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苍穹不是独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与解决策略范文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现如今,尤其是近几年来说农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稀薄,还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力以及受法律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如何清楚的认识到现今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实施对策,是今天进行农村法制宣传应当思索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法制宣传法律意识
一、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自我国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以来,不单是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法制建设也在农村更为普遍的开展进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农民的法律意识依旧相对薄弱,并没有真正的的了解法律的含义,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真正遇到问题时更多的选择依靠非法律方式的行为模式来解决。
1.2从农民的思想上来说,由于对法律知识和制度的陌生,加上多年来的旧有思想以及文化水平所限,农民的的社会行为更多依靠自身观念而忽略了法律约束,例如无照驾驶、无照经营在农民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本不知道这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更不用提在经济贸易、日常社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了。这也是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低下所造成的。
总体来说,现今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普及和教育力量的薄弱、传统观念仍然占据重要思维模式,以及自身法律意识稀少几点。从实际的例子上来说,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这正是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欠缺所造成的,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一些企业管理层正是由于农民工对其的变相放任而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导致现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必须,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2.1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普法教育,法律知识宣传上的接受能力上由于文化水平的低下往往事倍功半,无法正确理解和认识到法律赋予其的责任和权利,造成恶性循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参加普法教育,甚至不愿意参加。在普法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上的力度不够也是现今农民法律意识缺乏的一大原因,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尤其是普法教育这样没有硬性指标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府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中,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普法教育工作,再加上村、镇上设立的普法机构一般是由当地干部负责,但他们的法律知识本身就相当薄弱,而普法教育这类“软指标”造成其工作懈怠,且短期内无法看出成效,也就造成了普法活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象,农民无法真正学习、接受法律知识,更不可能懂得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享受法律赋予其应享的权益。
2.2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是农村普法活动的一大阻碍,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早就了农民对国家政权的误解,农民普遍接受的现代文明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相对缺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农民物质生活的带来了比较大的改善,而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工作则相对松懈,这也造成了农民无法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活动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主动学习,甚至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普法教育。
三、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和方法
对于农民普法教育的工作的加强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懂法,守法,明白法律重要性,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农村普法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所取得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但还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帮助接下来的普法工作更顺利的开展,更加具有力度、深度的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工作。主要方法有:
(2)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例来传授法律知识,灌输法律价值观,法律公正性、权威性、强制性,这样的方法往往更能够为农民阶层所接受,更加容易建立其法律意识,也使农民能加愿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学亮.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J].求实2004,(02)
[2].孔金平.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J].行政论坛1997,(06)
[3].王俊良.略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与依法治国[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9,(04)
[4].孙昌乾,.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02)
摘要:提升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是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农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入手,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道路,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关键词:农村;农民;法治意识;依法治国;
Abstract:Promotingfarmers"legalawarenessisanimportantsteptofurtherpromotetheconstructionofanewsocialistcountryside,whichisofgreatstrategicsignificanceforbuildingasocialistcountrysideruledbylawandcomprehensivelypromotingtheruleoflaw.Thispaperaimstoexplorearoadofbuildingsocialistcountrysideundertheruleoflaw,whichissuitabletothebasicnationalconditionsofourcountry,topromotefarmers"legalawareness.
