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古镇调研报告——基于新沂市窑湾镇为例

古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提是要妥善解决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团队通过对窑湾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调研,以期发现在现今的时代发展中古建筑保护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1.1调研的背景

古建筑的保护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的支持,制度的保障等。结合古建筑保护的目的和问题,很多国家和国际性古建筑保护组织开始倡导和实行利用式保护,即倡导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同时进行,解决问题,促进保护。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引发了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加强,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各国开始注意到古建筑的旅游利用模式,很多古建筑开始被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走上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地发展模式。团队通过调研窑湾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探索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借鉴并推广古建筑保护中优秀先进的方法及模式,发现并改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民众的意见建议,一些难题的解决方法等。

1.2调研的目的

古建筑具有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等,是人类重要的历史遗产和物质财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古建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曝光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都在竭力保护古建筑,探索古建筑的保护方式,让古建筑保护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1.3调研的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现实意义

窑湾古镇内清末民初时期历史建筑数量庞大,且布局相对集中,整体质量风貌保存较好,是古镇窑湾主要的历史物质组成要素。但历史建筑单体质量、风貌。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整体历史建筑活力逐渐衰败。同时,以往针对窑湾古镇研究主要以整体空间格局为主,而针对其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少之又少。

图1.1窑湾古镇

1.3.3调研的对象

图1.2窑湾平面图

本课题研究范围为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45km,与邳州,睢宁,宿豫四县市毗邻,背面流入的老沂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而入骆马湖。

1.4调研的方法

(2)实地调研。对窑湾古镇进行实地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窑湾历史建筑整体状况,并选取有代表性是历史建筑重点调研分析,包括其质量、风貌、构造等。

(3)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问卷,结合实地调研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评价。

(4)分析归纳。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窑湾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技术措施,并研究其保护与更新的模式。

2.窑湾古镇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概况

2.1窑湾古镇概况

2.1.1区位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相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窑湾镇有l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窑湾镇建于唐朝初年”,明清、民国时期由于漕运、盐运的发展鼎盛一时。

窑湾旧有“先有隅头,后有窑湾”之说,意思是窑湾是从隅头搬过来的,据《邳志补》记载:“隅头旧有汛,今亦废。”但当地的老人曾目睹过隅头的存在。窑湾也因处于运河弯处、镇上以烧窑为主而得名。窑湾地处运河要塞,战争不断,战乱后的人口不断地迁移,使千年古镇的人口构成复杂,各地文化相互渗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窑湾,昔者,漕艘停泊,帆樯林立,通阑带阆,百货殷赈,幸使过客之往来,或舟或车,胥宿顿焉。繁复甲两邑,大腹甲辇,金而腰玉。倚市之女,弹筝踣屣,有扬、镇余风”(《邳志补·沂河》)。发达的水陆交通和古老的水旱码头,无疑为窑湾兴盛的商贸经济的久盛不衰提供了保障,明清时期的窑湾人过着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品经济孕育了窑湾古镇丰厚而古老的文历史化遗存。风格各异的民居、古老的水旱码头、鳞次栉比的店铺、青石板路的街道,铸就了窑湾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民族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并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

2.1.2历史沿革

古镇始建于唐朝初期,随着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盛,昔日店铺栉比,商贾云集,街上行人如织,水上舟楫连绵。古镇中,城门、楼、店、院、宫、寺、庙、殿,自宋至清,代有营建。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码头等古镇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清末民国初期,窑湾镇有商号、工厂、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钱庄就有13家。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等外国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河面桅樯林立,街道人流如织,可谓极盛一时。当时有商铺、宅院、教堂、庙宇8000多间。

2.1.3自然环境

古镇三面环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观较多。早在明清时期,窑湾就是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筑店经营,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现存古民居群834间,商会馆、古庙、碑亭、古桥、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观20多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南有周庄、北有窑湾"。

2.1.4社会人文环境

窑湾古镇以其独特的古老建筑风格,倚河傍湖的水域风光,丰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铺、古码头、古遗存,铸就了窑湾古镇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它是古运河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真实写照。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街巷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形胜之美称于江淮,自来为中国大运河第一古镇和游览胜地。窑湾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以“半夜开张,天明罢市”而闻名四方的传统早市——“夜猫子集”。

夜猫子集的形成,主要与运河漕运有关。中运河开通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途径窑湾。运河在窑湾以北水位较浅,只能行空船,而窑湾以南则水位较深,可行货船。因此,不论是南方的泊来品,还是北方的地产物品,均需在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当时交通状况有限,商船只能在白天航行。夜间商船停靠窑湾后,脚夫们装卸货物、补充食物,船民们备足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每天三更半夜,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和镇里居民不约而同地来到窑湾街市,做起小买卖小生意。打潮牌、蒸包子、烧五香妈糊,百姓们打着手电挑菜,借着灯光选鱼。天亮后商船起航,赶集的百姓也就逐渐散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华热闹,一直流传到今天。因为是半夜开集,天亮结束,人们便形象地称它为“夜猫子集”。

