧于一、二版艰苦创业的前辈,无愧于广大读者的期望,无愧于时代。

(作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书业的风向标

学者作家的交流平台

教师学生的课外园地

编辑的案头参考

书店图书馆的采购向导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邮发代号:1-2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60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杨牧之|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

THE END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当当悦读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最新《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就上当当悦读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8318034.html
2.百科全书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编辑出版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OUB198503019.htm
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实用方法辞典·中华社会科学工具书辞典·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新编老年学词典·软科学大辞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张友渔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分卷之一。共收词目1100余条,附彩色插图130余幅。内容包括法、宪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经济法、https://xuewen.cnki.net/R2009020590000843.html
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前言这是第一次正式的看一本法学方面的书籍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并且摘抄内容】 【我可不是为了写这文章儿而摘抄】 【如果我不是认真的阅读理解】 【如果不是我所认可的话】 【我不会写出来的】 那说了些啥呢? ① 各种不同的意见形成了法律思想和法学 http://www.pinjiwang.cn/pinji/wap_doc/15776191.html
5.《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书写工具和书写介质所体现的字形结构特点和总体风格总结划分出来的文字形体类别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中国以出版百科全书、其他工具书及学术著作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 莎士比亚https://www.zgbk.com/
6.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电子书下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联通网通下载地址中国电信下载地址移动铁通下载地址其它网络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修订版)》共有1484个条目,涵盖了法学的所有部门法,既介绍了法学基本理论和学术动态,又介绍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法律。·查看全部>>https://topbester.com/ebook/view/17318.html
7.舒国滢: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普赫塔的法学建构:理论与方法“普遍的法律确信”(或“直接的民族信念”)之上,那么鉴于国法理论,这个学说仅仅意味着要有一个特殊的先决条件,即“任何一种法均出自国家,国家在特定的先决条件下(其中就包括普遍的法律确信存在这个条件)也允许国家以外的法存在”(参见[奥]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8/6255.htm
8.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年:1984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法学》编辑委员会 学科:综合性图书 资源类型:图书,期刊(装订的),CD-ROM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馆内阅览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电子学所部门(泛指)在架上R92.2/140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805162ef71fd284c9d92d91997589805
9.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一本字典/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一本_字典/辞典: 品相好【富贵花开】【7788书籍】https://book.997788.com/s305/53798753/
10.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修订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月 ¥ 98 4.9折 ¥ 198 九五品 仅1件 辽宁沈阳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卖家承担运费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平 主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 装帧精装 定价198元 上书时间2021-04-24 好读书https://mbook.kongfz.com/506993/3026103250/
11.苏力:一份法理学必读书单,每本书都想与读者认真探讨《认真地对待权利》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德沃金:《法律帝国》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哈特:《法律的概念》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哈耶克:https://m.douban.com/note/778941844/
12.刘熊擎天:卡尔·伦纳的法哲学及其对转型中国的意义而且将物的分类与法律关系本身的分类区分开来的典型就是德国民法典,但是物的分类与任何物的法律关系的分类构成了在英国财产法的组成部分。参见[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2版,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4页。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6
13.欧洲人文主义法学的方法论与知识谱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当代一般把人文学科的范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包括: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法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761页)。http://www.sass.cn/109000/24346.aspx
14.生活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73册资料集[精华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卷)在1993年出齐,共收77859个条目,计12568万字,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领域。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世界地理.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医.pdf http://m.bzfxw.com/info-396-183136-0.html
15.《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74册PDF清晰电子版百科全书电子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税收金融价格.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l.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l.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pdf 中http://www.mybook001.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167
16.法学本书第二版结合最新的立法、司法实践以及理论发展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补充。本教材是入门类的法理教材,适合本科一年级法学学生使用。 2017-201801 法理学专题 法学导论 (德) 拉德布鲁赫著 米健, 朱林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D90/261.3 漳州—嘉庚馆藏(漳州校区) 二楼013架 本书https://library.xujc.com/jcsjkw/fx/list.htm
17.中国古今名书大观D335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D346 现代西方法律哲学 D341 法学基础教程 D342 法学初步 D343 法的一般理论 D347 宪法学 D348 比较宪法学 D344 立法制度比较研究 D345 比较宪法与比较行政法 D354 经济法学 D355 经济法的理论问题 D353 经济法简论 D349 宪法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D350 宪法论丛 D351 宪法小http://www.yuntu.io/book/7739035002981
18.宪法学讲义(完整版)20210814120047.pdf绪 论 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先进方法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学说 在宪法学界,尽管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还未进行过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但各种上观念仍 然异彩纷呈,众所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 2 、宪法学以宪法现象作为研究对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4/8021036137003133.shtm
19.好书推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图书信息《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书目为:《哲学》Ⅰ、Ⅱ;《宗教》;《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Ⅰ、Ⅱ;《政治学》;《法学》;《军事》Ⅰ、Ⅱ;《经济学》Ⅰ、Ⅱ、Ⅲ;《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社会学》;《民族》;《考古学》;《文物·博物馆》;《中国文学》Ⅰ、Ⅱ;《外国文学》Ⅰ、Ⅱ;《美术》Ⅰ、http://www.scz.czedu.cn/html/article388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