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籍(杂项规定)条例

公布日期:1997-07-01施行日期:1997-07-01现行有效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香港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公布日期1997-07-01

施行日期1997-07-01

发布部门香港

正文

详题版本日期01/07/1997

本条例旨在就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事宜订定条文,并就有关连的目的作出规定。

[本条例(第4条除外):1997年7月1日

第4条:1997年8月1日]

(本为1997年第128号)

第1条简称版本日期01/07/1997

(1)本条例可引称为《中国国籍(杂项规定)条例》。

(2)(3)(已失时效而略去)

第2条释义版本日期01/07/1997

(1)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中国公民”(Chinesenational)的涵义与按照《解释》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国籍法》中该词的涵义相同;

“中国国籍”(Chinesenationality)的涵义与按照《解释》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国籍法》中该词的涵义相同;

“处长”(Director)指入境事务处处长;

“国籍申请”(nationalityapplication)指根据或依据任何按照

《解释》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国籍法》的条文提出的申请,或为该等条文的目的而提出的申请;

“《国籍法》”(NationalityLaw)指根据《1997年全国性法律公布》(1997年第379号法律公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解释》”(Explanations)指于1996年5月1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2)在附表中对任何条次的提述,即对《国籍法》所载条文的条次的提述。

第3条国籍申请版本日期01/07/1997

(1)除第(2)款另有规定外,任何国籍申请可藉向处长发出通知书的方式向入境事务处提出,而该通知书须符合处长一般地或在任何个别情况下指明的格式,并须载有处长如此指明的详情。

(2)除非符合以下规定,否则根据第(1)款提出的申请均不予处理─

(a)如属附表第2栏中所指明的申请,附表第3栏中在与其相对之处所指明的费用或适用的一项或多于一项的费用(视属何情况而定)已向政府缴交;及

(b)根据第6条就该申请所订明的规定(如有的话)已获遵从。

第4条罪行版本日期01/08/1997

任何人在与任何国籍申请有关连的情况下─

(a)提交任何资料,而他知道该等资料在要项上是虚假的或是具误导性的或他不相信该等资料在要项上是真实的;或

(b)出示任何契据、文书或纪录,而他知道该等契据、文书或纪录在要项上是虚假的或是具误导性的或他不相信该等契据、文书或纪录在要项上是真实的,该人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第5级罚款及监禁6个月。

第5条行使酌情决定权作出的决定版本日期01/07/1997

(1)除第(2)款另有规定外,凡在与任何国籍申请有关连的情况下,有任何酌情决定权根据或依据任何按照《解释》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国籍法》的条文可予行使,则─

(a)该酌情决定权须在不分可受其行使影响的任何人的种族、肤色或宗教的情况下行使;及

(b)凡行使该酌情决定权而作出批准或拒绝批准国籍申请的决定,任何人均不可针对该决定向任何法院上诉,该决定亦不可在任何法院覆核,而就该决定亦无须给予理由。

(2)凡任何法律程序与任何人根据《国籍法》享有的权利有关,本条任何条文均不影响法院受理任何类别的该等法律程序的司法管辖权。

第6条规例版本日期01/07/1997

处长可藉规例─

(a)订明须就任何国籍申请或任何类别的国籍申请而遵从的规定;

(b)订定处长为更有效地执行任何按照《解释》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

《国籍法》的条文和任何本条例的条文而认为是需要或是合宜的条文。

THE END
1.身份认定——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界定身份的具体规定,华侨、 外籍华人、归侨、侨眷的身份有明确的确认标准。华侨、外籍华人的身份由政府侨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在为华侨华人办理具体事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MzOTI3NA==&mid=2247509230&idx=1&sn=60e37cbe5b1b86a2c747bbb67b9919f4&chksm=ea7dd31d48ea9d020a2c4b042a36118b750159364394fa89c256580383dad36a8b0e019cd70a&scene=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入境事务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及附件3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自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考虑到香港的https://www.immd.gov.hk/hks/residents/immigration/chinese/law.html
3.我国国籍法对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有什么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国公民不得持有双重国籍身份,凡在国外获得他国国籍者将自动失去其原有的中国国籍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八条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国国籍;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第九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https://www.64365.com/special/23427595/
4.国际经济法网关键词:国籍冲突 双重国籍 “一人一籍”原则 不承认双重国籍 近两年来,在法学界及海外华人中经常可以听到修改我国现有《国籍法》的建议,撤销我国《国籍法》中关于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在2005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不少全国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此些建议又一次引发了我国学术界对是否应承认我国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jjf1/gjjjfxll/11474.htm
5.中国国籍范文12篇(全文)(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籍立法对双重国籍的规定 在晚清时期, 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 用以维护清政府的主权及国民人权, 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成文的国籍法, 涉及到了原始国籍、入籍、复籍、出籍以及附条五章。采取的父系血统主义原则, 以父国籍确定孩子国籍, 如此在法律上保护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国籍。此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wr7zf87.html
6.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及国籍认定有关说明》?(二)具有中国国籍者,若符合《国籍法》第九条关于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的条件,将不再具有中国国籍,前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23241/answer/2370195380
7.中国国籍法判定孩子国籍身份实际上,孩子的国籍选择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旦做出决定,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身份和归属感。当然,家长不应该只考虑国籍的利弊,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和成长环境,全面权衡后做出决定。在国籍选择方面,家长们应该准确了解中国国籍法相关规定,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籍法制的宣传力度,提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950123093446184&wfr=spider&for=pc
8.中国双重国籍的新规定2023(中国双重国籍)导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规定,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如果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则视为自动丧失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规定,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如果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则视为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并需要注销中国户籍和居民身份https://bbs.gtuanb.com/bbs/202405/2231747.html
9.国籍法实施细则(通用4篇)我国的国籍法对具有中国国籍的规定是: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 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 本人出生在外国, 具有有中国籍,但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 不具有中国国籍;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 定居在中国, 本人出生在中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40651np.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最新推出法宝智能订阅功能,新法新案邮箱见! 正式引用法律法规条文时请与《立法法》所规定的标准文本核对。 北大法宝1985年创始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持续引领法治信息化,多年稳固高质提供法律法规、司法案例、学术期刊、法律翻译、检察文书、行政处罚文书等全类型法律检索,普遍为法律各界提供知识服务。创建智慧法务、智慧立法https://www.pkulaw.com/chl/babda848dd415301bdfb.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都适用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第四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