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民事诉讼法学科在16种CLSCI上共发表论文87篇,在13个法学学科中排第8名,改变了2015年开始出现的下降态势。
图一:2016年CLSCI论文各学科对比图
表一:2009-2016年民诉法学在CLSCI法学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年份
民诉法学学科论文数(篇)
各学科论文总数(篇)
百分比
名次(13个学科
(%)
2009年
59
1406
4.08
10
2010年
74
1431
5.17
9
2011年
99
1435
6.9
6
2012年
93
1412
6.59
7
2013年
71
1357
5.23
2014年
86
1557
5.52
8
2015年
1519
4.67
2016年
87
6.10
图二:2009-2016年民诉法学在CLSCI法学期刊发表论文情况变化图
2016年,民事诉讼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4篇,成绩稳中有升。王福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民事司法成本的分担》一文。这是继去年吴英姿教授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民事诉讼法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的第二次发文。希望民事诉讼法学科再接再厉,不仅能够在三大权威期刊有所斩获,更能保持在《中国社会科学》这种综合性期刊发文的节奏,不断扩大民事诉讼法学在整个社会科学的影响力。
表二:2009-2016年民诉法学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统计表
民诉法学科论文数(篇)
三大权威期刊论文数(篇)
12
173
6.93
180
4.44
16
172
9.3
185
5.41
181
11
191
5.76
187
5.88
14
7.70
从研究内容分布上来讲,2016年民诉法学依然延续了强者越强,弱者恒弱的局面。民事诉讼法学的“老三篇”——总论、审判程序、证据法——占据了民事诉讼法论文总数的90.8%,调解非讼、执行程序、检察监督和仲裁则是点缀期间的绿叶,公证制度依旧踪迹皆无。
1.总论部分共有论文33篇。这部分论文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涵盖管辖制度(如黄忠顺博士后的《论应诉管辖制度的司法嬗变及其规则构建》)、诉讼标的(如陈杭平副教授的《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相对化”与我国民事审判实务》)、代理制度(如邓和军副教授的《刍论我国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制度的几个问题》以及焦和平副教授的《我国专利代理人从事诉讼代理的合法性困境与出路》)、既判力理论(如林剑锋副教授的《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的现状与障碍》)等内容。总体而言,总论部分的内容比较庞杂,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只有一两篇论文。此外,此部分还存在两个遗憾:一是关于方法论的研究比较薄弱。2016年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只有张卫平教授的《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一文。二是关于司法制度的研究比较少,只有周翠教授的《德国司法的电子应用方式改革》一文。
3.证据制度部分共有论文14篇。潘剑锋教授的《民事证明责任论纲——对民事证明责任基本问题的认识》一文,分析了证明责任的含义、免证事项中已决事实预决力、证明责任中结果责任与行为责任的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确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等民事证明责任基本问题。毕玉谦教授的《辨识与解析: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定位的经纬范畴》一文,则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了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与诉讼当事人、法院、证人、鉴定人及专家证人的关系,试图在制度层面对其予以基本定位。
二、研究队伍总体评价
表三:2016年荣登高产作者榜的民诉法学论文作者名单
名次
作者
篇数
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
出生年份
1
黄忠顺
4
1983
2
王福华
3
1966
张忠民
1979
任重
1985
王福华教授是60年代作者的优秀代表,尽管以3篇的成绩位居高产作者榜单第2名,却有2篇发表在三大权威期刊,展现出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写作功底。2009-2014年,王福华教授表现不俗,共发文9篇,其中2篇发表在三大权威期刊;2015年,可能处于跳槽的过渡期,比较低调,没有发文;2016年,再次发力,表现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期待王福华教授2017年的精彩力作。
此外,还有9位作者分别发文2篇,占民事诉讼法学科发文总数的20.69%。这9位作者在三大权威期刊共发文4篇,占民事诉讼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的28.57%。虽然他们并未荣登高产作者榜,但也为民事诉讼法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四:2016年发文2篇的民诉法学论文作者名单
张卫平
1954
唐力
-
1964
周翠
1975
杨严炎
1977
杨会新
1978
刘方勇
1976
段文波
陈杭平
1980
刘加良
1981
表五:2009-2016年张卫平教授在16种CLSCI发文情况
