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主题为“阅读改变未来”。读书是法律人一辈子的修炼,也是享受。阅读经典书籍无疑是进一步提升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之一。以下将分不同的部门法领域推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著作,供大家阅读参考。让我们相约在世界读书日,享受阅读的乐趣。
民商法学
《民法总论》
朱庆育/著
推荐语
本书共四编十五章五十一节,以中国实证私法为阐述对象,意在构建作者所倡导的规范性解释科学的体系框架。全书系统论述了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总论各项制度的脉络和细节,以概念的准确运用为支点,既讲求实证规则理解私法的逻辑缜密性,亦追问技术规则背后的理念正当性。
刑法学
《刑法总论讲义》(第六版)
[日]前田雅英/著曾文科/译
本书是我国刑法学界的代表人物张明楷教授“近年来唯一作序推荐的图书”。张明楷教授在书的序言中说道,前田教授的刑法学研究具有以下特色:1.坚持实质的解释论或者说是实质的犯罪论,认为倘若仅仅对刑法作出形式的文理解释,刑法就不能得到具体运用;2.前田教授虽然采取了灵活解释的态度,但并没有放弃罪刑法定原则;3.强调“国民规范意识”,认为离开裁判时的国民规范意识的刑事司法制度,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机能;4.善于依据日本的犯罪现状、司法体制等特征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不照搬其他国家的学说;5.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具体结论的妥当性;6.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归纳复杂的学术观点。
行政法学
《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
章剑生/著
诉讼法学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
[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著
郑戈/译
本书是达玛什卡教授在比较程序法领域的开创性之作。在书中,达玛什卡教授引入外部性的政治社会学视角来阐释法律问题,不仅充分阐释了科层型法院与协作型法院这对概念,还进一步提出了回应型国家与能动型国家一对范畴,进而构成纠纷解决型与政策实施型两种程序模式。通过对上述两组概念的复合、交叉运用,他进一步提出了四种司法程序模式:科层型权力组织的政策实施型程序、科层型权力组织的纠纷解决型程序、协作型权力组织的纠纷解决型程序、协作型权力组织的政策实施型程序。
国际法学
《大国与法外国家:国际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权》
[澳]杰里·辛普森/著朱利江/译
本书作者描述了从19世纪初以来建立在“主权平等”基础之上的国际法律秩序容纳大国以及规范法外国家的方式。在这份研究中,作者对主权作出了新的理解,用“司法主权”一词来说明国际法是如何对大国特权的语言、法外者的语言以及主权平等的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整的。从维出纳公会直到“反恐”战争,这三种语言的共存以及互动在许多合全球秩序的组织转型时刻得到了回顾,提供了一种理解近期全球政治秩序转型的方式。
法理学
《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著
许明龙/译
本书共6编31章,阐述了法的定义、自然法理论、政体分类、各种政体性质和原则、政治自由与政体关系、公民自由与政体关系、法与政体关系等等,主张权力制衡的三权分立学说,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制约,论述了政体与法同工业、贸易、货币、人口、历史等诸多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交往和维护世界和平。《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三书”之一,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倾力二十年创作的跨时代经典巨著。本书反映了当时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要求。
法律史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著
本书作者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法律的发展史,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兼跨社会学、历史、法律三个学科。本书主旨有两个: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二是讨论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家族、婚姻、阶级、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学思想。
全书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章,中国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秩序。第二部分为最后一章,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从中国法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儒家和法家影响最为深刻。
经济法学
《混沌与秩序: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中国式建构》
管斌/著
本书以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界定、合理性、宪政语境和制度设计。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是以实现政府经济社会职能为目的和内容、以市场行为为形式的政府经济行为,其作为含有大量私法行为因素的公法行为,适用范围不断拓展,普遍存在于政府职能行使的各个领域。
最是一年春好处,恰逢“世界读书日”。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全民阅读、开卷有益,让我们用阅读来庆祝“世界读书日”的到来,通过阅读法治类书籍增强法治意识,厚植法治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