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论民法典时代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之革新

内容提要:《民法典》生效后,《民法通则》第142条关于条约适用的指引规定自动失效,从而给我国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目前,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主要由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法律法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与指导性案例构成。然而,上述指引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无法适应《民法典》时代对我国法院精准地直接适用条约的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应当在理论层面以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作为指导,确立真正意义上直接适用条约的理论来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

关键词:民法典时代直接适用条约法律指引模式革新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通则》完全终止效力。虽然《民法通则》的主要内容被整合到《民法典》之中,但是其第142条关于条约适用的规定并未被《民法典》所采纳。《民法典》颁布之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其中与条约适用有关的第4条和第5条,我国法院直接适用国际民商事条约的主要国内法律依据不复存在,从而导致我国法院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直接适用条约①出现了一定的法律真空。另一方面,《民法典》的正式实施也给促进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带来了机遇。②在上述背景下,很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既有法律指引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并且结合民法典时代对于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提出的更高要求,研究如何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

一、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现有法律指引模式之基本情况

我国法院在直接适用条约时是非常谨慎的,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指引条约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我国法院不敢轻易地直接适用条约。具体来说,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或是司法解释、或是法律法规、或是当事人合意选择、或是指导性案例。目前极少存在我国法院在没有法律指引的情况下直接适用条约的案例。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时的各种法律依据,并且由上述法律依据构成的一个逻辑体系,就是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在这一指引模式下,各个法律依据所指引适用的条约种类有所不同,在具体适用的优先级方面也有不同。例如,法律法规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时的条约范围较广。又如,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在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方面的优先级相对更高。再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指导性案例发挥了补充性或辅助配合的作用,并且在现有的司法实践中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范围更窄、频率较低。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发挥了优先的作用

指引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专门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即指出某一个具体条约的直接适用性或如何直接适用。第二类是一般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即宏观地指出条约应该优先适用或直接适用。

第一,专门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不仅指明了一些具体条约的直接适用性,而且还指明了一些具体的条约如何直接适用。例如《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③等8个国际条约都是被专门性司法解释或特定通知指明其本身的直接适用性。④

第二,一般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积极倡导了在我国审判实践中优先适用条约的原则,从而发挥了宏观的指引作用。首先,一般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主要有1995年《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⑤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4月17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和执行涉外民商事案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4.17通知”)、⑥2010年12月8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边境地区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第6条、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20)第3条第1款⑧等规定。其次,一般性的司法解释与特定通知确立了我国法院在审理与执行涉外案件时,应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适用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中未被我国保留条款的原则。这一原则赋予了我国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我国法官可以根据这一原则,结合案情,积极主动地适用国际条约。

(二)法律法规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直接适用条约的规定,覆盖面广,且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构成了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基础。我国包含有直接适用条约规定的法律法规涉及民事、刑事、环境保护、司法协助等众多领域。上述法律法规不仅证明了条约在我国国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构成了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基础。

第二,以《民法通则》第142条为代表的规定是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直接适用条约指引模式的最典型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我国法院适用国际民商事条约的案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民法通则》第142条以及其他民事立法途径的指引予以适用的。(11)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51号指导性案例中,法院援引了《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最终适用了国际公约作出了裁决。(12)其次,以《民法通则》第142条为代表的指引模式引起了一大批法律法规的效仿,(13)且上述法律法规大多现行有效。

综上,对条约的直接适用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是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发挥了补充性的作用

第一,目前理论界对于在诉讼领域当事人能否选择条约作为准据法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的国际私法理论认为,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只能是国家法律,不能选择条约等非国家法律,即便当事人选择了条约等非国家法律,其效果仅仅是将条约并入了合同条款,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14)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受到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这种观点得到了修正,当事人可以选择非国家法律的条约作为准据法。(15)

第二,当事人既可以适用本国已经缔结或者加入的生效条约,也可以适用本国没有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16)此外,在我国海商海事司法实务中,对于我国尚未加入的著名条约如《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我国海事法院基于当事人的合意选择经常会予以直接适用。(17)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事人选择了一项我国尚未参加的国际条约作为准据法,那么它是以与“外国法律”相同的地位而得以适用的。

