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刑事诉讼法》第35条评注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本文载于《求是学刊》2023年第5期

【关键词】法律援助辩护;依申请酌定;依职权强制;依职权酌定

一、对条文修改的谱系梳理

第三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1979年《刑事诉讼法》

1996年《刑事诉讼法》

2012年《刑事诉讼法》

2018年《刑事诉讼法》

第四章辩护

第四章辩护与代理

第27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他指定辩护人。

被告人是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该为他指定辩护人。

第34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34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调整条文次序至35条,内容未作未修订。

【历次修法条文对照】

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制定以来,共经历两次修改。对于第27条而言,分别于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做过调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丰富法律援助辩护的适用类型

(二)拓宽法律援助辩护的适用范围

(三)扩展法律援助辩护的适用阶段

1979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辩护的决定主体以及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律援助辩护的决定主体均为人民法院,并且适用对象均被限定于被告人。这也就意味着彼时的法律援助辩护仅适用在审判阶段。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法律援助辩护的的适用阶段被前提至侦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可申请法律援助辩护,同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也均有义务对符合法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职权强制提供法律援助辩护。2018年的《刑事诉讼法》延续了2012年的修法规定。

二、本条条文的规范定位

(一)规范意旨

本条所涉论题为“法律援助辩护”,系国家专门机关及法律援助机构在被追诉人委托辩护不能或不为情况下,负有提供法律援助辩护之义务。就制度归属,本条构成刑事程序中国家保障被追诉人辩护权的特别制度构造。就体系定位,本条位列《刑事诉讼法》总则“辩护与代理”一章,所涉制度常称为法律援助辩护、指定辩护、国选辩护、公设辩护。就周边规则,第11条规定的“被追诉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构成本条的指导性依据。第34条与本条分别规定专门机关及法律援助机构委托辩护的告知保障义务与法律援助辩护的提供义务,共同构成被追诉人辩护权保障的国家义务。《刑事诉讼法》第278条“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辩护”、293条“缺席审判法律援助辩护”构成对本条适用范围的补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第24至27条、第4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6至51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40、42、43、44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46、47条构成针对本条的专门性规定。

本条共三款,第1款规定了依申请的法律援助辩护提供义务;第2、3款规定了强制性的法律援助辩护提供义务,第2款针对身体主客观存在缺陷的特殊对象,第3款则针对法定刑羁重的特定情形。

本条的核心规范意旨为,被追诉人基本辩护权之保障。本条旨在于以委托辩护为主的私力辩护体系中,嵌入法律援助辩护这一公力辩护制度作为补充,通过赋予国家法律援助辩护的提供义务应对委托辩护缺位的特殊情况,以保障被追诉人最为基本之辩护权,维护刑事诉讼控辩平等之构造,促进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实现。其一,本条系对被追诉人辩护权之保障。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国家法律援助义务保证被追人在经济困难、身心缺陷、涉嫌重罪、控辩失衡等某些不利场景中能够获得专业律师帮助行使辩护权。其二,本条系对被追诉人基本辩护权之保障。即仅保护被追诉人具备辩护人这一基本形式要件,若被追诉人业已委托辩护人,则应认为被追诉人辩护权已得保障,国家机关法律援助辩护提供义务遂被豁免。

(二)规范类型

本条为复合性规范。第1款为补充性任意规范,可依据被追诉人之自由意志排除适用。第2、3款为强制性规范,凡存在被追诉人缺失辩护人之情形,法律援助辩护提供之义务必须被履行,此种规范效果不受被追诉人意思自治和专门机关自由裁量之影响。

本条为义务性规范,是《刑事诉讼法》“任务和基本原则”部分第11条“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在辩护制度规范上的具体呈现,主要指向专门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特定义务。

三、法律援助辩护前置性要件的注解与评议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规范解读

(二)“没有委托辩护人”之意涵辨析

四、依申请法律援助辩护的注解与评议

依申请的法律援助辩护,又称申请指派律师援助、[25]申请指派辩护,[26]属于本条第1款的规范内容。由于处于本条的头部位置,依申请的法律援助辩护应当属于法律援助辩护的一般情形,适用范围最为广泛,也最能够体现法律援助的制度意义。原则上,法律援助应当依申请启动。本条本款属于任意性规范,需要由法律援助机构酌定是否满足特定实体要件以及程序要件,才能产生规范效力。程序要件不适格则法律援助无法启动,实体要件不具备则法律援助不被批准。

