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

【摘要】“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是指土地经营权人对其依合同取得的耕地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既不应定位为“权利用益物权”、也不应定位为“债权”,而应定性为“不动产用益物权”;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既有承继也有续造,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对本权的处分权等权能;“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规制,在名称上民法典物权编应使用“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表述。在权利变动上,应采行债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在条款设置上,应主要包括土地经营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取得以及权利限制等制度。

【关键词】三权分置;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民法典物权编

一、“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基本要义

(一)“土地经营权”名称的由来

从实证层面上看,“土地经营权”一语,最早出现在用以指导农地流转实践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之中,如早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出台之前的2001年,广东省委在《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中规定:“按‘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业企业集中。”[7]实际上,即便是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颁布之后,这一术语在各地的规范性文件之中仍然得以广泛使用。[8]

笔者认为,地方规范性文件之所以使用“土地经营权”这一表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早在1990年,经济学界就有学者提出,以“三权分离”来促进“农地代营”的思想,以此来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9]他们认为,所谓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就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10]而与法学界不同,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由于深度参与了经济体制改革,往往凭借其担任政府“智囊团”的角色,极易将其理论转化为政策,从而对改革施加了较大影响。[11]

第三,规避了现行法中的某些禁止性规定。在现行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性功能,具有功能超载的制度缺陷。[13]为发挥这一制度对农民的保障作用,故《物权法》等法律明确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14]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融资需求不断扩张,故上述规定已成为盘活农村金融的较大障碍。为规避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的法律规定,各地纷纷寻求应对之策,如吉林、山东等地在实践中,就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使用权”、“流转权”,并以其办理银行质押、抵押贷款。[15]因此,“土地经营权”这一概念的采用,既回避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应该抵押的理论争议,也规避了现行法中禁止其抵押的制度性规定,较好地满足了现实之需。

(二)“土地经营权”的政策内涵

如上所述,尽管“土地经营权”一语,源于上世纪90年代农地流转的实践探索,并得到地方规范性文件的确认,但真正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用语并明确界定其内涵,则是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有关“三权分置”改革的决议和决策之中:如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并明确要求“放活土地经营权”;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规定,“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键。土地经营权人对流转土地依法享有一定期限内占有、耕作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16]

纵观上述有关“三权分置”的政策性规定,比较而言,《意见》对“土地经营权”的规定更为具体和明确。依照该政策性规定,所谓“土地经营权”,是指土地经营权人对其依流转合同取得的流转土地,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由此可见,从民事权利的角度上看,土地经营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土地经营权的主体为“受让方”。即《意见》只承认“受让方”的主体地位,而将所有农户都排除在土地经营权的主体之外,即便是亲自经营承包地的农户,亦不能成为土地经营权的主体。

第二,土地经营权的客体为“流转土地”。《意见》将土地经营权的客体限定为“流转土地”,亦即,“未流转的承包地”不能成为土地经营权的客体。

第三,土地经营权的设立方式为“流转合同”。《意见》规定土地经营权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土地经营权,也就是说,依“承包合同”不能设立土地经营权。

(三)“土地经营权”的应有涵义

从“土地经营权”名称的由来上看,尽管《意见》对土地经营权的界定不乏事实依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法学界也有学者与《意见》持相近似的观点,[17]但若对“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规范及其实践进行系统性解读,该界定则存在以下问题:

基于《意见》对“土地经营权”涵义的界定,并对该界定存在的上述不足进行补正,笔者认为,所谓土地经营权,是指土地经营权人对其依合同取得的耕地,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具体而言,该权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主体的角度上看,土地经营权的主体既包括“土地承包人”,也可能是流转土地的“受让人”。即土地经营权的取得不再受制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特定身份的限制,一般而言,“农户”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可成为土地经营权的主体。

第二,从客体的角度上看,土地经营权的客体是用于耕作的农村土地。具体而言,在耕地未流转的情况下,“承包地”即为土地经营权的客体;若耕地发生流转,则“流转土地”可成为该权利的客体。