(四)指导性案例发挥了辅助配合的作用

指导性案例是由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经过严格认定和履行法定程序后权威发布的典型性案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了两批18个“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一批涉外指导性案例,其中就包括适用CISG、《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等条约的案例。(18)根据笔者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关于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指导性案例有13个。这些指导性案例对于我国各级法院直接适用条约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有些指导性案例对于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发挥了重要的辅助指引作用。例如指导性案例147号直接适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指导性案例174号直接适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由于上述两个案件均不属于涉外案件,虽然我国司法解释与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在非涉外案件中直接适用条约,但是我国理论界却一直有反对的声音。(19)可见,上述2个指导性案例通过肯定原审法院直接适用上述条约不仅提供了权威的答案,而且发挥了重要的辅助指引作用。

综上,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现有法律指引模式之基本情况是:以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为优先,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补充,以指导性案例为辅助配合的指引模式。

二、民法典时代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革新之原因

(一)司法实践层面的原因

第一,司法解释与特定通知的指引作用具有局限性。首先,一般性的司法解释和特定通知虽然发挥了倡导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积极作用,但是无法发挥精准地指引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作用。其次,我国指引条约直接适用的专门性司法解释数量太少,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根据笔者统计,我国只有8个专门性的司法解释指明了8个条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直接适用性,相对于我国已经加入的27000多个国际条约来说,(20)数量实在太少了。另一方面,司法解释对于一些已经被审判实践明确了具有直接适用性的条约来说,没有及时加以规定。即便是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等已经被我国审判实践明确了具有直接适用性的条约,我国的司法解释迄今没有明确上述条约的直接适用性。再次,从基本法理来说,特定通知本身不具有与司法解释同等的法律效力,采用特定通知作为指引方式是极不规范的。

第三,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指引作用具有局限性。目前我国对于当事人合意选择适用国际条约的规范比较原则笼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目前对于大多数国际条约,当事人缺乏专业知识,并不了解。一项国际条约的制定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若需要正确理解条约中的特定约文,甚至需要对其缔约记录进行深入分析。此时,并不应当期待选择适用某一国际条约的双方当事人通晓这一条约的目的、宗旨、缔约背景以及具体约文的解释。其次,除了常见的国际条约以外,其他国际条约是否能够直接适用于特定的案件,当事人也不了解,存在将国际条约认为是“国际通行标准”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能会先不判断某国际条约的规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反而盲目约定适用某个国际条约。再次,并不是所有涉外合同的当事方都能准确地把握意思自治适用条约的特殊性,并针对条约的特殊性拟定相应的合同条款,从而准确地指引法院适用条约。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契合于某一条约规定的适用条件,不但无法很好地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反而会给法律适用带来新的难题。以CISG为例,目前尚不明确CISG在我国能否通过当事人选择适用某CISG缔约国的国内法被默示排除。(26)

第四,指导性案例的指引作用之局限性。首先,指导性案例涉及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数量太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其次,有些指导性案例未能展示如何直接适用条约的具体方面,留下了很多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指导作用。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第47号指导性案例中,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援引了《民法通则》第142条,认为当我国法律与《巴黎公约》有不同规定的情形时,应当适用《巴黎公约》的规定。(27)在判决书末尾的裁判依据部分,天津高院直接将《巴黎公约》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审时,并未讨论是否应当适用《巴黎公约》以及《巴黎公约》的条款是否能作为判决依据的问题,最终部分修改了天津市高院作出的判决。(28)虽然该指导性案例提及了《巴黎公约》,但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在该案例中明确《巴黎公约》作为知识产权类条约是否能在我国直接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由此可见,这一案件也未能给下级法院在适用知识产权类条约时提供明确的指引模式。

