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法治要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要限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本身,防止它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法治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或者说最不坏的选择。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但所有的悖论都提醒我们不要陷入理性的自负,更不要用最好去拒绝较好,能够避免最坏,可能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如何在悖论中掌握法律的思维,在矛盾中找到现实案件的出路,是罗翔想跟大家一起通过这本书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悖论,只能呈现思考过程。希望在这个探讨和思考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承认理性的有限,走出刺猬式的思维独断,接受狐狸式的多元包容。
▌普法通识
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法律书籍,从犯罪论、刑罚论,再到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这本书里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知识体系,当然也可以看到一些我经常提及的案例,也被编辑称为是“普法故事会”。
罗翔教授我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传播刑法知识,让大家知道:刑法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甚至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会涉嫌犯罪。
第二个目的,是真正希望能够传授、传承传播一些法治的理念,展现出刑法的思维。刑法是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法律工具之一,承载着法治的使命。很多人一看到刑法,就觉得它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存在的,这没有错。但是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力本身,所以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第三个更为隐含的目的,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促进大家反思我们的思维,反思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思考人类理性的有限。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不是也要时常保持这样一种反思?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人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
▌法律随笔
《刑法罗盘》是一本相对更偏向于探讨热点案件技术性细节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入罪之前”“不等于不”“寻衅滋事”“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五个部分,主要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刑法世界的价值基础与人文精神。写作的法律人好比铅笔:
对于铅笔而言,最重要的是笔芯:良心是唯一不能从众之事;
对于铅笔而言,字迹是可以被擦去的:我们的观点需要随时被纠正;对于铅笔而言,它会写到尽头:作者也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法学专题
同意问题是性侵犯罪中的核心问题。从2003年做博士论文研究起,针对“性侵犯罪中的同意问题”,罗翔从事了快20年的研究工作,这本《同意制度》便是这些研究的成果结集。罗翔教授主张必须审视法律中是否隐藏着男权主义的偏见?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偏见之中,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偏见,出身的偏见、性别的偏见、地域的偏见……而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在诸多偏见中寻找一种平衡之道,在各种利益的权衡中,寻找一种合乎中道的恰如其分。清楚认知法律中的同意制度,对男女双方都是纠偏的过程。正确表达不同意,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尊重她人的“不”,也是每位男性行为自由的边界。
这是一本罗翔教授向沈家本先生致敬的法律历史读物,为了向大家讲授刑罚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而刑法最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所以刑罚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法律史。作为一本历史读物,这本书会有比较强的故事性。罗翔相信通过用旧闻掌故来讲述法律,会让你以更直观、更轻松的方式加深对于刑法的理解。同时,罗翔也希望这些“残酷的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珍视得来不易的法治精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依然在向今天的人们说话。从这本小书,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刑罚从野蛮到人道的变迁。
《刑罚的历史》《刑法学讲义》繁体中文版由香港三联分别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