第三,从权利成立的方式上看,土地经营权的取得离不开当事人的合意。详言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鉴订的“农地承包合同”,是农户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根据;而“流转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农地流转合同”,则是受让方享有“土地经营权”的原因。

二、“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

从法理层面上看,权利性质既决定权利效力和权利保护方式,也关乎权利配置的路径选择。因此,在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基本要义后,较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其权利性质。目前,学界对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之认识,分歧较大。

(一)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理论争议

就现有资料来看,法学界对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认定,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权利用益物权说。[24]该说认为,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其权利上为第三人设定的一个具有物权效力和抵押功能的权利用益物权,实质上也是权利人行使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该说的主要理由是:其一,具有比较优势。即该种性质的土地经营权具有期限更长、可针对第三人主张权利、易于流转且可设置抵押等法律制度上的优点;其二,存在现行法依据。如依我国《物权法》第136条之规定,在用益物权基础上可再设用益物权;其三,不乏法理上的可行性。如在德国民法中,法律规定的地上权是用益物权,但是在地上权之上还可以设置“次地上权”,或者称为“下级地上权”。[25]

第二,债权说。[26]该说认为,土地经营权是承包方基于土地流转合同为第三人设定的一种债权。该说是在反驳“权利用益物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将土地经营权定性为权利用益物权存在理据不足、制度设计悖论、语境缺失、背离“三权分置”的目的以及权利结构复杂等弊端,而定性为债权则更有助于促进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平衡以及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27]

以上这两种观点,尽管在土地经营权的性质认识上截然不同,但在对该权利进行定性的进路上,却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以下共识:

其一,对土地承包权的共识。两者均将“三权分置”中的“土地承包权”认定为,是一种“分离出经营权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称”,其性质应为用益物权。

其二,对土地经营权的共识。两者均认为土地经营权是在土地流转中,为特定的第三人而设定的一种权利,其主体应为流转土地的受让人。

(二)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争论之反思

上述有关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论断,尽管立论者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均作出了能够自圆其说的论证,不乏合理性。但若从“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意蕴、土地经营权的基本要义以及权利分置的法理支撑等层面对其进行审视,则上述观点均存在较大问题:

第一,权利性质定位的逻辑进路存在错误。因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分置之基础均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故对“三权分置”中土地承包权的认知,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定位。而“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均将“土地承包权”认定为,是一种“分离出经营权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称”,故其性质应为“用益物权”。这是两者认定土地经营权性质的逻辑起点。因“土地承包权”被其定位为用益物权,为回避“一物一权”原则,故“土地经营权”不可再认定为是同种类的用益物权。于是,“权利用益物权说”试图从权利客体的角度寻求突破;而“债权说”则依循“物权和债权在同一物上可以并存”的法理顺势而为。实际上,“三权分置”中的土地承包权在现行法中已有明确的含义,[28]不应界定为“分离出经营权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称”,其性质应为成员权。[29]土地经营权性质的认定,应以此为逻辑起点,并统筹考虑其他因素,方能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两者在对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定位的逻辑进路上均存在错误。

第二,权利性质定位的考量对象出现偏差。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准确定位,应建立在对土地经营权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均将土地经营权界定为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为受让人而设定的一种权利,即将承包土地的农户和未流转的承包土地,分别排除在该权利主体和客体范围之外。但如前所述,这种认知不仅背离了“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政策规定,而且忽视了“土地经营权”分置的全局意义。因此,基于这种认知而设定的土地经营权,势必发生功能限缩的问题。亦即,“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对土地经营权的性质进行定位时,只需考虑发挥流转土地的效用和保护受让方的利益,根本不用顾及该权利本应负载的,实现未流转土地的物尽其用以及维护承包农户的土地权利等制度目的。事实上,从目前农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流转规模和流转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家庭承包经营仍居主导地位。因此,后者才是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定位时应该考量的主要对象。但“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前者之考量为该权利性质定位的主要依据,导致出现较大偏差。