总之,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存在种种局限性且日益明显构成司法实践层面的原因。

(二)法理层面的原因

第一,更好地履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的需要。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指引模式,是积极践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的必然要求。善意履行条约包括“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这要求缔约国按照条约的约文和精神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不应以任何行为破坏条约的宗旨和目的。(35)条约的缔约国不仅应当在国际层面履行条约义务,还应当在本国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层面促进条约的适用,这一原则在诸如国际民商事条约和国际人权条约等可能对个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条约方面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完善空间。首先,就直接适用条约的范围而言,只涉及到对我国生效的50多个条约,所占比例不到我国缔结或加入条约总数的0.2%。其次,就直接适用条约的案件类型来说,我国尚未明确在非涉外案件中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依据和具体路径,尤其是,我国法院在非涉外民商事案件中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还十分匮乏。(40)再次,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指引依据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或冲突,导致各级法院在有些时候无所适从。这些既会阻碍我国法院在司法层面履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而且也不符合我国法院积极务实地适用条约的大方向。由此,很有必要对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进行革新。

(三)时代背景层面的原因

在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民法通则》第142条表达了我国坚持“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在处理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时积极适用国际条约的鲜明态度。36年来《民法通则》第142条在指导条约适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我国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我国已经确立了直接适用条约为主的模式,或者认为我国已经在涉外民商事领域确立了直接适用为主的模式。(51)另一方面,民法典时代对于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我国法院更加精准地直接适用条约,从而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需要,使我国成为条约法治先进国家,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在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背景下,革新指引模式是完善我国涉外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并积极参与建设国际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国际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52)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对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约在我国的适用规则体系是我国涉外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是完善我国涉外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民法典时代对于我国法院如何直接适用条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法院需要更加精准地定位以及更加准确地直接适用条约。(54)

三、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的理论、方法与配套措施

(一)在理论方面

其一,应以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作为指导。

首先,应当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在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模式时,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部署,稳步推进,制定出最符合我国国情、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的法律指引模式,切不可生搬硬套他国的条约适用制度。

其次,要以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原则作为指导。具体而言,第一,在革新指引模式时,应当确保指引模式能在较大程度上指引法院直接适用应当适用的条约,尽量避免出现“应当直接适用条约却没有直接适用”的情况发生。第二,应当确保法院正确有效地直接适用条约,应当确保法官能充分理解并适用条约的约文,正确处理案件,而非机械性地说理或象征性地加以援引。第三,应当确保指引模式具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而非原则性或模糊的。具有体系和结构的法律指引模式能确保各地各级法院在类似的情况下都能准确地直接适用相应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尽量统一条约的直接适用实践,从而做到条约能在各地各级法院被“不折不扣地”适用,最终实现条约被“不折不扣地”善意履行。

其二,要确立真正意义上直接适用条约的理论。

首先,在条约的适用范围内,我国法院无论是在国内案件还是涉外案件中均能够直接援引条约,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涉外案件中。此外,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不能仅仅局限在国内法与条约不一致的情况下,而是可以包括国内法与条约一致的情况下。

其次,确立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判断标准。从区分条约适用方式的基本理论来说,有些条约适合采取直接适用的方式,有些条约适合采取间接适用的方式。具体来说:第一,对于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具体明确,且涉及公民或法人权利义务的,宜采取直接适用的方式。第二,对于或需要国家补充立法,或只涉及缔约国政府本身权利义务的,或规定权利义务不够详细具体的条约,宜采取间接适用的方式。基于上述条约适用的基本理论,我国应该确立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判断标准。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在1985年的Frolovav.USSR案中,认为应考虑六种因素。(56)上述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确立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判断标准提供借鉴。

其三,革新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法律指引体系。

首先,应当让司法解释发挥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核心作用。《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属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的第2条(57)和第3条(58)可以看出,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审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且应当符合法律和有关的立法精神,并贴合审判工作的实际。在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语境下,无论是一般性或特殊性的司法解释在符合我国法律法规中的适用条约的规定前提下,都进一步明确了直接适用条约的条件、范围甚至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机构安排,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司法解释在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层面的核心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法院在法理和技术层面直接适用条约的准确性,从而做到“准确适用法律”。