5
80后的两位作者师出名门,各有千秋。陈杭平副教授系清华的本硕,北大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2015年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刘加良副教授师从人民大学的汤维建教授,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山东大学法学院仼教,逐渐崭露头脚,与同是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张海燕教授共同撑起了山东大学民诉法学科。期待两位80后副教授接下来能有更好的成绩,并在三大权威期刊有所收获。
总之,民事诉讼法学科在16种CLSCI上发文2篇以上的13位作者中,50后一位,发文2篇,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1篇;60后2位,发文5篇,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2篇;70后6位,发文13篇,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4篇;80后4位,发文11篇,其中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3篇。可以说,70后、80后的年轻民诉法学人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开始承担起民事诉讼法学科发展的重任。法治中国的希望在青年,民事诉讼法学科发展的希望也在青年。期盼这些70后、80后作者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科发文量达到三位数的目标!
三、法学院校排名分析
表六:2016年民事诉讼法学排名前十的科研单位名单
科研单位
总篇数
他发数
期刊名称
期数
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法学
论应诉管辖制度的司法嬗变及其规则构建
法学研究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连接与统合——从民事诉讼法视角看民法典的编纂
担保物权实现的程序标的:实践、识别与制度化
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相对化”与我国民事审判实务
中外法学
回归法的立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体系思考
法商研究
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
政法论坛
诉讼实施权配置的基本范畴研究
我国诉前行为保全申请的实践难题:成因与出路
比较法研究
诉讼实施权配置的模式构建
法律科学
民事执行机构改革的深度透析
法制与社会发展
“粗疏送达”:透视中国民事司法缺陷的一个样本
西南政法大学
起诉条件前置审理论
现代法学
德日必要共同诉讼“合一确定”概念的嬗变与启示
夏璇
论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及规制——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的解析
丁宝同
论争点效之比较法源流与本土归化
诉讼调解合意诱导机制研究
陈亮
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以传统民事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当事人结构差异为视角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事项二阶化审理构造论——兼论民事立案登记制的中国化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刘东
“有独立请求权”的类型化分析——以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1款为中心的研究
张文亮
论临时救济中的第三人——以我国涉诉民商事临时救济为视角
肖建国
民事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研究
欧元捷
政治与法律
论“事实真伪不明”命题的抛弃
许尚豪
证明责任理论的证据语境批判
北京大学法学院
李潇潇
法学家
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的独立特质及双重限制模式构建
曹志勋
论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效力及其裁判技术——基于对已公布的42个民事指导性案例的实质分析
袁琳
证明责任视角下的抗辩与否认界别
潘剑锋
民事证明责任论纲——对民事证明责任基本问题的认识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德国司法的电子应用方式改革
清华法学
民事指导性案例:质与量的考察
张挺
法学
巩固
2015年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证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胡东海
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实质性原则
环境司法专门化发展的实证检视:以环境审判机构和环境审判机制为中心
环境公益诉讼被告的局限及其克服
生态破坏的司法救济——基于5792份环境裁判文书样本的分析
复旦大学法学院
论民事诉讼突袭性裁判的防止:以现代庭审理论的应用为中心
熊浩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ADR运动——基于制度史与思想史的双重视角
段厚省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基本理论思考
“英国18名残疾儿童诉科比镇委员会”环境侵权案评析
中国政法大学
纪格非
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之重构
