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作者供图

求是网:闫代表,您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启动过五次编纂民法典,您认为它的出台具有怎样的非凡意义?

闫傲霜:民法典的出台,的确意义重大。

一是完成了几代人的夙愿。制定民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的标志。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期盼。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起草至今,历经60余年不懈努力,五次编纂终成法典。

三是编订纂修形成“百科全书”。王晨副委员长在民法典草案说明中指出,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编订纂修”这四个字,含义深刻。“编”不是对现行法的简单汇编,而是将现有的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进行系统整理、统合,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修”“订”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纂”是在总结现行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因为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要求完整性、系统性、协调性都要非常好。编纂过程中,既要兼顾已经有的单行法律的连续性、稳定性,还要回应时代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既要考虑法律本身的逻辑严谨、语言专业,又要让老百姓读得懂、用得上;既要简单明了,又要把事理说透彻、讲明白,条款还需具备可操作性。总之,立法工作量巨大、难度很高、极富挑战。比如说,原有合同法200余条,修改后的合同编有500余条。

四是充分凝聚人民智慧、力争形成最大共识。在此次编纂民法典的整个过程中,立法机关努力在每一个环节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了多次论证会、听证会和研讨会,邀请了不同领域的法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司法实务部门、各业务部门的同志参加。每一次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草案也会上网公布,征求社会意见。据统计,过去五年间,民法典编纂前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有425600多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充分凝聚了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

闫傲霜:我觉得这部民法典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充分表达宪法精神和对民事主体赋予的权利。我国宪法确立了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原则,民法典草案落实宪法赋权,始终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体的利益,作为编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具体化,将对权利的保护贯穿整个民法典草案,体现在每一条、每一款。例如,在总则编第二条强调,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除了总则编草案专章提炼出民事主体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进行集中宣示之外,各个分编围绕具体的民事权利保护进行规定。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对人格权进行系统的规范,保障了民法中的人格权制度和宪法人格尊严原则的精神统一,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要求的落实。此外,民法典草案物权编在第207条还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在分别规定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承认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强调了对各类所有权一视同仁、受法律平等保护,更加凸显了对产权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是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特点。民法典的编纂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编纂过程就是了解社情民意、采集众智民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立法过程,对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所表达。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反映着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十分注重回应新发展带来的新法律课题。有针对性地回应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问题。为适应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规范电子交易行为,草案完善了电子合同订立规则,增加了预约合同的具体规定,完善了格式条款制度等合同订立制度。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现行侵权责任法中只有第37条有所规定,此次分编草案用三个条文对网络侵权责任进行了明确。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总则编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他人信息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求是网:这部民法典,涉及人的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您认为,民法典出台以后,会对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可否举一些例子?

求是网:出台民法典之后,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更好彰显民法典的落地效能?

THE END
1.《民法典》实用课程来啦!备考指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并积极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关于“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要求,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切实宣传、推动、保障民法典实https://wlkt.cuploeru.com/article/12
2.中国民法典【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法条变迁 新旧对照 关联法条 关联案例 参阅文献 第二条 【调整范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法条变迁 新旧对照 关http://mfd.faxin.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4348ct12607n36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