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海洋法律体系完善策略

引言

一、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1.海洋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海洋经济的突显

在新的历史形势之下,海洋经济这一具有时代性的主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在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已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法律体系。但是,所形成的的海洋法律体系缺乏海洋经济这一主题的突显,而更多地是强调海洋的保护管理。并且,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显然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

2.海洋法律体系的《宪法》依据不充分

《宪法》是我国的母法,但在海洋领域的涉及中,缺乏专门的、系统的提及。也就是说,我国宪法在设计海洋时,多以附带性的规定为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国家缺乏足够的重视,削弱了海洋法律体系在社会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

3.海洋法律体系内容不全面

毋容置疑,我国海洋法体系涉及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内容的涉及是不全面地,在诸多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涉足,如海岛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建设等方面,显然鲜有先关法律的涉及。这样一来,“缺斤少两”的法律体系,既无法构建全面的法律效力,也不利于当前的海洋开发与利用。此外,海洋法律缺乏完整性与协调性,整个法律体系结构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二、新形势下优化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策略

面对日益复杂的海洋形势,进一步优化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笔者看来,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海洋法律体系,并逐步改革我国的海洋行政管理机制,从本质上优化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

1.重视海洋法律的地位,审视我国海洋立法

21世纪注定是面向海洋发展的新纪元,如何依托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已成为我国深入海洋保护及管理的有力保障。对此,首先,我国应审视海洋立法,立足于政治的战略高度,维护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其次,重视海洋法律的地位,基于经济的战略高度,强化对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及利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构建成层次分明、运行有效的法律体系

在新的形势之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需求,也有十分突出的现实紧迫性。首先,从内容上而言,应进一步强调在滨海开发、海岛旅游等方面的法律,确保海洋的综合管理即利用。并且,逐步完善第一、二层次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制定相应配套的、完善的法律,如《海岛开发管理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法》等,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突出强调国家法律在此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庄严,而且提高了法律的现实效力。

3.改革海洋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我国海洋执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无论是法律内容缺乏完备性,还是海洋行政执法管理不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的现实必然性与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之下,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关键在于重视海洋立法,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改革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提高海洋法律体系的现实效力,帮助我国更好地保护、管理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参考文献:

[1]易传剑.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重构—以海权为中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04)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基础,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发挥当下网络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类倡导海洋环保意识,让我们人人对海洋环保有认识、有了解。一方面,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深化海洋生态教育,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学校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做到人人爱护海洋。其次,树立“陆海一体”理念。海洋经济开发是陆地经济的很多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不仅仅是海洋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责,是很多部门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观点,以海洋经济拉动陆地经济,二者统筹发展。

第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是广东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海洋资源有着众多的自然海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具备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当加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涉及众多环节,不管是项目的前期调研、工程开工还是后期的项目维护及宣传,都涉及到政府和企业,以及当地的民俗、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产业关联到旅游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这些需求涉及到食品、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进而推动了整个广东省经济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1]党的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国土空间,依赖国土资源。

“国土空间”不是一个法律范畴,但其外延等同于法律上的“领土”.“领土”概念一般存在于国际法中,主要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其中领水又包括内水和领海两个部分。领海是一国海岸或内水向外扩展到一定宽度,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海水带。[2]166领海是海洋的一部分,但是它不同于公海,一个国家的领海是从属于国家海岸线的那一部分海域。[3]409,103国际法建立在国家的观念之上,而国家的基础则是主权。主权,以一系列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为表现形态,建立于领土基础之上。没有国家领土,一个法律实体不能成为国家。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行使一切管理权的空间范围,领海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空间范围。

(二)新的空间秩序。

人类的活动空间,包含着陆地、海洋、土与水的元素。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空间秩序。人的空间意识受制于巨大的历史变动,不同的空间对应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当历史的力量由于某种新的突破而进入人类总体意识的范围里,每当新的国家和海洋由于某种新能量的释放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历史存在的各种空间也会相应改变自身,从而形成政治—历史行动中的新尺度、新经济、新秩序,以及一个崭新民族的诞生,这就是空间革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在陆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空间日益受限的情况下,海洋是临海国家和地区获取更多资源和更大发展空间的主要渠道。“海洋不再是一种元素,而是变成了一种人类统治的空间。”[4]100这一发展促成了一种崭新的、超越了陆地与海洋这一古老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国际海洋秩序,这种秩序是生态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的空间革命即将来临,我国应当取得领导权[5].而构建这种新的海洋空间秩序的基础力量正是海洋法。