2.1.5经济与旅游发展情况

窑湾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骆马湖烟波浩渺,碧波万顷,水草丰茂,岛屿星罗棋布,为省级湿地保护公园,加之丰富的湖产、风味独特的小吃,吸引了众多游客。窑湾古镇通过三年多来的保护和开发,集古韵景观、水韵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极具游览、科普、休闲、考古、瞻仰价值,古镇店铺栉比,商旅云集,人气旺盛。特别是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窑湾典当史话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文革记忆馆、山西会馆、江西会馆、天主教堂、过街楼、界牌楼、南哨门、北门等多个景点使人流连忘返。

古镇先后荣获众多荣誉:2010年10月,窑湾古镇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已经完成。2010年11月,在大运河网举办的“最美运河十景”评比活动中,古镇荣获第二名。2010年12月,荣膺“最受徐州市民喜爱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最具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旅游局评定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同年,被评为“2012年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徐州市创建达标中心镇”。2012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的验收;同年7月、10月分别通过了江苏省生态镇和卫生镇验收。2013年11月,荣获“江苏省文明镇”称号。

2.2窑湾古镇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

2.2.1窑湾古镇的演变

公元605年,隋朝开发大运河从窑湾经过,切断了通往黄河的山河,将山河调尾从镇东入运,把原来镇西的入口填平,故更名窑湾口合镇,属下邳郡(《隋书·地理志》)。加之运河上来往船只皆在窑处湾船休息,顺景帝简称“窑湾”。

公元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位于邳州、海州交界处,它是海州之隅,有是邳州前头,故始名隅头镇。隶属宿迁(宿豫)县(《宿迁县志》)。

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庐(江)发生8.5级大地震后,隅头镇又改名窑湾镇,仍隶属宿迁管辖。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窑湾镇分为东宁镇、西宁镇、迎熏镇、西临镇,以界牌为界东宁镇、西宁镇、迎熏镇隶属宿迁,西临镇隶属邳州管辖。

1924年改属淮阴所辖。民国32年(1943)统一划归宿北县运河区,民国34年10月24日(1945)年成立窑湾市,次年划为窑湾区隶属新安县,1954年单改窑湾镇。

1958年成立窑湾人民公社,隶属新沂县。1983年改称窑湾乡,1987年改为窑湾镇。

2.2.2镇区历史建筑分布与类型

窑湾古镇格局形成于明代,完善于清末。其总体布局特征与古镇的形成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它分别以东西两街为经,南北两街为纬,连通其他街道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这种建镇格局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因素、风水观念因素、防御要求因素、血缘宗法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窑湾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它依靠水运、交通、商业、军需等几个要素发展起来。古镇江河湖泊密布、水网纵横交错。镇西运河南北横延,镇东骆马湖南汇运河,老沂河穿镇而过,三河相交形成一个三角洲。古镇的布局基本是沿上述河流展开发展的,它的形态基本取决于河道的走向,依水就势,沿河道随弯就曲。窑湾古镇的规划布局也深受风水观念所影响,镇中因地制宜,利用“S”形自然河岸筑五华里街道,南大街与北大街构成道家八卦太极线,又按九宫八卦方位布置各种建筑,把人与自然牢牢结合一起,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关系。

2.2.3窑湾古镇特色风貌

窑湾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镇最初的建造模式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犯,运用“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的风水原理,根据军屯营盘阵图建设而成,将军事防御于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古镇利用街道、炮楼和城门作为迷宫阵的主要布局要素,结合风水学中的八卦、五行学说、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的基本框架。窑湾以其“S”形的地形基础,自东西至南北走向形成八卦中的太极线。“十二地支”即是指古镇12条古巷。以中心炮楼为主在古镇东、西、南、北四方分别设有五座过街炮楼,并分别代表着五行学说中的“土、木、金、火、水”,相生相克,加上南大街的两座和东、西、北座门楼总称为“十天干”,用做军事作战指挥地。走在这巷深且屋檐交错布局相似的街道中,看不见日月星辰的变化,判断不了自己所处的方位,很容易迷失其中。这种独一无二的风水格局堪称窑湾古镇一绝。

古镇建筑群落的布局形成于明代,完善于清末。“窑湾,借长堤而筑室,楼阁迭起,店铺云密”(《窑湾赋》)。可见窑湾的街道建筑布局是根据运河和沂河的流向而建,展现了独具匠心的建镇格局。窑湾古镇充分发挥自身天然地形特点。三面环水,依河傍湖,因地制宜。古镇抛弃传统的一字形、十字形和井字形等建镇格局模式,以炮楼为一个中心区,两条放射状街道即沿着古时候遗留下的s形河道,运河东西方向建造的东西街和顺着沂河方向建造的南北街。古镇有十条街道和一条回民街,由于主街延河道而建,因此形成了s形弯街。有“一线天”之称的古街道较窄,曲径悠长,两侧建筑楼檐交错、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商铺采用毗连式联排布局,店面遵循简明的布局规律,平面主要以“一明两暗”的开间形式,部分商铺采用前店后院的格局,具有较强的商业实用功能,单纯而规整,颇有苏北古镇建筑的布局特点。店铺楼檐出厦,廊柱林立,出廊的设计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得内外空间有过渡,这种布局不仅让行人或者店家免受雨淋和暴晒,店主亦可以在楼檐下乘凉休息,享受休闲的生活方式。