其次,强化法律法规在指引条约直接适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直接指引的功能。如前所述,我国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已经就条约的适用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且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是法院可以直接援用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之一。为了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在指引条约直接适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应当优化法律法规中有关条约适用规定的表述。具体而言,其一,应当修改“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与我国国内法规定不一致”的表述,以更加明确的措辞确定条约直接适用的前提。例如,可以明确在条约有规定而国内法没有规定,或者条约与国内法都有规定,但条约规定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条约的规定。其二,法律法规可根据所调整事项或法律关系的实际情况,明确可以直接适用条约的事项或领域,在增加适用条约规定的可操作性的同时,减少直接适用条约指引模式出现混乱的风险。

(二)在方法方面

其二,要采取措施确立司法解释在指引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方面的核心作用。鉴于司法解释在指引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方面发挥着直接和优先的作用,我国要大力加强司法解释在指引模式中的作用。建议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当前各地各级法院在直接适用条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制定一份指引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一般性司法解释,其中应当明确直接适用条约的基本条件(如是否需要案件具有涉外因素)、条约适用的形式要件(如应当援引完整的条约约文),以及某些条约的不可直接适用性(例如国际人权条约等需要转化为国内法后根据转化的国内法得到适用)。此外,还应当增加专门性司法解释的数量以确定更多条约的直接适用性以及如何直接适用等,并且还要对我国法院如何直接适用特定的条约作出更多的解释和说明等,从而确立起司法解释在这方面的核心作用。

其三,要大力优化并完善我国国内法关于直接适用条约的规定,使之真正成为直接适用条约的坚实法律基础。

其五,要发挥呈报制度作为指导法院直接适用条约的兜底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下级法院如果遇到疑难的条约适用问题可以向上一级法院呈报,并且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提供权威指导意见,这本身是一项很好的制度。(70)但是,笔者通过检索发现,目前我国法院呈报的关于条约适用的案件仅有一个,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际铁路货物联运货损赔偿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1994年11月5日法函〔1994〕1号)。(71)因此,笔者建议进一步发挥呈报制度的作用,明确在更多疑难案件中条约本身的直接适用性以及如何直接适用等问题。

(三)配套措施方面

第一,要更加重视对国际条约适用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加强专业司法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部门批准的条约之间的位阶关系;国际条约适用于非涉外案件的标准以及具体的适用条件;可以直接适用的条约范围与具体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精通国际条约审判实务的司法队伍与人才。

第二,要建立人民法院适用国际条约的案例数据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在法信数据库中收录了部分适用国际条约的案例,今后要进一步予以完善。系统完整的数据库,不仅将方便法官准确高效地查明和适用国际条约,而且有利于学界深入研究国际条约的履行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对外展示我国司法坚定践行国际法的良好形象。

第三,要注重援引国际条约的形式要件。人民法院援引国际条约一定要准确、全面。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印发的《涉外商事海事裁判文书写作规范》指出:适用公约时,应当援引适用的公约具体条款,引用公约条款的顺序应置于法律、司法解释之前。根据笔者统计,我国法院能够做到严格意义上适用国际条约即在判决部分援引国际条约的仅有民商事领域常用的14个公约,数量十分有限。我国法院后续应当加强援引国际条约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四、余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力,善意履行义务。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72)信守国际条约义务,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人民法院肩负的重要责任和重大使命。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做好适用国际条约方面的对下指导工作,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注释:

①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条约,既包括在审判案件时直接援引条约分析说理,也包括直接援引条约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本文采取宽泛的概念,认为凡是符合其中之一的,均属于直接适用条约。

②参见丁伟:《〈民法典〉编纂催生2.0版〈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载《东方法学》2019年第1期。

③直接适用该条约的指引依据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1〕14号)(2020年修订)第5条第1款以及第21条第2款。

④其余7个国际条约分别是:《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关于从国外获取民事或商事证据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⑧该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与其他法律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商事领域法律的特别规定以及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的特别规定除外。”

⑩根据《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就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审判解释,审判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具有约束力,是办案的依据。

(11)参见何田田:《国际民商事条约在国内适用问题之理论探讨与实践完善》,载《南都学坛》2016年第2期。

(12)参见阿卜杜拉·瓦希德诉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旅客运输合同纠纷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6)沪一中民一(民)终字第609号。

(13)例如,1992《海商法》第268条第1款、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47条以及1995《民用航空法》第184条第1款等30多个法律条款采取类似的立法模式。