(三)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问题是我国领土中最为敏感的一部分,牵涉的利益关系和国家最多,历史遗留问题最多,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如,我国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一延伸出去就和邻国产生重叠,往大洋延伸的外大陆架非常少,即使有也和邻国的大陆架重叠。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国处于十分不利的战略地理位置,周边缺乏战略缓冲地带。[6]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海洋强国,正是基于对新的空间秩序和我国海洋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7]十报告描绘的海洋强国与传统海洋强国不同。传统海洋强国是以坚船利炮为敲门砖的海洋霸权,当代海洋强国不是海洋霸权,而是符合海洋法的综合海上实力。建设现代海洋强国,更多的是依赖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规则。我国海洋法立法比较滞后,基础薄弱。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海洋法领域保持怎样的立场和应对,海洋法如何作为,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海洋法基本状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长度居世界第四位;还有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以海洋法的内容为标准进行梳理,我国国家级的海洋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确立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

(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

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以《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1999年修订)为核心,具体包括《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已失效)、《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年颁布,2007年修订)、《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2008年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03)、《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2006)、《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0年修订)、《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2006)等。

(三)海洋资源方面。

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矿产资源法》(1986年颁布,1996年修订)、《渔业法》(1986年颁布,2004年修订)、《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颁布,2011年修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1988)、《渔业行政处罚规定》(1998)、《远洋渔业管理规定》(2003)、《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2003)等。

(四)海上航运方面。

有关海上航运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有《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海商法》(1992)、《港口法》(2003)、《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1999)、《航道管理条例》(1987年颁布,2008年修订)、《国防交通条例》(1995)、《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1990)、《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1992)、《关于外商参与打捞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办法》(1992)、《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1993)、《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1995)、《新增液化气运输船舶评审办法(试行)》(2004)、《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2006)等。

在地方海洋立法方面,浙江省、山东省和海南省走在前列。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海洋法规主要包括《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2)、《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05)、《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1996)、《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2006)、《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4年7月修正)等。同时,浙江省还有一些有关海洋的政策性文件,比如《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三位一体”港航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渔港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初步形成了浙江省海洋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另外,浙江省还编制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等海洋规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海洋法体系完善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土空间为载体,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重要方面,论文格式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基本途径。建设法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生态文明立法来保障实现。我国已经初具海洋法的体系和规模,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足。为了保障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的海洋法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

部门法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海洋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是由最高位阶的法律即宪法、海洋基本法、一般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海洋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所有有关海洋的法律、法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即由国家根本大法、海洋基本法、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构成。海洋法体系完善的状况,能够有效反映一国海洋法治的程度和民众的海洋意识。

(二)制定海洋基本法。

其二,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是所有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的“领头羊”.《海洋法》作为我国的海洋基本法,应该规范海洋的基本权属,我国领海的基本范围,有关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基本准则,起到统领我国所有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

其三,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注意融合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海洋作为生态环境系统和作为资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海洋作为自然资源的属性,可以将海洋资源纳入海洋生态环境的外延。现代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生态学的发展,赋予环境以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表现,同时要求自然资源开发必须协调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种“环境资源化”和“资源生态化”反映了环境与资源的趋同化,使环境与资源的概念边际变得模糊,也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策略的融合,使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呈现一体化的趋势。[8]41-43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海洋资源仅仅在章节中作了原则性规定,这说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立法还没有贯彻“海洋环境资源一体”观念,这对于海洋资源的生态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国在海洋基本法的立法过程中,应该注意融合海洋作为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这两个层面,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修改完善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框架和内容,增加补充海洋资源的条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大海洋资源方面的单行立法,使之体系更完善、内容更全面。

(三)完善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

在我国,由于海权意识比较淡薄,海洋法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至今,我国的海洋单行法仍有许多空缺:如在很多重要的海洋权益方面尚缺乏立法;在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也甚为缺乏;关于海洋活动的专门化法律、规章迄今甚少,尤其是关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单行法仍付空缺。[9]这样的立法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应该加快海洋立法,包括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尤其是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着手完善海洋资源单行立法,以完善整个海洋法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并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应适时出台一些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海洋开发管理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警备法”“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法”“海岛法”“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岸工程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办法”“海域使用权转让管理办法”“海域评估管理办法”“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等。对于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应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对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法律、法规、规章能够有效执行,提升其可操作性。完善我国海洋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不仅可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可以使我国的海洋法与国际公约接轨。