民俗传承着民间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体现,窑湾古镇的民俗活动是当地文化特色之一。民国初期的窑湾,是苏北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窑湾开凿运河建设码头以后,商业贸易频繁,来往的船只主要从事外运,每早开船前都会提前备好之后几天的生活用品,天亮后起航,致使赶集的农民都在灯下营业,只有在三更之后灯火通明,天亮了就烟消人散,这就是窑湾独有的“夜猫子集”,由于是半夜赶集,也被当地居民称为“鬼集”。千余年来,窑湾人民为了方便运输船民生活,午夜后开展经营生活日用消费,不管是阴雨天,战争年代,改朝换代,都没能改变窑湾人的“夜市鬼集”。

图2.1窑湾风貌

2.2.4窑湾古镇艺术分析

图2.2窑湾建筑艺术

2.3窑湾古镇建筑分布特点

窑湾古镇这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几经兴废,仍能一窥当时的风采。现存主要建筑有以下四种类型。

2.3.1会馆建筑

会馆是为同乡或同业集会、旅居、娱乐之需而建造的。它加固和强调了宗族的凝聚力。为聚会宴饮、举行娱神活动,会馆中常设有戏台。窑湾拥有八省会馆,它们分别为山东会馆、山西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河南会馆、河北会馆、苏镇扬会馆。其中,山西会馆庄严宏伟,沿街门面阔七间,中间为过厅,门楣上悬“晋风绵岚”镏金匾,内门迎面有影壁,过影壁是长宽各约30米的场院,场院东西两边各建5间花厅,北边建有华丽的戏台。戏台台基高约3米,为前后串联式,前台卷棚歇山顶,后台单檐硬山顶,前后勾连,上面覆盖灰色筒瓦。前后台之间用七扇雕花隔扇屏风区分,屏风两侧为上下场门。前台台沿有格栅围栏,以保护戏台台面。前檐柱上有一副楹联是:“怡性怡情勿忘五三杀倭寇,且弹且唱唯期赏花到扶桑”。粱枋施以彩绘,天花采用藻井,装饰甚为考究。

2.3.2商铺建筑

窑湾商铺建筑沿街而建,采用前店后坊的布局方式,这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宁街是古镇的商业区,街上集中了茶楼、钱庄、客栈、当铺等,如今部分明清建筑依然矗立在街道的两边。铺面高大结实,具有较好的围护,前廊出厦,木板门面。店堂部分比较封闭,内外空间分区明确,有别于南方的开敞通透形式。这种形式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2.3.3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大街,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寻常人家的斗室。这些古老的建筑以明清遗存居多。其中,吴家大院是保存较好的富商大院之一。院落面南坐北,前后四进,高门深槛,地势一级比一级高,寓意步步高升。拾级而上,进入门楼和过道,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出过道进入第一进院落为前院,院内迎面一座影壁墙,以隔绝外人的视线。影壁墙后是五间正房,供全家活动、待客之用。正房后是二进院,东为楼房,上下各三间,廊檐出厦。西边三间瓦房,北三间过道房。穿过道进入第三进院,三进院西为三间瓦房,北是三间过道楼,前后都有廊檐出厦。第四进院是吴家临中宁街的商业门市,临街门面楼房上下共六间,仰首俯视,气度非凡。这座家族大院不仅考虑居住、接待、商业、休闲功能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与安全防范相结合。其外墙系砖结构,墙体较厚,门窗开口较小,这既考虑了防御上的要求,又使外观具有封闭凝重的特点。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工艺之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追求。

2.3.4寺庙建筑

慈云寺、观音寺、大仙堂、碧霞宫、奶奶庙、玄帝庙、小街子奶奶庙、城隍庙称为窑湾八庙。它们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庭院式布局。这可能是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族的“舍宅为寺”衍变而来的,即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3.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调研

3.1古镇典型历史建筑调研

3.1.1街道——中宁街与西大街

窑湾镇在清末民初最繁华之时,镇内集中了三庙巷街,新盛街等五条商业大街,共有315家店铺,街面上青石铺地,店招飘摇,商客往来不息。对此情景窑湾张承启老人记忆犹新并赋诗纪念:“西来长街又转南,檐牙相接一线天;市招飘摇遮晴日,无怪行人肩并肩。”现在窑湾在经历了炮火战乱和人为战乱后,拥有传统风貌的街道仅剩下中宁街和西大街。窑湾绝大多数保存质量和风貌较好的古建筑都位于这两条街上。

图3.1中宁街

图3.2西大街

3.1.2居住建筑——吴家大院

居住建筑是大量建造的居住类型,传统民居最能反应一个地方建筑的地域特征。窑湾商贾云集时,建造了大量的富商大院,它们体现了当地的建造水平和建筑特点,这些院落考虑商业需求常采用前店后宅形式。但是保存下来的格局完好的宅院寥寥无几,以吴家大院,徐家大院、吕记布店等整体结构最为完整,尚有人在这些院落中居住,但建筑年久失修,缺损腐坏严重,居住条件较差。

