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通过

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一纲领具有党章性质、起党章作用,是党的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法规。

图为译自俄文稿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文版本首页。(资料图片)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制定

1928年12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拥有分配土地的权利,为以后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井冈山土地法》。王建军摄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通过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法,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

1938年:“党内法规”概念首次提出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内法规”的概念,并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重要党内法规,首次对党的各级组织的权力运行提出具体规范。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通过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发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基本路线和边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施政纲领的贯彻施行,对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民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大纲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对保障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立法和土改运动提供了历史经验。

图为河北阜平县易家庄的农民在墙上书写《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资料图片)

1949年:《共同纲领》面世

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以及组建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奠定了宪制基础和法理依据。

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王建军摄

1950年:婚姻法出台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被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

图为1953年3月22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宣传贯彻婚姻法游园大会。这是两名青年在观看宣传小册子。新华社发

1954年:“五四宪法”诞生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五四宪法”的制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图为1954年9月,首都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新华社记者张瑞华摄

1978年:“十六字方针”提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时期。

图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新华社发

1979年:一日通过七法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7部法律,即刑法、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就是新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

1982年:“八二宪法”诞生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宪法,即“八二宪法”。这部宪法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确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定为国家的根本任务,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一系列规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图为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经全面修改后的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资料图片)

1985年:“一五”普法启动

图为1986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文化馆等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新华社发

1989年:行政诉讼法通过

1989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建立“民告官”的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有利于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999年:“依法治国”入宪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纳入宪法,使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图为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草案。(资料图片)

2002年:“依法执政”提出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依法执政”概念。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依法执政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并就依法执政的内涵作出科学规定。这表明我们党开启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有机结合的治国理政新境界。

2004年:“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提出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2007年:物权法通过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权利“一体承认、平等保护”的原则,是规范民事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2年:“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2013年:党内法规制定规划发布

201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随后,中共中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

2014年: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提出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在我国法治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全会还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图为2020年12月3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当地齐福小学与学生一起迎接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的到来。吉喆摄

2015年:司改路线图出炉

2016年:首次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召开

2016年12月,首次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会议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

2017年: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新任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过去5年法治建设历史性成就进行了深入总结,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基本任务、实践路径。

201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次修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修宪,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图为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代表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2018年:国家领导人首次进行宪法宣誓

2018年3月1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面对13亿多全国人民,庄严进行宪法宣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进行宪法宣誓,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为全体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表率。

2018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有利于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有利于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有利于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2019年:《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印发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性质、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原则等重大问题。出台条例是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2020年:民法典通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世纪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新飞跃。

2020年:首个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发布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共中央发布《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时期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

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发布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规划明确普法重点内容,要求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THE END
1.九张图带你了解宪法九张图带你了解宪法 法治柳南 2024年12月05日 10:06 广西 来源:广西普法编辑:马莹倩校对:刘蕊审核:陆玉乖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3ODI2OQ==&mid=2661981959&idx=4&sn=d1ae7ab9d99b51a08f064ca8d6a46375&chksm=855d915b77b459540a61bfd420285b65c183aae993f08181c16300d79b84ddb4fa07195bf9f8&scene=27
2.宪法知识知多少九张图带你了解法律知识宪法知识知多少 九张图带你了解2024-12-04 11:09:12 人民网 北京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人民网 117.6万粉丝 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00:20 一记滑铲救下82岁老人的好心人找到了!https://www.163.com/v/video/VFHKL03L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下图详细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内容,包括宪法、宪法相关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中华人民共和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161244
4.中国法律体系类别分级示意图.pdf中国法律体系类别分级示意图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006/5120042343004022.shtm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什么?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https://m.64365.com/tuwen/657569.aspx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记者会- 信春鹰:人民调解法协商解决纠纷 会加强基层民主 - 李飞:加强执法首先要在全民当中进行法制教育 - 李飞:目前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现行有效的是237件 - 徐显明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判断依据 - 李飞:提高立法质量是立法永恒主题 积累7条经验 - 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收录239部法律 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2011lianghui/2011-03/10/content_22090747.htm
7.中国法律体系的位阶解读确立法的效力等级,给不同规范性文件排座次,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因此,如果下位法与上位法相冲突,违反了上位法的规定,下位法就不能适用,就应当被改变或者撤销。(摘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 图一:中国法律体系位阶示意图 一、宪法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3939713
8.中国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因此1994年5月11日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揭开了中国对外贸易法制化进程。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出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连续出台,外贸法律体系逐渐完备,逐步向世贸法律体系规范内容方向靠拢。http://www.sass.cn/109001/62730.aspx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间表”“路线图”新年伊始,《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一起,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总蓝图,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间表”“路线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https://www.chinalaw.gov.cn/pub/sfbgw/zwgkztzl/jj2021zyzfgzhy/jj2021zyzfgzhypljd/202103/t20210305_192363.html
10.对完善的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思考中国无线电管理完善的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当是以无线电法等无线电管理法律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等相关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干,以地方性无线电法规规章、行业无线电法规规章、相关国际公约,以及物权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范中涉及的无线电管理法律https://www.srrc.org.cn/article7235.aspx
11.我爱你昂首阔步行走时代前列我爱你发愤图强书写伟大传奇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质量提升有法有据。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至今,我国已形成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10多部教育行政法规、50多部教育部门规章和大量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http://www.jyb.cn/rmtzgjyb/201910/t20191001_265325.html
12.2021年焊工(中级)考试总结及焊工(中级)操作证考试55、【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于( )年。( D ) A、1991 B、1992 C、1993 D、1994 56、【单选题】钨极氩弧焊所用惰性气体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B ) A、氩气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稳弧特性差 B、不同金属焊接时对氩气纯度要求不同 https://blog.csdn.net/zd0618/article/details/121568246
13.朱景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4)例如《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条约不仅可以直接适用于中国,而且还有相对于国内法律的优先权。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238条、1989年《行政诉讼法》第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03.htm
14.赣州湛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公司环境安全应急体系,确保在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各项应急工作能快速启动、高效有序,避免和最大程度的减轻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经本公司会议讨论通过,现批准发布,自签发之日起实施。 http://www.gzzhanhai.com/html/2019/qiyenews_0419/27.html
15.中国法学期刊网生态文明入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治大事件,标志着宪法将生态文明所具备的规划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复兴以及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政治整合功能予以了根本法上的确认,标志着生态文明从政治规范走向了法律规范。因此在笔者看来,未来在宪法中对于环境权的进一步明确规定,可以清晰展现环境权所应具备的规范构造http://www.zgfx.cbpt.cnki.net/WKA3/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deac1333-da2d-4d00-b1f3-649ff2d42569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记者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收录239部法律 从事实和文本上的标准判断中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七部门239部法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四特点 强化民生立法成立社会法室 李飞:法律法规清理集中在三个方面 废止8件法律 http://news.cntv.cn/special/2011lhzb/fltx/index.s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体系示意图来自: 小天使_ag > 《法律/法规》 举报/认领 0条评论 写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类似文章 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_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关注| 国家认监委发布:他们为什么被处罚 国家认监委撤销华企信用评价(北京)有限公司(原卡萨尔检测认证(北京)有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26/06/116554_725156489.shtml
18.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19.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标准化知识: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与《标准化法》配套的标准化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涉及标准化事项的法律构成。 图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结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https://www.zjmif.com/qualitymana/detail/id/26589.html
20.考研政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常全选目的和任务: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2021.T30多选真题回顾】 1、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地整合了新https://www.233.com/kaoyan/politics/xueba/202109/1017051757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