(四)加强地方海洋立法。

今后我国应当加强对地方海洋立法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提高地方海洋立法水平,制定和实施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区域管理和地方管理法规。另外,针对一些有区域特点的海洋问题,也应该推动地方立法对海洋法的创新,如专门针对渤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可以制定“渤海开发管理法”,针对南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可以制定“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开发管理法”,针对不同沿海省份的海岸带管理可以制定省级海岸带管理条例等。在国家立法不全面,或者针对地方海洋问题不能细致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立法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我国的海洋法体系。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具有教育和认知的功能。海洋生态旅游既是感受、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物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主题贯穿于始终。

(一)丰富而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海洋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海陆交界和大陆近海海域、海岛所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区域特色明显。海洋生态旅游就是利用海岸、水体、岛屿、冰川、入海口等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具体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滨(岛)旅游区游憩、休闲与度假,巳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时尚。从经营上讲,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对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直接消费。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以海洋生态环境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热点。中国海域辽阔,区域海洋特色明显,从南到北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滨(岛)所具有的天然、优美、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是海洋生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海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旅游的内涵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活动。正是由于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保护性”和“持续性”,所以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只有生态旅游活动才能把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巳,同时这种影响又伴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呈倍数的增加。在海洋生态旅游中,无论是近海度假、观光、游览,还是海岛观赏、研究、教育等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表象上、在短期内不明显,因此这种干扰和破坏也极易被忽略和被掩盖。特别是一些海洋自然旅游保护区,由于地处远海荒岛,生态系统单一脆弱,环境承载力极其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扰动,甚至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丧失,如鸟岛不再是鸟的乐园,海滨彩石被游人“洗劫”一空。

二、正确处理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活动一样,在发展之初都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随着海洋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旅游活动,游客人数激增,纷至沓来的游客远远超出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加之旅游规模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也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我平衡与净化能九给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许多从事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环境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下去。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持不作为态度,只会误导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那种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考虑的“经济中心论”和主张对环境实行绝对保护的“生态中心论”,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都是不可取的,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零破坏”和“零污染”的纯粹保护性旅游。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禁绝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条件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所蕴含的独特的、原生态的环境条件,是海洋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旅游价值所在。因此说,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过程中,包括在生态旅游具体项目和具体线路的设计与选择中,对环境的原生态应当充分地加以保护,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海洋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海洋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海洋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

第三,在保护中合理发展。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监督,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中来。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保证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技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落实海洋环境管理

(二)强化技术管理手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四)重视海洋生态环境教育手段

海洋世纪,

国民海洋观教育却置于大众传播的盲区

即使在篇幅狭小的海洋类信息资讯中,有关国民海洋观教育的内容还是盲区。至今,无论学界还是新闻界,对国民海洋观教育的议程设置缺乏实践操作与学理上的整体思考。大众传媒在国民海洋观教育上的缺席,使“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①也使整体中国国民“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

我国历史上管仲的“官山海”、桑弘羊的“盐铁论”,以及唐宋时期的“市舶司”和历朝历代颇为辉煌的远洋贸易等,可以说是人类对海洋的传统认识。海洋观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海上封锁和海上决战的方式夺取制海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海洋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由海制陆的观念。应对严峻的国际海洋形势,国民海洋观教育该包含哪些内容?有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国民海洋观教育应包含海洋国土观教育、海洋资源观教育、海洋环境观教育、海洋产业观教育、海洋权益观教育、海洋安全观教育、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等七方面的内容。②把以上七方面内容做深做透,并为受众喜闻乐见,大众传媒任重道远。

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

是大众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世界各地媒体当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③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让民众牢固树立“强于世界者必强盛于海洋”的理念,加速中国和平发展海洋兴国之路,是大众传媒的应尽之责。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海洋强国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快海洋强国步伐,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纲要、政策措施等,而如何认识海洋,进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是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日益渗入社会公共话题的议程设置和大众的生活,执政党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宣传海洋仅靠海洋界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媒体携手,共建海洋宣传长效机制。

应对广电进渔船及加强渔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渔船一度是电视传播的盲区,不能收看电视节目使渔民的海上生活枯燥寂寞。而今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受天线的技术瓶颈已被突破,首批300套双轴型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作为政府的“船船通”惠民工程,在浙江省沿海地区推广。④应对广电进渔船的历史改写,根据渔民媒介使用动机与兴趣设计出符合渔民渔业生产需求的“三贴近”节目,对其进行国民海洋观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与媒介素养,科技兴渔,走负责任捕捞之路,是大众传媒亟待设计的传播内容。