图3.3吴家大院

3.1.3商业建筑——赵信昌酱园店

窑湾曾包揽布匹、衣帽、医药、餐饮、粮行、钱庄典当等各类商贸服务行业,所以保存的传统建筑中量最多的是商铺,每处院落以前店后坊的布局方式最为常见,其临街建筑即作为商铺。从其存可以想见其繁华时期,行当种类齐全,整条街道店铺鳞次栉比,铺面高大结实,前廊出厦,商旅云集的盛况。调研时,两条老街上多处商铺因为年久失修被闲置,仅有几处在营业中。其中,省级文保单位赵信昌酱园店保存比较完整,是一处既有店面又有作坊还可居住的规模较大且尚在使用中的院落,但建筑也都破损严重。

图3.4赵信昌酱园店

3.1.4宗教建筑——天主教堂

窑湾在经济发达时,宗教活动繁荣、土洋并存,并建有清真寺、天主教堂、玄庙、观音庵、慈云寺、大仙堂、奶奶庙等宗教建筑,只是人为破坏、战乱灾害和年久失修导致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在仅剩位于窑湾后街,老沂河北岸的玄庙内还保存有一处老建筑。

图3.5天主教堂

3.2窑湾历史建筑整体调研

3.2.1古镇街区公共空间环境

窑湾的主要道路布局沿运河水道展开,共有六座城门,镇中央的汪塘则是为了修中心街道去土培堤挖掘而成的。中心街道曲折蜿蜒,每个曲折处建过街楼一座,共八座。街道为青石铺地,两侧店铺青砖小瓦,飞檐出厦,廊柱林立,人行廊下无日晒之苦,颇有苏北水乡之风。

3.2.2古镇建筑质量与风貌分析

a)历史建筑质量分析

根据对窑湾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古镇内除了一些经过科学系统修缮后的重点历史建筑质量较高,其余一般历史建筑整体质量一般。就历史建筑整体布局而言,大部分建筑主要布局形制尚存,仅少数几处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大多数历史建筑被各户人家分隔,对其总体布局有一定影响。就历史建筑单体而言,其主要建筑形式,包括样式、结构保存较好,但局部构件如屋面、门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b)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经过现场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窑湾古镇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民居,其数量众多且分布较为集中,因而其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从历史建筑单体而言,绝大部分依然保持了传统样式,但是其屋面、门窗、墙体等外观都较为陈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居民自发对其进行了局部修缮,这种自发的修缮方式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并且多采用现代的工艺与材料,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建筑的可靠性并改善了使用条件,但对历史建筑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6建筑风貌

c)古镇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根据前期调研发现,窑湾古镇历史建筑多为历史民居,其大部分依然延续着原有的居住功能。其居住空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居民在历史建筑原有形制上,按照现在的居住要求,重新分隔组合空间;另一种依然是保持着传统空间布局格式。对于前一阵类型的居住空间,室内多经现代技术和材料重新装修,居住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其布局任然受制于历史建筑传统结构、总体布局和建造技术,对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采光,保温隔热等。对于后一种类型的居住空间,多保留着原有的陈设布置,其生活环境较为陈旧。此外,历史建筑居住环境还包括室外环境,主要由天井、备弄、街巷等空间组成。通过对历史建筑居民进一步走访问卷调查发现:虽然人均居住面积较大,大多数居民对其居住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与装修,但居民对其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整体生活环境质量较低。

此外,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除了上述所说的物质空间外,还包括社区邻里关系、居民对家的情感等非物质要素。通过对历史建筑居民的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90%的居民表示对古镇居住环境有较深的感情,84%的居民表示社区邻里关系和睦,其中82%的居民愿意继续居住下去。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建筑居民生活非物质环境较高。

3.2.3古镇建筑利用情况分析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窑湾古镇历史建筑除了居住空间外,其再利用以旅游品销售和餐饮为主,以及少量民居客栈,其利用功能较为单一。从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来看,对其再利用的方式最多的是直接利用和简单专修后利用,经过系统修缮和改造后利用的仅为少数。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仅为最基础的再利用,并未对其商业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从窑湾古镇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经营方式来看,多数为使用者自己经营和出租经营,极少数为政府主导。在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中,对历史建筑再利用多为历史建筑使用者自发进行的,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对接下来的经营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

3.3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政策与管理问题

3.3.1缺乏完善科学的政策及管理机制

3.3.2商业古镇发展趋势下带来的负面影响

依托旅游开发的发展来保护古建筑,很容易让旅游活动经营者走入利益为主的活动中,打着保护古建筑的旗号,却为个人谋取私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满足对现代化的追求,一些居民拆旧建新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影响了窑湾古建筑所烘托营造出来,传递给游客的文化意象,使得原本真实的窑湾古建筑遭受不真实的质疑,无形中降低了整体的价值和游客的满意度。窑湾古建筑自身的价值,着实增加了旅游吸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游客的进入,除了门票收入之外,自然也带来了其他(食、住、行、购、娱)等各方面的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的收益。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却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原本安谧的小镇变得喧嚣,整洁的环境变得脏乱、破坏性的行为变得频繁等。