(一)实体要件: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是指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法律援助辩护申请事由。根据2013年两高两部印发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第2条第2款之规定,除经济困难外的申请事由还包括4种情形:(1)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一级或者二级智力残疾的;(2)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3)人民检察院抗诉的;(4)案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此四种情形可作“其他原因”理解。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解释》第48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职权酌定启动法律援助的情形与上述情形基本一致,但在上述情形外增加了“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情形,那么,此种情形是否具有参考意义?也即,“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是否能成为法律援助辩护的申请事由?本文认为,对于“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认定需要综合全案作出考量,要求相应的裁量主体具备充沛的阅卷条件和丰富的法律适用经验。这与人民法院的业务范畴相适配,但显然超出了法律援助机构的能力范围。因此不宜将“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作为“其他原因”进行理解与适用。

(二)程序要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及其近亲属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五、依职权强制法律援助辩护的注解与评议

依职权强制法律援助辩护,又称强制性指定辩护,[31]法定指派律师援助,[32]强制指派辩护,[33]属于本条第2、3款的规范内容,《刑事诉讼法》第278、293条进行了补充,具体系指一旦出现特定情形,且被追诉人一方未委托辩护人的,则办案机关应当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其中不存在裁量空间。如果办案机关及法律援助机构未及时履行义务则构成程序违法。具体而言,依职权强制启动法律援助辩护的情形有三种类型:身体缺陷、重刑案件以及程序失衡。

(一)情形一:身体缺陷

所谓身体缺陷,并非简单指客观存在身体残疾,而是以辨认控制能力是否存在缺陷作为评价标准,身体缺陷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能否有效、顺利的行使辩护权。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存在缺陷,那么可以认为其不具备自行辩护能力,而应当受到国家帮助。具体而言,《刑事诉讼法》在强制法律援助制度中涉及到的身体缺陷主要可以分为盲、聋、哑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未成年人三种,分别规定于35条、278条。其中,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辨认控制能力具有高度不稳定性,盲、聋、哑人由于身体存在残疾在知情和表达上存在天然障碍,未成年人心理身体发育并不成熟,二者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本条列举的身体缺陷是指程序中的身体缺陷,而非犯罪时的身体缺陷。强制法律援助辩护的目的在于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这一程序性权利,不涉及刑事责任的认定与刑罚的度量,因此专门机关对被追诉人身体是否存在缺陷的判断应当是一种即时性判断,而非回溯性判断。

(二)情形二:重刑案件

所谓重刑案件,又称极刑案件,重罪案件,是指涉案的犯罪行为依据《刑法》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案件。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是自由刑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其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由于重刑案件当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败诉,其人身自由和生命即面临永久性,不可逆之剥夺,因此应当保证其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都拥有律师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并且根据《法律援助法》第26条的规定,重刑案件的法律援助律师还应当经验丰富,至少具有三年以上的执业经历。

(三)情形三:程序失衡

六、依职权酌定法律援助辩护的注解与评议

(一)义务主体:由人民法院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无论是《法律援助法》第25条第2款,还是《解释》第48条,均将有权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辩护的主体限定为人民法院。这也意味着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均不存在依职权酌定法律援助辩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不具有酌定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权限和义务。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根据两高两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的意见》(《试点意见》)第6条之规定,继2018年进行刑事审判阶段律师全覆盖的探索之后,审查起诉阶段的律师全覆盖的试点即成为下一步即将推向全国的重点工作。《试点意见》要求指定2至3个地市开展试点工作。那么在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由人民检察院“依职权酌定法律援助辩护”到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强制法律援助”的渐进式改革或可成为开展试点工作的最为合适的路径。因此可以依据《试点意见》所确立的立法倾向,考虑将相应的酌定义务主体拓展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二)酌定限度:由“可以”到“一般应当”