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在以媒介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集中在五大方面:其一是影响力,从节目中获取自豪感,领略大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手段和智慧;其二是注意力,从节目的贴近性、关联性、真实性、可信性中获得亲切感;其三是价值力,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审美情趣和文化归属,从而得到认同感;其四是创新力,从节目源源不断的创意中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其五是科技力,从科技力产生的便捷、方便、实用、快捷的强大功能中体现现代生活的舒适感。⑥曲径通幽,大众传媒的受众需求本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传播理念上也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视受众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

三、以电视谈话栏目或报刊时评、网络论坛等方式,以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为载体,开展海洋权益观和安全观教育,增强节目影响力。现今世界海洋斗争已由传统的争夺制海权为中心,逐渐向以争夺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为中心转变,海洋安全不再单指海洋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海洋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归属问题,同时还连带产生了日本海、东海海域划界争端。开设《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专栏,笑谈海洋战场风起云涌,使一个个与海洋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并由海洋战争引起的重大历史变革深入人心,从中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国日益壮大的国际影响力。

四、以“海洋经典人文地理”为主题,开展海洋国土观教育,体现栏目或节目的创新力。通过对当地海洋经典人文景观的介绍,开展数字化海洋国土观教育并推进海岛特色旅游,是大众传媒的一大创新点。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取得了高收视率,说明此类节目很有市场。地方媒介的定位与形态唯有联结了当地的文化地理,其特色与个性才能体现出来,沿海地方传媒更要尝试把当地的人文地理景观作为特色菜呈现给受众。

五、以海洋历史人物、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文学故事为载体开展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增强传播的价值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通过文化承载的具体事例对其进行通俗化表达。符号人物郑和历经半个世纪七下西洋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对受众来说无疑是生动的“向海而兴”的海洋通商兴国教育。以中国封建朝廷实行“禁海”政策400年、抗倭等为题材的海洋民间故事及海洋文学故事,则是“背海而衰”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的好载体。

海岛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文学体裁多样化,包含了海洋诗歌、渔歌、海岛民间寓言、海岛民间故事、鱼类山歌和海岛灯谜等,还有渔民千百年来从事渔业生产劳作而得出的文化积累,更能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潮汛等海洋科普知识。造型夸张随意、制作精致的渔民画早已登上大雅之堂。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海洋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以及海洋文学故事,有利于培养受众对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的审美情趣,正确审视海洋历史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中养成新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观。(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注释:

①刘中民:《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环球时报》,2010/06/09。

②张艳春:《用好电视,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③喻国民:《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④王鸳珍:《渔民出海可收看卫星电视》,《中国海洋报》,2010/08/13。

15至16世纪,发生了第一次海洋分割。进行这次分割的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以武力征服建立各自的海外殖民地体系,其势力范围分别向欧洲之外的四大洲延伸,由此引发了激烈的海洋争夺。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教谕,把全世界的海洋一分为二划分给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也称为海洋“二分法”。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明确以大西洋的子午线为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控制,以东归葡萄牙控制。麦哲伦发现太平洋后,两国又于1529年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再将太平洋一分为二,分由两国行使海洋权益。这种“二分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以此表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世界霸主地位。这是一种笼统的分割,仅以教皇教谕、两国立约为据,既没有世界各国的参与和认可,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名义上海洋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际上对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他们既无能力也不需要参与全球性的海洋争夺,连当时偌大的中国也是如此。

16至18世纪,发生了第二次海洋分割。经过一系列惨烈的战争,欧洲列强崛起,海上霸主不断更迭,西班牙和葡萄牙衰落下去,荷兰、英国顶了上来,法国、俄国等也加入激烈的争夺。第一次海洋分割名存实亡,新兴国家对海洋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许多国家既要依靠近海保护自身安全,又要依靠远洋争夺海外利益。因此,这次海洋分割主要是围绕“领海”和“公海”的划分而进行的。英国公开主张,把海洋划分为分属沿海国家范围的“领海”,以及均无但可自由航行的“公海”,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如何划分“领海”与“公海”呢?一度莫衷一是。直到1782年,意大利学者加利尼亚提出了“大炮射程说”,就是以当时大炮的射程三海里确定领海的宽度,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形成了“三海里规则”。以资本主义新兴国家为主进行的这次海洋分割,体现出人类社会与海洋的联系变得紧密,海洋对于国家安全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未来发展的支点,我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海洋成为污染输出的空间载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加大,加之薄弱的海洋环境保护观与低效的污染治理力度,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海洋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一)协同论与协调度

