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2)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3)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与同学合作中抵制不良诱惑。
(二)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2)初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身边存在的种种诱惑。
(2)知道诱惑的促进作用和不良诱惑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奖台的诱惑。
难点:游戏机的诱惑。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情境体验
(1)导入新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辨别身边的诱惑,并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一、身边的诱惑(板书)
(一)领奖台的诱惑(板书)
阅读教材上李平的故事,讨论:
1.领奖台在李平的进步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我们应该如何赢得成功、荣誉、鲜花和掌声?
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考评
(二)金钱的诱惑(板书)
阅读教材,讨论:
1.王磊同学获取金钱的方式是否合法?他的行为带来的危害?
2.比尔盖茨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取金钱,他的成功带来的影响?
3.联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
教师寄语:对待金钱,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自己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来获得。
(三)游戏机的诱惑(板书)
1.小兆沉迷于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2.青少年沉迷于游戏有什么危害?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电子游戏这种娱乐方式?
教师寄语: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游戏来适当放松和调节自己,但决不能沉迷于此,尤其要
远离那些不健康的游戏。
(四)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板书)
小组讨论:黄赌毒的危害?
小组讨论:邪教的罪恶?
教师寄语: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都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领奖台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但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和刻苦努力来获得。
一、说教材
《拒绝诱惑》,是教科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题,主要内容是从远离不良诱惑、学会控制自我等方面了解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作为第八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危险诱惑”以及他们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拒绝诱惑、自觉抵制诱惑。本框题将认识层面的内容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使学生能将所学联系生活、合理运用。本框题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为主线,使教学内容呈螺旋状上升。
二、说学情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存在“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青少年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以及在同伴压力和盲从心理的驱使下,极易因“一念之差”而在不良诱惑前束手就擒,走上邪路。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战胜不良有好的方法。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前半段。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奥德赛船长,你会想出什么办法让船只顺利通过海峡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后半段,并突出主题——拒绝诱惑。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当遇到这些情景时,自己会怎么办。
(情景:上课前,好友小丁邀请你去游戏厅打游戏。朋友请你抽烟(实际是软性毒品),并请你帮他贩卖。有人向你出售黄的书刊。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星期六,朋友邀请你搓麻将赌博。有人向你散发“”材料,并邀你加入。)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并突出: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是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之一。
第四步,用多媒体展示《篮球迷》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这位同学始终无法抵制篮球杂志的诱惑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第3个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此处板书: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第五步,老师讲述拒绝不良诱惑的第4种方法——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此处板书: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2.我的“抗拒诱惑计划书”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抗拒诱惑计划书”,并坚决完成。(可用多媒体展示“抗拒诱惑计划书”参考模板)
抗拒诱惑计划书
我受诱惑的表现:
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
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
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主要的激励措施为:
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惩罚措施为:
监督人:
3.启示录
第二步,学生4人一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与自制力有关的名言。
第三步,老师小结。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板书:
拒绝诱惑
(一)客观分析,理智拒绝
(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四)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专题二知法守法、自立自强、学过安全生活
二、拒绝诱惑,保护自己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
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通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解读】
1.我们身边的诱惑有哪些?
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邪教的诱惑等。
2.我们应该如何拒绝不良诱惑?
拒绝不良诱惑,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去克服。方法如下: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的习惯。
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要求学生会分类)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5、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保护自己。
①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②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律己,做一个守法的人;
③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交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复习教学建议】
1.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清楚本课要达到目标。
2.重点背会基础题。
3.完成当堂检测。选择题学生“写做”,标出不懂的问题,其它题可熟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讲评:选择题着重讲解学生反映的问题,辨析题着重讲解从哪几个角度回答。其它题可让学生熟读。也可结合时政热点点评。
(一)选择题。
(XX年)7.社会保护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的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重要防线之一。下列规定属于社会保护的是()
a.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b.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c.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违法被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分后,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二)多项选择题
(XX年)13.虚拟网络游戏易使人产生在现实中不具备的超常能力的幻觉,导致陷入网瘾深渊、无心向学的青少年学生日益增多,个别青少年还因在虚拟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争执发展到街头斗殴。这些事实警示我们()
a.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要远离网络
b.网络交往要自觉遵守法律和网络,安全、文明上网
c.青少年要提高自制力,自觉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
d.家长和学校要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远离不良网站
(三)问答题。
(XX年)19.(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媒体,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但一些不法网站中充斥着暴力、色情、颓废等不良信息。据调查,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10%左右,其中初中生最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为此,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发起了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
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明国家有关部门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的重要性。
(XX年)18.(10分)李某小学时品学兼优。上初中后染上网瘾并结识了一群“网友”。慢慢地,在“网友”的唆使下,李某瞒着家长经常旷课,甚至夜不归宿,经常流连于网吧和豪华夜总会。意志薄弱的李某还在“网友”的“示范”下吸食毒品摇头丸。由于囊中羞涩,李某多次持刀勒索低年级同学的钱物。在一次与勒索对象的争执中,他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抢救无效死亡。考虑到案发时李某刚满十六周岁,当地法院对他进行了不公开审理,依法予以刑事制裁。
⑴连线题:结合有关法律知识,判断李某行为的性质。
①不良行为a.持刀伤人致死
②严重不良行为b.吸食毒品、携带管制刀具
③犯罪行为c.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豪华夜总会
⑵当地法院对李某伤人致死案进行不公开审理,属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
⑶李某从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向犯罪的过程对广大青少年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