3.3.3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对古镇的改变

近年来,窑湾古镇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当前,旅游产业己经成为了窑湾的支柱产业,为窑湾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但是当旅游发展速度大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时,就会出现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对历史建筑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了商业功能随意改造等。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大超出了历史建筑和整个古镇的承载能力,从而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历史建筑损坏等一些列不良后果。

4.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4.1历史建筑保护目标与原则

4.1.1历史建筑保护目标

a)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脉指的是文化上的延续和承启关系是符号信息的联系与传递。历史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规模较大的历史建筑群反映着古镇历史文化延续和发展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对其保护中必须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利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原真性和文化内涵。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并且有一个漫长的生命周期有着它的过去和未来。因此历史文脉的延续不是凝固、静止的必须确保历史脉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对其保护与更新以保证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和动态性不能片面的将历史建筑看作是没有生命的文物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建筑及其所在街区的活力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古镇历史建筑文脉的延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建筑物质要素的延续如建筑形态、建造工艺、历史风貌等;二是指历史建筑非物质要素的延续如历史建筑群的社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内涵等。

b)提升地区活力

“活力”是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提出的反映城市空间形态质量基本指标中最主要的指标。他认为和谐性、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是最能体现地区活力的特征。

对于窑湾古镇地区的活力的主体应包含环境本身和环境使用者的活力两方面。其中历史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根据功能主要有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外部环境主要指街巷公共空间。

c)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历史建筑保护是延续历史建筑的功能或者是再利用,而利用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保护方式。这种主动的保护方式有别于“博物馆式”的静态被动保护方式,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内部空间的科学改造使其寿命得到延长改变原有建筑使用功能从而给建筑注入新生命的主动式保护而这种方式是以延续和保持建筑特点为前提的。

对历史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一方面可以使建筑生命得到延续。建筑的寿命由物质寿命和功能寿命组成其物质寿命一般大于其功能寿命因而通过再利用来注入新的功能寿命从而实现建筑的生命价值。另一方面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使其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文化资源得到极大的保护与传承,而对其再利用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不仅节约成本还可以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4.1.2历史建筑保护原则

a)不改变原状原则

优秀历史建筑,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能现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因为任何一座优秀历史建筑或任何一件历史文物,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它们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的工艺技巧、当时的艺术风格、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当时的风俗习惯。那个时代出现什么样的平面布局,那个时代出现了哪一种建筑类型,那个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构法式,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留下的痕迹,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物证。因此,如果某一个优秀历史建筑在维修中改变了它的原状,失去了它历史的特征,它也就失去了文物建筑应有的价值。世界各国在保护古建筑问题上,多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美学观点和民族习俗等,来制定符合国情的古建筑维护与加固原则。

欧洲许多国家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先后制定了有关宪章。20世纪初,日、俄等国也发布了保护、维修古建筑的法令。近几十年来,这些国家又陆续作了修订和补充,使之更臻完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就高度概括地指出:“这些文物建筑饱含有已逝岁月传下的信息,我们必须毫不走样地把它们传下去。”但在具体操作上,在古建筑维护与加固原则的研究与制定上,大致分成以下三个学派:第一个学派的主张,是完全保存现状。这种主张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一直在欧洲很流行。他们认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是把它恢复到创建时的原样,而是把现在状况如实保存下来,即使所保存的是废墟,也比恢复成完整的建筑物更有价值。因此,对当代古建筑保护工作者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防止它们进一步损坏。

b)可逆性原则

c)必要性原则

每一次加固和修缮,都会对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造成损失。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注重平时的保养,使其尽量少受各种可避免因素的损伤。加固和维修只是在不得不实施的时候再进行,任何因保养或维修而进行的加工、修补和处理,均应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程度,每一次维修,也要尽量少地干预原有建筑的结构和构件。

d)可持续性原则

历史建筑及其组成的历史街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因此对它们的保护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让历史建筑及其所在地区能够不断发展永葆活力。对一般历史建筑要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模式优化功能布局和街区业态组成。在保护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实现其价值,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历史建筑保护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使历史建筑逐步有序地开展保护工作从而推动历史建筑及其所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对于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保护还要注重在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e)保护与更新平衡原则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更新的前提更新也是保护的一种手段。保护与更新目的就是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不仅可以维持高质量的建筑性能,而且可以保留和传承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但是很多情况下保护与更新会出现一定矛盾。因此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杜绝盲目开发及缺乏科学规划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保证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平衡策略体现在对建筑外观、特征、结构等方面,尽可能的维护、保留。而当建筑的局部受到损坏不得不更新时也十分尊重原有的建筑形态、风格特征。当建筑无法满足现代使用时则在不影响建筑结构、外观和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功能、设施等进行经济、适度的改造。

4.2历史建筑质量与风貌保护策略

4.2.1开展以政府主导的系统性保护修缮工作

窑湾历史建筑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情况以及后期不同的程度的破坏和保护修缮它们的质量与风貌参差不齐。今年来各级政府虽然不断加强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但除了某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余历史建筑的保护仅仅是挂牌而已并未对其进行实质性的保护。对于产权属于窑湾镇房管所的历史建筑对其保护修缮只是简单的小修小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对于使用者自发的保护修缮采用了大量现代工艺与材料从而导致了“修建性”破坏,因此需要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主导统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修缮,首先必须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进行现状普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然后委托专业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公司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窑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完成科学的保护设计。根据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方案进行分期建设由专业的施工单位进行统筹施工。