协同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1971年提出。他认为:系统发生相变与否由系统控制参量决定,系统相变过程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来实现,系统走向何种序和结构取决于系统在临界区域时内部变量的协同作用。相变点处系统内部变量可分为快、慢驰豫变量。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也称为系统的序参量,快驰豫变量服从于慢驰豫变量,因而可以不加考虑。

系统的相变结果不一定都走向新的有序,也可能走向无序。在临界点处,如果系统内部变量不能区分成慢驰豫变量和快驰豫变量时,则系统将进入无序状态。临界点处,系统内部变量的不可划分性说明了子系统的耦合能量不占主要地位。

协调度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由协同论可知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不在于系统现状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统距平衡态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协调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

(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因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会存在由协调到不协调或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种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协调度的概念,本文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介定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程度的定量评估,它能表征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最终追求的是两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研究方法

(1)数据标准化方法。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指标分别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但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量纲、正负向、数量级均有差异,为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标准差变换和极差变换,本文中采用极差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子系统有积极影响的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正向标准化方法;对于子系统有消极影响的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负向标准化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Zij=■

负向指标标准化:Zij=■

其中,i是指标序列,j是年份,xij为指标数据,min(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max(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

(3)熵值法。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C.E.Shannon引入信息论,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熵是系统的无序度量,可以用于度量已知数据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熵权法就是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判断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从而确定权重。当指标值数据变异程度大时,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大,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大,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大;反之,指标数据变异程度较小时,说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少,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小,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小;当某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完全相同时,意味着此项指标提供的是无用信息,可以从指标体系中将其剔除。熵权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二是计算指标信息熵ei,ei=-k■(yij×lnyij),其中,yij=Zij/■Zij,k=1/lnn,Zij是第i项指标第j年的数据xij标准化之后的值;三是计算信息冗余度di,di=1-ei,其归一化后的数值即为指标权重。

r=■

(二)模型建立

海洋环境:FAT=∑(wAi*zij)(1)

海洋经济:FBT=∑(wBi*zij)(2)

式中,FAT、FBT分别是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第t年的综合发展水平,wAi、wBi分别是各指标体系第i项指标的权重,zij是各指标对应实际数据经标准化后的数据值。

C=■(3)

式中,C表示系统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1≤C≤1;

FAt、FBt分别表示两系统在t时期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

■A和■B分别表示两系统在不同研究时段发展水平综合评分的均值;

三、协调度类型划分

四、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筛选原则。指标体系的筛选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两系统之间协调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确定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指标的筛选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筛选指标体系时,应该首先考虑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这关系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客观实际而非主观臆断筛选指标体系;另外,选取的指标应能通过观察、测算等方式客观真实的对系统特征做出明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系统性原则。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各作为一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应正确合理的描述海洋环境子系统和海洋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影响系统发展的各个因素,同时所选指标之间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系统的总体特征。

(3)有效而实用原则。指标的选取尽可能的简练、有效,数量上要少而精,避免过于庞杂;且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海洋环境现状和海洋经济实力,其分析结果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4)数据可获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应只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还应遵循数据可获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必须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其次,所选指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保证定量计算,这是进行计算的关键。

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效而实用和数据可获性等原则,综合考虑海洋水质、入海污染和海洋环境灾害情况,分别选取全国劣于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径流入海CPDCr总量、径流入海重金属总量、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沿海工业固体废弃物丢弃量与赤潮灾害面积为反映海洋环境质量的指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选取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涉海就业人员与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为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2004—2014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统计年鉴》2003—2013年的《中国海洋报环境质量公报》确定表2中指标数据。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指标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难免会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别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通过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并据此计算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于主观定权法;由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比较大,本文中权重的确定结合了熵值法。熵值法是基于数据的有效信息量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属客观定权法。综合主客观因素,最终的指标权重取两种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由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科研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本文不再赘述具体计算步骤,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下表:

五、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一)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价

利用经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结合已确定的指标权重,根据公式(1)、(2)综合评价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分变化情况见图1。

对比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质量发展状况,海洋经济增速最猛的时候也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最大的时候,说明在此研究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此时人们只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了环境恶化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放缓的同时,海洋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放缓,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二是政府和民众已经意识到海洋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问题。