(三)构成要件:由统一要件到阶段要件

《法律援助法》第25条第2款实际上明确了依职权酌定法律援助的程序构成要件,即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解释》第48条列举了五种酌定情形可以作为实体构成要件。二者存在阶层关系。即案件必须首先满足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程序要件,其次满足五种酌定情形的实体构成要件,才能依职权酌定启动法律援助辩护。但随着《试点意见》的出台以及刑事案件律师全覆盖向审查起诉阶段的延伸。原本统一于审判阶段的构成要件适用于审查起诉阶段显失合理,有必要根据不同诉讼阶段构建不同的构成要件体系。就审查起诉阶段而言,《试点意见》第7条给出了三种情形作为参考: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本人或其共同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案情重大复杂、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同时,申明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扩大辩护案件范围。就审判阶段而言,参照《试点意见》开放式的立法逻辑,或许在简易程序中引入法律援助会成为进一步之方向。

CommentaryonArticle35(LegalAidDefense)

oftheCriminalProcedureLaw

ZHANGKe

Keywords:Legalaiddefense,Subjecttoapplicationdiscretion,Compulsorybyauthority,Discretionarypower

THE END
1.(全文+理解与适用)《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解释》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针对网络犯罪的行为特征和实际危害,明确了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同时,《解释》对相关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等也作出明确规定。为依法惩治上述犯罪提供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有助于统一司法标准,规范司法行为https://www.beishe.com/news/32457.html
2.法网天地刑事法律常识百问一、法网天地:刑事法律常识百问 二、法律的根基:刑法基本原则 三、罪行与责任:犯罪构成要素探究 四、证据之重:证据规则概述 五、司法公正:审判程序保障人权 六、罚则明确:刑罚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七、救济途径:赦免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八、预防为主: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构建 https://www.qtleqzhor.cn/xue-shu-bao-gao/402548.html
3.公开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理念进路与边界金宜舰法苑“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公开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定,事实上补足了该类信息保护的规范真空状态,从而使对非法处理该类信息行为的规制无需权宜适用《解释》第三条第2款的规定,从而无需适用“二次授权http://www.tjjinyijian.com/article/946.html
4.刑法最新要点解析与科普探讨体育摘要:本文介绍了刑法的最新动态,包括最新的刑法修订和要点解析。文章通过科普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了刑法的新变化,包括刑罚的种类、量刑标准、犯罪构成等方面的更新。文章强调了刑法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公众对刑法的认识https://www.zhuoyanxinli.com/post/8122.html
5.法律内参解读热点事件,分享法律知识。https://www.163.com/dy/media/T1462351333629.html
6.刑法法条最新版本的概述与解读要闻刑法法条最新版本的修订和完善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通过完善刑法体系,加强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刑法法条最新版本的修订和完善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不断完善刑法体系,加强法律http://www.xydental.com/post/132.html
7.刑法293条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骆文龙律师精选解答司法解释: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持械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工作、生产、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https://mip.64365.com/tuwen/psdxn/
8.刑法第293条规定刑法293条寻衅滋事罪规定是什么 1、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293条和诽谤罪司法解释第5条的相关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2、刑法293条的内容: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是关于寻衅滋事罪及其处刑的处罚。寻衅滋事,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https://www.fljg.com/xingfa/652677.html
9.2024年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中的“公共场所”?法律资讯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规定了寻衅滋事罪,但并未直接定义“公共场所”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共场所通常包括但不限于道路、广场、公园、车站、学校、剧院、餐馆等地方。此外,司法解释和判例也会对公共场所的范围提供进一步的解读。 https://m.maxlaw.cn/n/20240413/11046575662250.shtml
10.刑法:“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博弈与抉择特别提出不应直接将“公共场所”扩大进“网络空间”,“起哄闹事”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也不应简单地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判断,应仍旧依据我国《刑法》第293条第1款第4项中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现实社会”标准来定罪,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只是增加了“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手段。在刑法解释问题上,主张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4665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93条如何量刑定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量刑定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可定寻衅滋事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93条如何量刑定罪的问题,下面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93条如何量刑定罪 1、如果行为人实施了随意殴打、追逐、https://m.66law.cn/laws/1768926.aspx
12.9.9新的刑法司法解释是怎么回事这三位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刑法第293条寻衅滋事罪中提到的“公共场所”能否解释为互联网络领域是大为值得怀疑的。 我想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最高院是否有权将互联网络领域解释为一种公共场所。就我个人观点,我认为最高院是具有某种程度的立法权,也可以进行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司法解释的,但是将互联网络解释为公共场所确实https://www.douban.com/note/30120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