Keyword:countryside;farmers;consciousnessofthelaw;rulingthecountrybylaw;
1、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1.1、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1.2、农民不热衷用法律解决问题
1.3、农民对法律不够信任
1.4、我国少数地方基层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有失原则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且地形复杂,农村地区多处于城市中心远郊,在我国中西部,更有农村处于近乎隔绝的山区。而这些基层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具备一定的合法自由裁量权。个别基层执法人员党性责任意识缺失,渎职,贪污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自由裁量权过大,面对农民这样一群缺乏文化知识教育且法律意识缺乏的对象,个别基层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这就背离了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的初衷,完全倒退回到了人治。在农民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司法救济的同时,有个别基层执法人员更是凭借手中权力干涉司法,在严重违背我国司法公正的条件下,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农民不选择法律途径,甚至竭力避免,这就使得原本法律意识就淡薄的农民,更是难以相信法律,难以树立法律意识。
1.5、政府法律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2、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解决措施
2.1、科学立法
前文说到,法律要获得农民的认可,那就要求法律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并维护农民的利益,贴近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推进农村法治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同时,加快更加适应我国农村具体实际、容易得到农民认可的法律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和吸收习惯法和农村社会风俗的有益部分,以此促进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可。只有当农民发现法律是在为他们说话,是在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的条件下,他们才能在法律中不断找到归属感,加深对法律的认同感,通过不断知法、懂法、用法,才能不断树立法治意识。
2.2、严格执法
在完善,科学的法律条文制定后,不去予以贯彻落实,法律也终将失去其实际意义。政府应该严肃农村执法环境,重视开展对农村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合法流程开展执法,可以拥有法律许可的适度自由裁量权,但应该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结合农村实际,灵活开展工作,而不是转化成自己谋私的手段以及阻法,违法的借口。基层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努力,净化农村执法环境,切实保障科学的法律得到贯彻落实,让农民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是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
2.3、教育普法
教育强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坚持的国策。政府要不断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发展,提供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再开展“送法进家”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在农村营造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着力努力完成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要促进传统农民转化成现代化农民,从根本上提升他们认识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意义,提升法律意识,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4、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结语
无论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我国复杂的社会国情带来的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实问题都导致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当前,针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实情况的研究已经逐渐增多,管理者聚焦三农,重视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已经全面普及。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的研究的共同努力下,提升我国农民法律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田成有.功能与变迁: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的地位——历史视角下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0(6):93-98.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任大鹏.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3).
[4]夏勇.走向权力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近年来,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出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现象。农民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没能得到显着提高,始终处在受人歧视的状态,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民工大多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很少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接触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深受农村地区传统小农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影响,对现代法律知识规范存在着一定的疑惑和抵触,因此农民工尚不具备清晰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比较欠缺接受法律等新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农民工缺失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公民主体思想变化和对象间转换的双向作用过程,一方面只有当法律活动让公民主体产生强烈的信服感时,人们才会形成相应的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则是只有当公民主体亲身体验到法律的作用和价值时,他们才会逐渐或瞬间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构建公民的法律信仰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对农民工来说,由于长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又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他们在为自己“地位低下”无奈感叹的同时,对执法部门徇私枉法的行为可谓痛恨到了极致,他们很自然就对法律没有较高的信仰。
第四,农民工缺乏必要的法律能力。首先,农民工守法能力较差。除了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之外,农民工长期过着“城市边缘人”的生活,对工作和生活不免产生失望、挫败等悲观情绪,进而形成一种潜在的违法动机,当这种动机膨胀到极限时,农民工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危害社会。其次,农民工用法能力不足。农民工不仅在自身重大利益出现损害时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能力欠缺。另外,农民工护法能力更是薄弱。由于长期受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在看到别人违法犯罪时总觉得自己有限单薄的力量不可能阻止强大的违法犯罪行为,于是很难出现见义勇为的行为。
二、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升的对策
法律意识不高是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一个普遍现状,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的系统化问题,因此提升农民工法律意识是一个不可一蹴而就的长久工程。
首先,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深入的文化教育,为其后来的生活与工作奠定知识基础。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专业技术知识。当然,对于现有的农民工来说开展基础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应当强化对其进行岗前、岗中培训。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建设大军中的重要分子,他们的社会边缘地位并未得到更本性改变,其中他们自身法律意识的欠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因素。尽管法律意识欠缺是一个农民工的个人主观问题,但是这也是一个牵动社会多个层面的系统问题,只有当国家从教育培训、法制宣传、制度改革等方面着力改革,才能从长远解决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