(14)参见徐锦堂:《关于国际条约国内适用的几个问题》,载《国际法研究》2014年第3期。

(16)该司法解释第7条允许当事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在合同中援引尚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效的国际条约。

(18)参见李旺:《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际条约的适用》,载《清华法学》2017年第4期。

(19)参见宋建立:《国际条约国内适用的若干问题》,载《人民司法》2015年第5期。

(20)参见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20年第1期。

(22)参见深圳市未来无铅科技有限公司、未来产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7)粤民终3022号。

(23)参见雷普诺贸易有限公司、济南达润机械有限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0)鲁民终947号。

(27)参见意大利费列罗公司诉蒙特莎(张家港)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元行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5)津高民三终字第36号。

(28)参见意大利费列罗公司诉蒙特莎(张家港)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元行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6)民三提字第3号。

(29)同前注(20),贾桂德文。

(30)所谓宽泛意义上直接适用条约是指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只要援引条约分析说理,即使没有最后援引条约作为判决或裁定的法律依据,也认为是直接适用条约。

(31)这14个条约分别是1929年《华沙公约》、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CISG、《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铁路运输公约》、《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1958年《纽约公约》、《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雅典公约》、《海牙送达公约》以及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32)参见上海鑫安船务有限公司与普罗旺斯船东2008-1公司、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航运有限公司船舶污染损害责任纠纷再审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8)最高法民再367号。

(33)参见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与东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盛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沪0115民初2249号。

(34)参见肇庆市宏宇货运有限公司与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航空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广东省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0)粤0391民初854号。

(35)参见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36)〔1987〕外经贸法字第22号。

(37)法(经)发(1987)5号。

(38)法发〔1995〕18号。

(39)最高人民法院在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方面还向各地各级法院提出了“有利于外国仲裁裁决执行”的要求,参见刘贵祥、沈红雨:《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司法实践述评》,载《北京仲裁》第79辑。

(40)参见王勇:《论我国法院在非涉外案件中直接适用条约的证成与完善》,载《法学杂志》2021年第5期。

(41)《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6条规定:“每一国家具有缔结条约之能力。”

(42)参见韩永红:《中国对外关系法论纲——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视角》,载《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0期。

(44)参见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2页。

(45)参见古祖雪:《治国之法中的国际法:中国主张和制度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46)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诉蒂森克虏伯冶金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民四终字第35号。

(47)参见西门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诉上海黄金置地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3)沪一中民认(外仲)字第2号。

(48)参见万鄂湘、余晓汉:《国际条约适用于国内无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探析》,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5期。

(49)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51)参见李适时:《中国的立法、条约与国际法》,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

(53)参见孙安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0年第7期。

(54)参见王玫黎:《民法典时代国际条约地位的立法模式》,载《现代法学》2021年第1期。

(56)这六种因素分别是:(1)协议的语言和协议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宗旨;(2)国内是否存在适合于直接实施协议的机构和程序;(3)协议所规定的义务的性质;(4)可供选择的实施机制的可获得性和可行性;(5)是否具有允许私人诉权的含义;(6)司法机关解决协议所涵盖的争议的能力。转引自左海聪:《直接适用条约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5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

(5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第3条规定:“司法解释应当根据法律和有关立法精神,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需要制定。”

(59)参见《法律适用法》第4条。

(60)参见张骐:《再论类似案件的判断与指导性案例的使用——以当代中国法官对指导性案例的使用经验为契口》,载《法治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

(61)针对“使用指导性案例”和“适用指导性案例”,有学者指出,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指导性案例,才可以使用“适用”的表述,其他所有广义的指导性案例,可以使用“使用”这一表述。同上注,张骐文。

(62)参见彭中礼:《司法判决中的指导性案例》,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6期。

(63)参见刘作翔、徐景和:《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67)典型规定有2016年11月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9条。

(68)典型规定有1986年9月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24条。

(69)典型规定有1985年4月1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6条第3款。

(70)其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经济纠纷大案要案报告制度的通知》(法经函\[1989\]第4号)。