4.2.2采用科学系统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

a)基础

对于历史建筑基础中的条石碎裂损坏可根据损坏程度对条石进行替换同时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进行加固时必须考虑到其对相邻建筑的影响。因此,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进行保护修缮时必须进过充分、科学的计算论证将其影响降到最小。

b)结构

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木构件为主要承重构件。建筑主要通过由木柱、梁、檩条等构成的梁架体系来承重。因此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结构的保护以研究其木构件为主。由于木构件承受着建筑的主要荷载同时由于历史建筑年代久远木构件会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而发生变形或损坏。我们在对木构件进行保护修缮前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检测和鉴定,明确其损坏程度及原因,从而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对木构件保护修缮措施主要有:

(1)对历史建筑木构造的加固指的是在对其结构的保护中有组织的施以物质性的添加物、使用黏着物支撑构件以保证历史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在对结构加固时必须保证历史建筑外形不受影响并且这一加固措施是可逆的防止出现保护性破坏。因而应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与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如果采用现代工艺与材料加固应尽可能的少更多的情况下采取临时性加固措施更为合理。对历史建筑木构造加固方式一般有结构整体加固和局部构件加固两种。

(2)根据历史建筑木构件的不同损坏情况对其修复主要包括裂缝修复、糟朽修复、榫卯修复、弯曲修复等。窑湾古镇历史建筑木构件最常见的损坏情况为木柱劈裂和糟朽因此对其修复主要可以通过木柱劈裂填充补强措施和糟朽挖除填补修复措施。

4.3改善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策略

4.3.1改善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的政策措施

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对其保护应以延续其原居住职能为主维护其传统居住空间聚落。这就必然要求在对其保护过程中始终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工作重点。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首先要有充分的资金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投入,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商业增加居民自身收入。政府应积极对产权归政府的历史建筑进行科学的修缮制定系统的修缮技术策略,对于私有产权的历史建筑修缮,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并给予技术支持。在对建筑本身修缮的同时,要改善建筑及整个社区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

4.3.2改善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的技术策略

以保护建筑原有总体布局为基础,窑湾历史建筑以历史民居为主,建筑总体布局一般根据其规模分为几进,每一进又分成几个开间。每一进之间都有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对其保护必须以保护其原有格局为基础。历史建筑修缮后应达到原有格局完整层次分明干净整洁。

根据使用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分隔,窑湾历史建筑代表了一定时期窑湾乃至苏北地区人们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原有的功能布局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对于居住空间来说,延续居住功能主要是修缮房屋、改善室内布局。如分隔出厨房、卫生间等,同时增加水电气等现代化设施,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恢复历史建筑乃至整个街区的活力。在对居住空间重新分隔时所加建墙体尽量采用传统形式,或者将拆除墙体的材料重新再利用。

4.4优化历史建筑再利用策略

4.4.1历史建筑利用总体策略

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以历史民居为主,除个别建筑改造为民居客栈,部分沿街历史建筑第一进改造为商业功能,其余大部分仍然为居住功能。沿街历史建筑的商业功能多为居民自发的改造,因而效果与质量较差,对整体风貌和历史建筑本身都是一种破坏。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的规划引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权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严格规范开发行为,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应保障居民的利益并保证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同时要保证原住民,保留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从文化层面保护历史建筑。

4.4.2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反而会消耗大量财力物力,这时候就更需要政府主导和资金投入,保障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作为古镇的公益项目统一安排。因此,这种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保护策略是最为有效直接的。

然而,完全政府主导而缺乏公众参与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和实施两方面。政府在制定历史建筑保护政策时,缺乏公众参与,会导致将自己凌驾于各种主体之上,很多政策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真正需求和切身利益。缺乏公众的集思广益和最实际的问题反映,光靠政府管理者和少数专家学者制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自上而下的保护政策得不到自下而上的反馈,缺乏居民的拥护,也很难真正落实。在最终的结果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4.3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体系

4.4.4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

4.4.5完善的历史建筑管理制度

对于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的管理部门主要有窑湾房管所、文保所和旅游公司,长期以来,在这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下,出现了职能不清、协调不力、多元交叉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完善管理制度成为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机构,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窑湾历史建筑保护事业。该机构成员可以由政府主管领导,房管所、旅游公司、建设部门、街道管理处领导及职员组成。

4.4.6制定科学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是古镇及其历史建筑保护的前提和指导是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性依据和法规性保障。由于古镇的自身特殊性,其保护规划既不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必须以窑湾古镇保护规划为依据,而非政府部门的主管决断。只有以科学的保护规划为指导,明确历史建筑在古镇发展中的地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着眼于整个古镇,使其与古镇历史环境的继承、文脉的延续、环境的整治以及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历史建筑的价值。而这些都需要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

4.5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模式探索

4.5.1整体保护与小规模动态更新模式

整体保护指的是对历史建筑整体格局和风貌及其建筑环境的保护,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不能单纯的针对其本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维护整个历史地段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整个区域社会生活作用,更要保护它的人文环境,从而更好的促进整个历史地段的历史建筑保护。