(三)土地经营权权利性质的应然定位

如上所述,“权利用益物权说”和“债权说”均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准确阐释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基于对上述不足之弥补,并综合考量“土地经营权”的制度目的以及物权法理等因素,笔者认为,土地经营权应是一种以农地为客体的不动产用益物权。

三、“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

权利内容决定着权利的范围和边界,体现了权利质的规定性。因此,在明确了土地经营权的基本要义和权利性质后,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厘定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而从法理层面上看,权利内容既受制于权利目的和权利性质,又须有明确的权利依据。

(一)土地经营权权利内容的“承继”与“续造”

从承继的角度上看,因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基础是现行法中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故对其同质性部分的权利内容应予以继受,这是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之要求。由于存在特定的制度基础以及受制于薄弱的理论研究等原因,致使现行法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包含着成员权属性的土地承包权,[40]故对此异质性部分的内容,土地经营权应予以摒弃,此为制度设置的科学性之保障。

从续造的角度上看,因“三权分置”的重要政策目标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其创新要义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地农民有、农地农业用”,既促使提升土地产出率,又保障务农者的劳动效益和收入水平。[41]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存在功能超载,且经济性功能受制于政治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等弊端,[42]故体现效率价值的内容性规定明显不足;并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一般局限于农户,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利保护的内容基本缺失。是故,土地经营权若仅限于承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质性部分的内容,“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土地经营权在促进农地流转和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等方面,应有权利内容上的续造。

(二)土地经营权的具体权能

四、“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规制

“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落实,最终需要得到立法的确认,故中央多次强调要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尽管上文已厘清了土地经营权的基本要义、权利性质和权利内容,揭示了土地经营权的真实面相,为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规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但土地经营权的法律表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修改,需要统筹兼顾。考虑到民法典物权编的编纂已较为紧迫,而作为用益物权的土地经营权又是物权编的重要内容,故下文仅就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的设置作些探讨。

(一)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名称的取舍

“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在民法典物权编中的法律表达,最直面的问题就是“土地经营权”的名称如何定夺。

“耕作权”或“耕作经营权”较为形象地描述了“土地经营权”的主要内容,也不乏立法先例,[54]故以其命名“土地经营权”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在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法律概念不变的前提下,增设独立章节专门规定“耕作权”或“耕作经营权”则存在较大问题:其一,违背了“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规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是“三权分置”改革的最核心内容,其本质不是妨害农民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是对该权利的完善。若在立法上仍然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并对其内容不作修改,则权利分置和制度完善的政策规定及其目标就无从实现。其二,导致同一权利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如前所述,土地经营权依取得方式之不同,可分为原始土地经营权和继受土地经营权。依上文对土地经营权基本要义的分析,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实际上就是将原始土地经营权命名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将继受土地经营权命名为“耕作权”或“耕作经营权”。如前所述,原始土地经营权和继受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和权利内容相同,应为同一权利。因此,该种建议会导致同一权利用不同的名称进行表述。

在进行“土地承包权”分置的前提下,仍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来表述“土地经营权”,确有制度变迁的成本较低以及风险较小等优点,也与各地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之实践相一致,故该种建议不乏合理性。但从法理的层面上看,法律名称是法律概念的形式载体,而法律概念是法律名称的内容表达。因法律概念是法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故法律名称与法律概念所涵摄的内容应名实相符,此为立法科学性的基本要求。若以此标准来对该建议进行审视,则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名实不符。尽管该名称的使用是在权利分置的前提下进行的,故与“三权分置”改革的精神相一致。但既然“土地承包权”已独立设置,仍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来表征余下的“土地经营权”就显得有些“名实不符”。其二,涵摄不足。“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的沿用,只能涵盖通过承包合同获得的原始土地经营权,而基于流转合同取得的继受土地经营权则在该概念的涵摄范围之外。但继受土地经营权的立法确认,是“三权分置”改革的重大创新之所在。因此,采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表述会因涵摄不足而存在重大遗漏。