(71)该复函指出:“《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以下简称《货协》)第23条第3项第5款虽规定由于发送路现行国内规章允许使用敞车类货车运送货物发生货损承运人不负责任,但收货人依据《货协》该条第9项的规定,已提出证明货损是在铁路运输中因被盗造成的,并非由于使用敞车运送所致。故承运人对货损免责的请求,不予支持。”

(7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求知》2021年第1期。

THE END
1.人大条例是法律吗全国人大条例法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制定过四部宪法。五四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行.中国现有近300个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近800多个国务院的https://www.weipangwe.com/flqk/11934.html
2.良法善治良法善治安天下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计303件。 新时代,我国制定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国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https://www.shxwcb.com/1266681.html
3.2024宪法宣传周一组数据看网络法治三十年成效2024宪法宣传周|一组数据看网络法治三十年成效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建设起步30年。正值2024年宪法宣传周,让我们用一组数据带你看我国网络法治建设三十年成效,领略宪法精神如何引领新时代网络法治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4120223-1.htm
4.良法善治良法善治安天下新时代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计303件。 新时代,我国制定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国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http://news.haiwainet.cn/n/2024/1204/c3544276-32817708.html
5.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题及答案6、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工作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7、依法行政是依法_的核心和关键9、到2010年,我国已成功实施了6个五年普法规划四、简答题1、简述依法_的基本内涵2、简述宪法的主要特征4、简述依宪执政的基本内涵7、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8、简述民主立法的基本内涵9、简述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10、简述公正https://www.wm114.cn/wen/139/276197.html
6.网络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23、刘某贩卖数量较大的毒品被公安机关查获,其将受到(C) A、劳动教养 B、治安拘留 C、刑事处罚 24、毒品最早来源于一些(A)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细菌 25、我国现有的戒毒方式有(ABC) A、限期戒毒 B、公安强制戒毒 C、劳教戒毒 26、私自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是(A) https://www.xuexila.com/zhishi/anquan/965085_2.html
7.2017年禁毒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3、刘某贩卖数量较大的毒品被公安机关查获,其将受到(C) A、劳动教养 B、治安拘留 C、刑事处罚 24、毒品最早来源于一些(A)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细菌 25、我国现有的戒毒方式有(ABC) A、限期戒毒 B、公安强制戒毒 C、劳教戒毒 26、私自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是(A)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0822/01/74928380_1093386965.shtml
8.石经海赵戈新精神活性物质法律管制的困境与出路当前,我国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法律管制模式以授权立法与清单式列管为主。司法适用现状表明,仍然沿袭传统的管制手段已难以满足打击与审判需要,陷入无法适应动态司法需求,列管层级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管制目录与数量、刑罚衔接不畅,以及列管对象不足以明确公众认识的现实困境。 https://dcppc.swupl.edu.cn/zxcg/316124.htm
9.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2.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而且正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被视为既有国际法律制度的潜在反叛者。今天,至少在美国的决策层心目中,中国被描绘成世界秩序的利益攸关者。……近年来,世界目睹了中国从一个旧国际法律制度下抱着受害者心态的弱者向现有国际法律制度积极维护者的重大心理转变”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91.html
10.教师法制课讲稿(精选5篇)实体法和程序法作为法律的整体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划分的意义上,两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三、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1)程序的公正原则;(2)程序的安定性原则;(3)程序的公开性原则;(4)程序的效率性原则。 四、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现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它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k91apnq.html
11.电子商务法律范文11篇(全文)电子商务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 但从其本质上讲, 并没有改变商务活动的基本属性, 仍然属于商务活动的范畴, 对由此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调整依然适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关于一般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 尤其适用我国现有商法的规范。这是电子商务法律规范的基本方面。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6paqlhr.html
12.仲裁工作简报(2022年第4期)基于此逻辑,对仲裁规则关于仲裁庭(或紧急仲裁员)作出临时措施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存在同意的意思表示,则应承认这种授权,而不宜以我国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理由,否认其效力。这体现了仲裁程序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符合“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即许可”的法律原则,也可以促使我国仲裁实践和国际仲裁的接轨。http://www.hzzcwyh.cn/hzzcwwz/zcyd/202205/c6857f3df61c4b8fb6507ab2c3944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