小规模动态更新指的是要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历史建筑,在城镇社会动态发展的背景下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等循序渐进式的小规模的更新,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护与小规模动态更新是相辅相成的,强调历史建筑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注重保护与更新的过程性和灵活性,提倡公众参与,保障经济可行性。

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作为古镇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动态型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静态的文物古迹,应综合考虑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在保护的同时恢复其活力。对它们的保护与更新应综合考虑古镇更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经济和建筑的未来开发利用问题,应将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融入古镇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有机更新,提高古镇的地方活力,使窑湾古镇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延续与传承。

4.5.2分类保护模式

通过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现状的初步调研分析,根据其保护的目标,将窑湾历史建筑保护分为三种类型:

a)原真性保护

原真性保护主要是针对历史建筑遗产而言,对他们的保护主要坚持“修旧如旧”和“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或者对破坏性保护进行恢复,从而尽可能的保护其历史价值及历史的可读性。“修旧如旧”指的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要使其恢复到建造时的状态,对修缮的部分经过协调处理与原有部分保持协调一致。“不改变原状”指的是在保护修缮过程中不改变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在建筑物修缮时应当依据其法式特征、材料选择、风格手法以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述,对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历代修缮、复建遗存至今的构件部分进行鉴别,可以按照现存的建筑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保护修绪,或者依照复原到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构造特点、材料、风格手法等进行保护修缮。

b)生活性保护

生活性保护针对的是窑湾古镇历史民居。是指在保护历史建筑整体空间布局、构造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其修缮或改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内部空间的优化及建筑环境的治理等方面。

现存的历史民居由于受建造时社会背景、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平面布局、内部空间组合都符合当时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加部分历史民居由于各种因素年久失修或者历史民居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窑湾对于历史民居采取生活性保护,其目的就是在保护其传统风貌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起,窑湾古镇就陆续对公有产权的历史民居进行了修缮、整治、修复同时对镇区居住环境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对于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的历史民居保护与更新力度尚且不足,除了重点文物型历史民居外,其保护更新多是居民自发的,从而导致了历史价值和风貌的破坏。

c)开发性保护

开发性保护主要针对那些未挂牌的、保护等级相对较低的历史建筑,特别是位于沿街、沿河等重要界面或是重要旅游、商业地段的历史建筑。这一类型的保护与更新主要通过对历史建筑内部空间置换和外部形态控制,两方面相辅相成。内部形态置换指的是对沿街历史建筑根据其开发利用的需求,对其内部功能布局进行优化或改造,以满足其旅游商业的发展。外部形态是对历史建筑修缮、改造,以维护古镇整体风貌的同时满足历史建筑当前使用功能的需要。

在开发性保护过程中,历史建筑内部空间的置换主要是在旅游商业的推动下,使用者自发进行的,主要措施包括业态的调整、功能布局的优化等。对于原来沿街商业,从原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食杂店、便利店转化为满足旅游需求的旅游品零售、餐馆等。对于原先的部分历史民居,特别是靠近古镇主要界面的,在利益的驱动下,改造为零售商业、餐饮、宾馆客栈等。历史建筑外部形态的控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目的是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及旅游氛围的营造。近年来,窑湾政府陆续对古镇的几条主要老街进行了综合改造,对沿街历史建筑立面进行了修缮,同时还同意规划的店招店牌以免破坏传统风貌。

4.5.3以重点带动整体的保护模式

窑湾古镇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如果对其保护与更新工作同时开展的话,会导致资金得不到保障、破坏整体环境、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及游客的旅游体验。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住重点,并且选择重点历史建筑优先实施,以重点带动窑湾整体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当前,窑湾古镇重点历史建筑,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丽则女校等。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缮,并且被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参观。但是,作为数量最庞大的一般历史建筑而言,其保护工作并未真正开展起来。

在这些一般历史建筑中,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民居,进行试点保护工作,包括对其修缮、开发利用等。再通过这些成功案例,引导带动古镇内其他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足或者差错,可以及时调整策略,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降低管理难度和对环境的影响。

4.5.4以保护利用为主的特色旅游开发模式

历史建筑是窑湾古镇最主要的物质组成要素,也是其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以是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关系。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促进对其的保护与利用,而对其不合理或过度的开发利用,对历史建筑却是一种破坏。以保护利用为主的特色旅游开发模式指的是在对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并通过对历史建筑传统功能的合理置换,使其居住功能和旅游商业功能合理配置的一种旅游发展途径。

4.6本章小结

本章针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调研分析所总结出的一系列问题,从提升历史建筑质量与风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历史建筑再利用、保护整体环境以及保护政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历史建筑质量与风貌保护策略主要包括开展以政府主导的系统性保护修缮工作和采用科学系统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两方面。改善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策略主要包括政策措施和技术策略两方面。优化历史建筑再利用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利用总体策略和历史建筑分类利用策略两方面。历史建筑整体环境保护策略主要从历史建筑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历史建筑整体界面的保护、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保护三方面进行阐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完善的历史建筑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优化产权制度等方面。最后在保护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模式的探索,为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5.古镇调研结语与展望

