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繁重。
知识点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我们党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反映了创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完善形成的,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
知识点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都是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特色。
1.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命题、作出新论断、形成新概括,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是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用整体联系、统筹协调、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科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重要方面的要求,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3.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向哪里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启了法治中国新篇章。
4.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明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破解法治实践难题为着力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知识点四: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法治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新的高度、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科学指明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为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为实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知识点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1)定性: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之魂,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途径
①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③健全领导的制度和机制: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目的就是从机制上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这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定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途径: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求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公平正义。③保障人民权益。
3.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2)核心要义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贯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定性: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
(2)途径:①依宪治国。②依宪执政。③贯彻落实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定性: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①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构成的体系。
②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①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遵循。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保善治、促发展。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最核心的是健全宪法实施体系。
③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等。
⑤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定性:“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①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②依法执政: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权力,行使国家权力。
③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④法治国家:法律至上、良法善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注重程序。
⑤法治政府:人民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程序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
⑥法治社会: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定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①科学立法:加强宪法实施;完善立法体制;明确立法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②严格执法:贯彻立法履职原则;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监督制
约;全面政务公开。
③公正司法:依法独立行权;优化权力配置;深入严格司法;保障群众参与;加强人权保障;制约监督司法。
④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意识;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维权化解纠纷。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定性: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
(2)途径:①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③提高涉外法治工作能力。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定性: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途径:①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②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定性: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①领导干部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②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领导干部要守法律、重程序,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要牢记
知识点六: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
1.政治和法治
要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并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从而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全面领导在法治领域,就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改革和法治
法治和改革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必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4.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治理好。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并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