综上所述,基于“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意旨以及法律概念科学性的要求之考量,笔者认为,在民法典物权编中可直接使用“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名称,来表述“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

(二)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旨在通过权利分置来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因此,在该政策导向的推动下,土地经营权的变动势必成为实践中的常态。因此,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较具实践意义。

《物权法》第127条第1款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第129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由此可见,基于法律行为导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动,属于《物权法》第9条中规定的“但书条款”的除外情形,采行的是债权意思主义的立法例,即登记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而非成立要件。

对于土地经营权的变动模式,民法典物权编是遵循《物权法》第9条中的“但书条款”,将土地经营权的变动模式与现行法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动模式作同样对待,即仍定位为债权意思主义,还是将土地经营权的变动模式从《物权法》第9条的“但书条款”中排除,将其作为债权形式主义来规制。对此,民法典物权编存在选择的问题。

笔者认为,民法典物权编不宜再继续沿用债权意思主义模式来规制土地经营权的变动,而应采行债权形式主义的立法例。实际上,改采债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在当下既有必要性又不乏可行性:

第一,采行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必要性。《物权法》制定时,考虑到我国农村基本上还处于熟人社会形态,而在熟人社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乡土社会的信任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55]“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56]与此同时,由于立法对流转对象的限制,故因农地流转而引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动一般只会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立法不采取以登记作为变动要件的债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仍然不会发生交易安全的问题。但随着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逐渐瓦解,农村社会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正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演变。在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地方共识难以形成,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正在消失,人们之间很难再有熟人社会形态下的信任感。再加之,随着农地流转规模和流转范围的迅速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故因农地流转而导致的土地经营权的变动大多发生在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陌生人之间。因此,需要立法将登记作为物权变动要件,即采行债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以保护土地经营权的交易安全。

(三)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的条款设置

就土地经营权主体制度的设置而言,立法应去除现行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身份限制,明确规定土地经营权主体包括原始土地经营权主体和继受土地经营权主体;前者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后者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就土地经营权内容条款的设置而言,立法应赋予土地经营权人对经营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对本权的处分权能。在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效力时,应不再区分物权性流转和债权性流转;在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时,除保留《物权法》第128条规定的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外,还应增加土地经营权的入股、抵押等方式。

就土地经营权取得制度的设置而言,立法应规定土地经营权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方式为土地承包合同的鉴订,继受取得方式为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此外,在该制度中,立法还应明确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流转合同的内容,规定土地经营权的设立以及登记等制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权分置”中土地经营权的法律表达,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第二,从立法层面上看,基于“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意旨以及法律概念科学性的要求之考量,在民法典物权编中可直接使用“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名称,来表述“三权分置”中的“土地经营权”;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的变动,不宜再继续沿用债权意思主义而应采行债权形式主义的立法例来进行规制;民法典物权编中土地经营权的制度设置,应包含土地经营权的主体、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土地经营权的取得、土地经营权的限制等条款。

注释

[1]参见丁文:“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第159~178页;蔡立东、姜楠:“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法构造”,《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31~46页;高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理阐释与制度意蕴”,《法学研究》2016年第3期,第3~19页;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第145~163页。

[2]参见蔡立东、姜楠:“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实现”,《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120页;高海:“论农用地‘三权分置’中经营权的法律性质”,《法学家》2016年第4期,第47页。

[3]参见前注[1],孙宪忠文,第163页;前注[1],丁文文,第177页。

[4]参见徐勇:《农民改变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5]“土地承包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参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

[6]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规定了“国有企业经营权”而无“土地经营权”这一名称。

[7]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

[8]参见张毅、张红、毕宝德:“农地的‘三权分置’及改革问题:政策轨迹、文本分析与产权重构”,《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第15~17页。

[9]参见黄娜:“农地产权‘三权分置’研究综述与展望”,《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8期,第11页;前注[7],丁关良书,第275~278页。

[12]这一数据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于2016年11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提供的。

