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诽谤造谣他人法律处罚规定》法治视角

诽谤造谣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会对被诽谤人的名誉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我国,诽谤造谣他人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诽谤造谣他人是指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混乱,对被诽谤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法律对此类行为采取了严格的制裁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诽谤造谣他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诽谤数额较大或者造成他人严重损害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数量较多或者造成他人严重损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诽谤造谣他人法律处罚规定》图2

(2)多次诽谤他人,且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3)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诽谤信息,造成严重影响的。

3.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数量较多或者造成他人特别严重损害的;

(2)多次诽谤他人,且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3)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诽谤信息,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

在判断诽谤造谣他人的罪责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诽谤他人的事实是否真实。如果诽谤的信息不真实,那么其行为就构不成诽谤罪。

2.诽谤他人是否造成损害。如果诽谤他人的信息真实且被广泛传播,导致被诽谤人名誉受损,那么就构成诽谤罪。

3.诽谤他人的数量和程度。如果诽谤他人的数量较多或者造成他人严重损害,那么就构成诽谤罪。

4.诽谤他人是否在网络平台上散布。如果诽谤他人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就构成诽谤罪。

诽谤造谣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他人名誉,我们应该自觉抵制这种行为,遵守法律规定,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诽谤造谣他人法律处罚规定》图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诽谤造谣他人信息的行为日益增多,给当事人的名誉造成极大的损害,社会风气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诽谤造谣他人法律处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诽谤造谣他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同时,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第三百二十四条之一规定:“在信息网络空间内,实施诽谤、散布谣言等行为,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适用

《规定》针对诽谤造谣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行为:

1.在信息网络空间内,实施诽谤、散布谣言等行为,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之一的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诽谤、诬告陷害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诽谤、造谣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效果

《规定》的实施,对于维护公民的名誉权、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的法律效果:

1.明确了对诽谤造谣他人的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使公民的名誉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对诽谤造谣他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震慑作用。

3.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诽谤造谣他人法律处罚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公民的名誉权、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合法合规地行使言论自由,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THE END
1.普法宣传“谣”不可及:网络谣言的法律狙击战侵权犯罪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为公民名誉权撑起 “保护伞”,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比如,一位无辜市民被网络谣言污蔑为盗窃惯犯,致使其在社区中饱受冷眼,工作也遭受重大挫折。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要求造谣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D8CFJ40552KEQO.html
2.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正义网法律答“疫”平台: 四川省广汉市监察委员会卢妍: 提问者您好,首先,身正不怕影子歪,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根据描述,你邻居这种造谣行为确有违法嫌疑。与此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三点个: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https://www.stjcy.gov.cn/phone/index.php/home/view?id=8035
3.造谣的法律规定问题解答:造谣的意思是通过个人想象,虚构事实,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虚构信息散布。散布谣言在《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均有相关规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https://www.5858.com.cn/article-91840.html
4.造谣传谣行为能拘留多少天造谣传谣可以拘留多少天,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可以进行治安管理的处罚,可以对谣言者拘留15天。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https://www.66law.cn/laws/735307.aspx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行政法律实务问答资源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三条对各类报告责任人的疫情报告责任作出了规定。 疫情信息公布是指疫情有权公布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传染病发病情况或暴发、流行情况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https://www.lawyers.org.cn/info/5d646f3e369c47929d23bb1c4518f06e
6.网络造谣的相关法律条文解释1、法律分析: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需要追究责任。 2、法律分析:有关造谣的法律条文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https://www.fljg.com/qfrs/683412.html
7.法治微课堂造谣传谣,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造谣会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会承担以下责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https://tuanju-wap.bingtuannet.com/video_details.html?id=1711032
8.关于诽谤罪司法实践认定的问题分析6 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741页。 7 参见[日]木村龟二主编,顾肖荣、郑树周等译:《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3月版,第664页。 8 王宠惠属稿:《中华民国刑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0页。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巴县人民法院)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9/id/1083249.shtml
9.中国官方回应“3·21”事故传言:将依法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中新社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 周音)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吴世杰11日在民航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网络上针对“3·21”事故原因的一些传言,严重误导社会公众认知,干扰事故调查工作,已涉嫌违法,有关部门正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将依法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https://finance.sina.cn/2022-04-11/detail-imcwiwst122577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