(二)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

根据海洋环境会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协调度评价公式(3),分别以5年为周期滑动进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异向发展状态,说明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海洋环境反向恶化;根据协调度类型的划分,判断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属中度失调。该时期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沿海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海,加上工业废弃物的倾倒,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致使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2003—2013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并没有得到同程度的改善,且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的是高速发展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海洋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应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注意提高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2)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科学有效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3)加大环保投入,保护海洋环境。沿海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直排入海或污水径流入海等陆源污染是海洋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类现象,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建设沿海城市、江河沿岸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排污技术,减少入海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应加快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遏制“偷排”现象,从源头上减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Toprotecttheenvironment,governmentsofmanycountrieshavedonealot.Legislativestepshavebeenintroducedtocontrolairpollution,toprotecttheforestandsearesourcesandtostopanyenvironmentalpollution.Therefore,governmentsareplayingthemostimportantrolei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today.

Inmyopinion,toprotectenvironment,thegovernmentmusttakeevenmoreconcretemeasures.First,itshouldletpeoplefullyrealizethe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education.Second,muchmoreeffortsshouldbemadetoputthepopulationplanningpolicyintopractice,becausemorepeoplemeansmorepeoplemeansmorepollution.Finally,thosewhodestroytheenvironmentintentionallyshouldbeseverelypunished.Weshouldletthemknowthatdestroyingenvironmentmeansdestroyingmankindthemselves.

仍有许多问题近年来环境保护。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严重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空气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会引起疾病和死亡。更重要的是,植被已大大减少,现代城市的快速增长。

THE END
1.法律智囊团解锁法律世界的基本要素宪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规范,它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原则以及公民权利义务等。宪法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基本法律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各自国情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必要的。 三、刑事诉讼与刑罚制度 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21694.html
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3.法律之网中国法治的纹理与结构在这张庞大的网络中,每一条线索都代表着一个法律条款,交织成了一幅精致的图案。这个图案是由无数法规和规定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石。中国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切。 立法基础 中国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源,它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根本https://www.seohspm.com/ke-pu-wen-zhang/473306.html
4.法律法规的海洋守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法律法规的海洋守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它们不仅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类型及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法 在中国,这类法律为少数民族地区规定了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以保障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134445.html
5.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层次结构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就在于它们的多样性和精细化管理。 首先,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西方国家以宪法为基础构建了复杂而完善的立法体系,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https://www.6vjxuc8a1.cn/xing-ye-dong-tai/451303.html
6.2020年法考客观题试题(卷一回忆版单选部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http://www.dujiaoshou.com/fakao/zhenti/202111088296.html
7.法学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法学(4) 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8.国际法考试大纲应用:如何妥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和边界问题。 第五章 海洋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制度;掌握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https://www.zikao365.com/demo/flz/c504171-examOutline/
9.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先,滨海的发电厂,不管是核电厂还是火电厂,都会产生温排水。其次,核电厂的温排水必须符合国家对水体质量的要求,即对人体和周边海洋环境没有不可接受的影响。再次、核电厂正常运行的液态放射性流出物必须满足规定限值。 国家核安全局对核电厂的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做出了严格的限制,经过近20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核电厂运行http://www.bb1y.com/yydt/info.aspx?itemid=1611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什么?2019年10月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隆重开幕。世界VR产业大会已经成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本次大会的主题是()。https://www.shuashuati.com/ti/ff13fe17f4d84847948e90c30f49fd69.html?fm=bdb88c82215033ea0eb3cbed50bc35c6c3
11.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一、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法律,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它确立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为了实施该法,国务院陆续颁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年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379
12.中潜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拥有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近的法律体系。与大陆相 比,主要客户更倾向于在香港进行交易。 经审慎核查,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认为,公司通过香港尚盟完成交易, 主要是为了外汇收取、结售手续简化及节约结售汇成本,同时利用香港较为便 利的贸易、融资环境等,发行人通过香港尚盟境外销售及境外采购,属于公司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72000000415_15.shtml
13.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3条第一次将“国际法”引入了中国法律体系。国际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展开,五大政法院校和主要大学法律系,以及外交、外贸、军事、公安等院校恢复招生。北京大学于1978年开始招收国际法硕士研究生,1979年开始招收国际法专业本科生。“由于国家开放对国际法人才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91.html
14.c2c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精选6篇)上海海洋大学2011届毕业设计(论文) 中国电子商务C2C商务模式的现状研究 1.3.1 C2C模式优势 在西方,这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物品主要是二手商品,C2C电子商务平台的性质和传统二手市场或者跳蚤市场有些相似,这些是和西方的消费观念以及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的。然而在中国.在一方面消费者面对不能真实接触到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z25c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