[13]参见赵万一、汪青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转型及权能实现——基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75页。

[14]参见《物权法》第184条。

[15]参见叶兴庆:“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6期,第9页。

[16]除本文列举的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性规定外,还有2014、2015、2016、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均提及到“土地经营权”。

[17]如孙宪忠教授认为,农地“经营权”是指现有的集体、现有承包人之外的其他人,依法取得农村耕作地并开展耕作性经营活动的权利(参见前注[1],孙宪忠文,第162页)。

[18]参见韩长赋:“土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3期,第21页。

[19]如以村集体为单元整合经营权的东平样本、以自然村为单元搞活经营权的清远样本、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搞活经营权的都江堰样本、以经济联社为单元搞活经营权的东莞样本,均以农户享有并流转土地经营权为前提。参见邓大才:“中国农村产权变迁与经验——来自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4~24页。

[20]肖卫东、梁春梅:“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基本要义及权利关系”,《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1期,第17~19页。

[21]参见前注[18],韩长赋文,第19页。

[22]参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规定。

[23]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均存在。参见前注[20],肖卫东、梁春梅文,第22页;李国强:“论农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法律科学》2015年第6期,第184页。

[24]参见前注[1],蔡立东、姜楠文,第37页;同上,李国强文,第184页;朱广新:“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政策意蕴与法制完善”,《法学》2015年第11期,第98页;前注[1],孙宪忠文,第160页。

[25]同上,孙宪忠文,第161页。

[27]参见前注[2],高海文,第43~49页。

[28]参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之规定。

[29]参见丁文:“论‘三权分置’中的土地承包权”,《法商研究》2017年第3期,第21页。

[30]参见吴义龙:“‘三权分置’论的法律逻辑、政策阐释及制度替代”,《法学家》2016年第4期,第31页;前注[2],高海文,第45页。

[31]参见《物权法》第136条之规定。

[32]参见前注[1],孙宪忠文,第160~161页。

[33]参见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8页。

[34]参见前注[2],高海文,第45页。

[35]参见前注[26],楼建波文,第69页;肖鹏:“土地经营权的性质研究——基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范性文件的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第9期,第16页。

[36]参见前注[1],孙宪忠文,第153页。

[37]参见前注[1],蔡立东、姜楠文,第42~45页。

[38]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8~69页。

[39]参见前注[1],蔡立东、姜楠文,第38页。

[40]参见前注[29],丁文文,第17页。

[41]参见前注[18],韩长赋文,第21页。

[42]参见前注[13],赵万一、汪青松文,第75~79页。

[43]参见陈朝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功能作用、权能划分与制度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第137页。

[44]前注[24],朱广新文,第90页。

[45]权利限制分为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两种类型,而权利的内在限制与权利构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参见丁文:“权利限制论之疏解”,《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0页。

[46]参见前注[33],崔建远书,第529页。

[47]参见《物权法》第42条、第121条、第132条之规定。

[48]参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3条之规定。

[49]参见《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之具体规定。

[50]参见《法国民法典》第631条以及《德国民法典》第1080条之规定。

[5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发布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之规定。

[52]前注[1],孙宪忠文,第162页。

[53]参见前注[1],丁文文,第177页。

[54]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的物权编采行此用语。

[5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5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0页。