5.1总结

对窑湾古镇历史建筑调研分析所总结出的一系列问题,从提升历史建筑质量与风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历史建筑再利用、保护整体环境以及保护政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历史建筑质量与风貌保护策略主要包括开展以政府主导的系统性保护修缮工作和采用科学系统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两方面。改善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策略主要包括政策措施和技术策略两方面。优化历史建筑再利用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利用总体策略和历史建筑分类利用策略两方面。历史建筑整体环境保护策略主要从历史建筑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历史建筑整体界面的保护、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保护三方面进行阐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完善的历史建筑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优化产权制度等方面。最后在保护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模式的探索为窑湾古镇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5.2展望

在当今许多城市的更新发展中,象征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场所正在消失或者由于保护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导致场所“原真性”的缺失、缺乏特色以及活力。研究古镇的景观和建筑艺术形态,是为了寻找古镇在设计规划中丧失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让古镇又树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更是为居住在窑湾的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传承风土文脉,使窑湾文化得以延续。古镇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见证者,具有高度的历史人文价值,对于每个居民,每个城市,都以保留了该地固有的个性引以为豪。古镇依托特殊的地理区位,优美的景观、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文化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古镇“旅游热”的现象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有一定的影响。在古镇的设计中应协调人、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把自然景观融人设计中,充分利用窑湾镇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才是古镇最大的财富,当地居民是延续古镇文化的生命力,没有他们的配合和参与,古镇就像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失去了活力,这并不是在保护古镇,而是将其推人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有协调好当地人们和古镇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延续古镇的文化,使得古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一图速览2024国家立法看点一图速览|2024国家立法看点 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一起来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924803313539070&wfr=spider&for=pc
2.宪法知识知多少九张图带你了解法律知识宪法知识知多少 九张图带你了解2024-12-04 11:09:12 人民网 北京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人民网 117.6万粉丝 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00:20 一记滑铲救下82岁老人的好心人找到了!https://www.163.com/v/video/VFHKL03L8.html
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试题分析考试大纲教材目录)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2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1.2.1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1.2.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定义、作用、体系结构和特点 https://blog.csdn.net/Hardworking666/article/details/122832178
4.宁波远洋:宁波远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宁波舟山港、宁波远洋资产相互独立完整,在财务、机构、人员、业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分别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在独立性方面不存在其他严重缺陷。本次分拆将促使宁波远洋进一步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继续与宁波舟山港保持资产、业务、机构、财务、人员方面的相互独立,增强业务体系完整性和直接面向市场https://www.9fzt.com/detail/sh_601022_2_4720835603413.html
5.理工光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二)发行人内部组织结构 1、发行人内部组织结构图 监事会 股东大会 战略委员会 薪酬与考核委员 会 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 提名委员会 总经理 审计委员会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财务总监 董事 综合 市场 研发 工程 条件 系统 审 物资 质量 生产 财务 会办 管理 营销 中试 项目 保障 集成 计 部 部 部 部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101900000004_53.shtml
6.辽宁省人民政府2 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省海上搜救中心 2.2 市、县级海上搜救中心 2.3 专家组和咨询机构 2.4 海上搜救力量 2.5 组织结构图 3 预警预防 3.1 信息监测与发布 3.2 预警信息分级 3.3 预警预防行动 4 应急处置 4.1 险情分级 4.2 接警与核实 4.3 信息报告与通报 https://www.ln.gov.cn/web/zwgkx/zfwj/lzb/FBDC8990BE7749F2AB57793CA2267815/index.shtml
7.建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质量与安全知识。 掌握本专业工程识图制图,测量放线,施工工艺,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材料与检测等方面知识。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岗位。 https://www.czzy-edu.com/23/26/125/1178/1179/1228/content_19724.html
8.数据信息共享范文12篇(全文)目前各业务系统均各成体系, 数据分散在总行、省分行以及地市中支, 数据之间未形成统一标准, 系统数据之间的交互以及数据跨系统共享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2. 大多数系统未实现软硬件平台统一 总行推广的系统目前基本上采取每套系统配置独立的软硬件环境, 各系统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 软硬件环境差异较大, 操作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oueuukx.html
9.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十、课程结构框架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课程体系结构图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0.经济法体系的基本结构在我国,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272080
11.7编1260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民法典共 7 编 1260 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 的一部法律。( )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典》。《民法典》共 7 编、1260 条,10 多万字。各编依次为总 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条 文最多、体量最大、https://m.hb.huatu.com/sydw/1550676.html
12.物流法律体系完善(精选十篇)关键词:物流,物流立法,物流法律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解释, 物流被定义为“经济活动中涉及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h32z89.html
13.《中国商法体系结构图》.pdf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中国商法体系结构图》.pdf 第一章 商法概述 ! !#$ % # 主观主义立法例 # # 形式意义的商法 客观主义立法例 折中主义立法例 $ 商法# 广义商法!全部商事法律部门 的划 实质意义的商法 !商法典及其附属法规 $ 狭义商法 分 英美法系商法 $ !商事普通法#商事特例法和商事习惯法 大陆法系商法 商行为的营利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1230/32269180.shtm
14.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