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说,从外观到内容,它“追求高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说,它不仅保持了其他法学期刊专业性的水准,还具有时效性、灵活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说,它后来者居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说,在中国法学界期刊中,它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刊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大元说,它已成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律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本刊物。
记者:2014年3月,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本刊物?
孙志华:我们很早就有创办一本学术期刊的想法。法律出版社1954年建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国法学学术的出版重地,在学术资源、专业能力和编辑团队方面,具有显著的办刊优势。同时,国际上很多出版公司旗下都有专业期刊,比如全球著名的出版企业汤姆森集团(Thomson)旗下就有上千种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且都在各自领域有很强的领先优势。
我们发现,法律出版社既有大量理论界的作者资源,又有大量实务界的作者资源。因此,我们最终决定依托法律出版社的优质资源,做一本联通理论与实务桥梁的刊物,力争使其成为理论界的思想论坛、实务界的智库,也就有了现在的这两句话“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
选稿坚持“理性和建设性”
孙志华:“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这个核心理念,是我们法律出版社前任社长黄闽提出来的。这是对我们刊物“学术+实务”定位的一个高度概括,即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不拘泥传统法学期刊的范式,既做学术界的思想论坛,又为实务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理性和建设性”,可以说是我们选稿、用稿的一个具体标准。每一篇稿件,不管是约稿,还是作者投稿,它必须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它论述的必须是当下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中的真问题,能够检视立法、司法和执法中的缺失与冲突。这种问题意识必须建立在理性、建设性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忠诚的政治意识,对根本制度不质疑。即我们的宗旨是为繁荣法学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
聚焦热点,注重文化品位
记者:从现行目录看,贵刊设有“卷首语”“对话”“专论”“思想”“立法”“判解”“影像”“批评”“观察”“策略”等栏目。这种设置的目的何在?目前,哪些栏目做得比较好?哪些栏目还需要完善?陆续发表过哪些影响力深远的稿件?
孙志华: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围绕我们刊物的核心定位展开的。比如对话栏目,我们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我们设在法律出版社的“中法评·会客厅”,邀请学界和实务界知名专家学者,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如创刊号发表了对话罗豪才的“为了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专论,是我们每期的主打栏目,常就社会热点问题邀请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科研院所、政府对口职能部门、具体实务部门等不同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深入研讨,其贵在从多元视角看问题,相互切磋。
思想、批评、观察等栏目,主要是学术界就思想理论建构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挖掘;立法、判解、策略栏目,主要针对立法、司法和国家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影像,是我们给读者的一个福利。它每期选择一个主题,用6个页面,重点展示法治、法律文化的历史底蕴。比如2014年的创刊号展示了尹伊君收藏的清代法律文物;2017年第6期展示了中国律师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为什么要在严肃的学术期刊加入这些内容?我们认为,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又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放松心情。
虽然我们刊物是学术刊物,但在版式设计、封面布局、栏目编排方面,我们保持了时尚性、人文性,字距、行距,以读者的阅读舒适度为要务。视觉传达方面,我们积极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如每年确定不同主题抽象画为杂志封面用图。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杂志,赋予学术以美感。
当然,有些栏目也还需要完善,比如“批评”栏目,我们学术批评的规范不够完善,在具体操作中边界不好把握。
提携青年学者是一种责任
记者:从刊物目录可知,贵刊刊发的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很多,你们平时接受作者主动投稿吗?青年学者可以向贵刊投稿吗?青年学者向贵刊投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记者:据了解,今年是贵刊创办5周年,未来贵刊将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