THE END
1.民法典·?条文解析(第1080条)婚姻关系解除时间如何确定民法典·?条文解析(第1080条)| 婚姻关系解除时间如何确定 婚姻关系解除时间如何确定?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第四章“离婚”第一千零八十条的解析吧!https://www.12371.gov.cn/Print.aspx?id=585029
2.第1087条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如何分割所属专辑:《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 逐条讲解 声音简介 法条原文: 第1087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607889171
3.民法典各编重要知识点全梳理「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及附则。下述编者全面梳理了「民法典」各编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共计277则。更多民法典学习干货内容,敬请参阅2021年民法典高阶学习必备红宝书——「民法典条文对照与重点解读」第二版——一本书解决你民法典法条所有焦虑的https://www.hjyy.com.cn/newsinfo/1936496.html
4.民法典新规则:?在破产程序中,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是否具有优先《民法典物权编理解与适用》(三)第1077-1080页 《民法典》第四百零三条以动产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一)“第三人”主要是指买受人 理解本条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范围。一般认为,此处的“第三人”主要是指抵押物的https://lawyers.66law.cn/s281389d788d2c_i821423.aspx
5.《民法典》第235条:反还原物请求权《民法典》第235条:反还原物请求权朱晓龙律师团队1172播放 0弹幕 0 分享APP内打开 2250 《民法典》第1080条 婚姻关系解除时间 1.2万1 24 徐涛思修强化 1-10 4.4万58 【猎奇向】那些政务网站上公开的,奇葩卖淫嫖娼案例 1740 买到Xiong宅怎么办? 254711 “三噗二啪”中的法文化 新郎原来是牡蛎 445716 罗翔:https://m.acfun.cn/v/?ac=20025686&ivk_sa=1024320u
6.《法国民法典》电子书在线阅读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作者:罗结珍 译,内容简介:《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自1804年以来.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树立了一面旗帜,对我国民法理论的发展影响甚为深远,是我国民法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必读著作之一。近年来,法国立法机关对这部法典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https://www.dedao.cn/eBook/L5BbmPyQPrjybo2eO1GvAmNJnlYxV0R7LkW8XDBK9qZpgkRELd75z4Ma6oDRrqjY
7.《民法典》小微课堂之1051《民法典》小微课堂之1051-1130条 文登小蚂蚁 序“《民法典》每日一题”活动自开展以来,累计参与60余万人次,颇受好评。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精神,编印《民法典每日一题》系列丛书。整套丛书逾10万多字,分80多章,近1000幅插图。用每日一题的方式,极大调动https://www.meipian.cn/4zmnhusk
8.恢复原状的民法典条文有哪些?专家导读 《民法典》之中是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对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进行损毁的话,对方是可以要求其对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进行恢复原状,而恢复原状所产生的费用则由侵权人来进行承担。 恢复原状的民法典条文有哪些? 侵权人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 根据民事诉讼https://mip.64365.com/zs/1464946.aspx
9.民法典与司法解释关联对照及重点条文解读《民法典与最新司法解释逐条对照及重点条文解读》是一本实用型法律实务图书。为帮助广大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使用民法典时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到相应的司法解释规定、指导性案例、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本书将按照民法典的条文顺序,将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法律中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与民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6392
10.www.csylxy.cn/xxxr36994054.shtml对于高空抛物的法律认定,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刑事部主任吴俊律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根据我国《刑法》和《民法典》,高空抛物的行为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是有具体规定的,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_。 黄一鸣女儿会叫爸爸了 现场画面资料显示,随着体育馆的顶棚完全坍塌,体育馆内部也成了http://www.csylxy.cn/xxxr36994054.shtml
11.张婉莹暑假假作业1080p彼女は三回つづけて得点しc四回めで失敗し张雪峰认为,根据《民法典》在侵权责任方面的规定,侵权行为实施人需要对侵权后果进行赔偿。如果本起交通事故中电动四轮车一方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机动车的损失根据这份长达12页纸的演说原文,新华社记者梳理出四大要点:一是韩国从此是“主敌”,而非“同族”;二是废除、切断朝韩合作交流机构、实体;三是加强国防力量http://www.hfhome.cn/vod/7225079665.phtml
12.《民法典》离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路径(四)程智华律师律师文集在吸收了《婚姻登记条例》相关程序的规定(《民法典》第1076条)以及对程序性事项加以细化之后(《民法典》第1080条规定了离婚登记完成即产生婚姻关系解除的效力),我国《民法典》对登记离婚制度的规定相比于《婚姻法》中的规定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步。但《民法典》第1077条有关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在体系上适当与否却仍需澄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29781571129786665oo72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