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时任英国首相梅杰公然昭告天下英国内阁尽最大努力支持彭定康,并毫不掩饰地叫嚣,“英国对香港的承担,绝不会在1997年夏天画上休止符,仍会继续下去,直至2047年。”
综合以上事件来看,明显透露出英国方面蓄谋已久想维持“英人治港”的野心,借此来对抗中国提出的“港人治港”管治原则。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主权的回归,还需要经济上与内地接轨和文化教育上加强交流合作,这一系列关乎香港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质性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共同努力,内地人民和香港民众积极参与鼎力支持。
但横在两者之间的英国和亲英势力必然会极力阻挠,破坏香港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就能延续英国在香港的影响力,香港社会的缓慢发展也提供给他们攻击香港政制的理由。
(一)路人皆知的“居英权”计划
“居英权”计划旨在给5万香港家庭共22.5万人居英权力,英国的打算可谓是一石二鸟。
一方面,港英政府等于变相承认安插大量内部人员,深入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加剧香港社会的分化,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香蕉人”,在香港为非作歹,如果一旦有事这些人可以逃到英国成为英国公民。在近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冲锋陷阵的部分“抗命公民”说不定已经准备好了前往伦敦的飞机票。
该计划的受益人全都是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手上握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可能相互合作,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另一方面,给香港和北京间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外部势力明目张胆进行挑拨离间,诱使北京猜忌依赖的香港管治人才,造成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的沟通不畅。
1995年彭定康接受采访呼吁英方给三百多万港人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的港人居英权,这一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但引起中国强烈不满,连英方也无法接受,闹剧最终草率收场。
1996年5月15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中国作出承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所有香港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都是香港中国公民,可使用联合王国政府签发的旅行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
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港英当局的无理挑衅,也给香港六百多万居民一个明确的答复,稳定了大局和人心,身份归属直接关系到香港居民居港权、人身自由、经济福利等权益,非常受到重视。
“居英权”计划共五万个指标,实际的名额分配有四大类:
一是香港社会各界精英占36200人,具体为在“商业管理、会计、工程、咨询服务、医疗及科学、法律及教育”方面“成功担当重要角色的人士”。这批人是香港管治所要倚仗的重要力量。
二是掌握香港经济命脉的豪商巨贾占50人,鲜明的特征就是拥有“大规模投资和聘用大量职员”,在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港英政府历来擅长利用华人领袖间接影响香港社会,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三是向纪律部队倾斜占到7000多名额,意图扩大在公务员群体的影响,这部分人直接关系到香港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行,是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中坚力量。
四是涉及敏感事物工作人员占630人,这部分人通俗来讲就是关系到香港决策的高级公务员,或者是在政府部门担负要职的“关键少数”,这部分人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香港的政局走向。
英国出于招募有利用价值人员的目的,以长期为英国服务为标准,在《1990英国国籍(香港)法案》上对第一和第三类人员还明确规定了苛刻甄选办法,即采取计分制,尤其在年龄上进行限制,超过51岁将记负分,60岁以后离谱地记为负200分,还要根据工作情况、受教育程度、英文水平、社会服务等项目进行挑选,划定门槛严格筛选。
而英国重点拉拢的第二和第四类人员无需计分,港英政府直接内定,港督礼节性发出邀请。同时,英国方面规定第一次名额分配在法案通过半年后进行,预留约6500名人员于香港回归前夕进行第二次分配,用以“照顾届时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士”。
1.“居英权”的实质
英国为了培植亲英势力出尔反尔,不顾中国反对一意孤行,在香港寻求追随者,强化两者利益一致性,到了香港回归以后这批力量依靠自身力量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自然与英国合作成为“反对派”。不仅如此,“居英权”计划对香港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一是无视两国达成的协议,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尊严,中国历来不承认英国对香港国籍的管治,英国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中英两国在香港居民的国籍上的纷争,实质上是主权的争夺,英国割占香港当然期望以“属土”的形式管理“属民”,但香港回归大势不可阻挡后,英国没有能力保住武力侵占的“属土”,所以就想通过部分“属民”来巩固地位。
当然英国不想将所有香港居民纳入“保护”范围,只有出此下策挑选精英人士听伦敦发号施令,对香港实施远程控制。彭定康声嘶力竭的呼吁“给三百多万港人以居英权”,只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既可以试探中国的态度,又可以试探香港居民对港英政府的留恋程度,没想到遭各方强烈抗议碰了一鼻子灰。
二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分化香港居民。这种分化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在政治上英国只需要那小部分能够左右香港政坛的高级幕僚,英国预留6500个名额在回归前夕分配,目的就是考验这批人的“忠诚度”,符合英国在港利益才是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