毕玉谦
辨识与解析: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定位的经纬范畴
史飚
民事询问权研究
胡静
环保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之功能定位——兼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
论民事司法成本的分担
电子诉讼制度构建的法律基础
小额诉讼与福利制度
湘潭大学法学院
人民陪审员角色冲突与调适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实证研究——以中部某县级市为分析样本
李喜莲
民事拘传适用对象的再甄别——以《民诉法解释》第174条为靶标
2016年,排名前十的单位共有10家。这10家单位共发文49篇,占民事诉讼法学科发文总数的56.3%;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9篇,占民事诉讼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总数的64.2%。其中,发文最多的11篇,最少的3篇,有5家单位以4篇的成绩并列第4名。
表七:2009-2015年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发表情况
篇数(篇)
当年名次
2.西南政法大学以7篇的成绩获得第2名。这样的成绩虽然可以令西南政法大学傲视群雄,但是对于其本身来讲,却是出现了不小的后退:2012年以来连续稳居榜首的记录被清华大学法学院打破;从发文数量上来讲,由2015年的两位数下降为一位数;自发率从2015年的10%又上升为28.57%。作为民诉法研究的重镇,西南政法大学曾经推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诉法学人,如北大刘家兴教授、清华张卫平教授、海南大学谭兵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刚教授、厦门大学齐树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荣军教授(其中有民诉法学研究会现任会长1人和副会长2人)。辉煌属于过去,希望西南政法大学继续努力,不辜负民诉法学科重镇这块金字招牌。
4.北京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以4篇的成绩并列第4名。
北京大学法学院两个人的江湖在2016年有了新的变化,除潘剑锋教授和女侠傅郁林教授之外,又增加了年轻的助理教授曹志勋。曹志勋助理教授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本硕博,在读博期间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在16种CLSCI上各发文1篇,其中2篇为他发。2014-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以3篇的成绩位列民诉法高产作者榜单第3名,且其中1篇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表现突出。2016年回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工作,发文1篇。此外,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们表现也不俗,李潇潇、袁琳两位各发文1篇,且全部为他发。
复旦大学法学院同样是首次进入前十,2009年、2010年各发文1篇,2011年、2012年各发文2篇,2015年发文1篇。复旦大学法学院拥有一位民诉法研究会副会长、两位民诉法研究会理事。不过一直以来,成绩并不突出。2016年,复旦大学法学院民诉法学科开始对16种CLSCI期刊发文高度重视,收获不小。期待他们接下来更出色的表现。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老牌政法院校、诉讼法学研究基地,并未充分展现其实力。2011年和2012年,法大分别以8篇和9篇的成绩取得了第2名,2013年以4篇的成绩取得第3名,2014年以3篇的成绩取得第7名,2015年仅有2篇入账,2016年稍微有所回升,以4篇的成绩取得了第4名。相比于清华、北大、人大等民诉法学科来说,法大民诉法专业教师和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人数是不少的。如何调动这些教师和年轻学人积极发文,是法大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八:2009-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民诉法学科论文发表情况
发文数
5.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湘潭大学法学院以3篇的成绩并列第9名。
湘潭大学法学院2016年发文总数较2015年有所增加,其中刘方勇博士贡献了两篇。期望湘潭大学民诉法学科继续努力,充分展现其作为民诉法研究重镇的实力。
表八:2009-2016年湘潭大学法学院论文发表情况
0
四、结语
民诉法学科发文情况进行盘点分析,是一件既欢喜也心酸的事情。欢喜在于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由衷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而欣喜,想为他们大声鼓掌喝彩;心酸在于与其他学科相比,民诉法学科实在是太弱小了,与庞大的民事纠纷的数量、民事诉讼的数量严重不成比例。2017年世界诉讼法大会在天津召开,世界各国和地区顶级的诉讼法学者将齐聚中国,共同探讨司法管理问题。期待民诉法学人能够借此机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诉讼法学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与国际诉讼法学研究有更多、更充分交流,与刑事诉讼法学者、行政诉讼法学者有更多的智慧碰撞,更期待民诉法学人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