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法学期刊青年编辑论坛在北京举行。
?7月22日上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隆重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出席开幕式,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其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张新宝,常务副会长张广兴,副会长徐澜波、车丕照、秦前红、王锡锌、杨建顺、赵万一、施伟东,秘书长王莉萍,以及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王伟国、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二处处长孙立军等出席会议。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员及各大法学院校专家学者等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主持。
?王其江副会长代表中国法学会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他指出,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作为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在法学期刊研讨交流、推进法学期刊事业发展和繁荣法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代表中国法学会对研究会领导班子、对研究会2016年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就进一步做好法学期刊研究会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坚持党对法学期刊的领导,牢牢把握办刊的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主导权;第二,持续深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三,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推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首先向与会者表示感谢,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王轶教授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术期刊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学术期刊作为前沿思想阵地,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筑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国际视野,用中国学术话语阐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外学术交流融通。王轶教授强调,学术期刊具有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需要依赖于期刊的制度建设,建立严格规范的论文评审制度,提升编辑团队的组织能力和学术传播能力,增强期刊的引领力和影响力。随后,王轶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的工作和努力,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员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主持。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张新宝教授受常务理事会委托,作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张新宝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七年来,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在张文显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全体理事和各位会员共同努力,理事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法学期刊服务、引领和繁荣法学研究的作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他代表第三届理事会向中国法学会领导,特别是张文显主任一直以来对研究会的关爱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研究会全体成员和关心、支持、帮助研究会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研究会全体与会会员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王莉萍就研究会章程修正、会员大会选举办法、监票人和计票人名单等作了说明。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章程修正案》、会员大会选举办法以及监票人、计票人名单,并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组成人员。
?在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党员大会上,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二处处长孙立军宣读了党支部换届批复,并介绍党支部委员候选人。研究会党支部组织委员王莉萍就党支部选举办法及监票人、计票人名单作了说明。与会党员理事表决通过了党支部选举办法及监票人、计票人名单,并选举产生了研究会新一届党支部委员。
?随后,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依照章程规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负责人。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当选为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黄文艺当选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莉萍、王锡锌、车丕照、刘艳红、李建华、李洪雷、杨建军、杨建顺、赵万一、胡玉鸿、施伟东、秦前红、谢海定当选为研究会副会长,王莉萍当选为研究会秘书长(兼)。
?新一届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发表了讲话。他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对王晨会长和中国法学会党组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感谢全体会员、全体理事对新一届研究会负责人和常务理事的信任和支持。他指出,过去七年间,在张新宝会长的带领下,在第三届理事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法学期刊研究会在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法学期刊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对张新宝会长和第三届理事会表达了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张文显会长对王其江同志代表中国法学会莅临指导并作讲话表示感谢,要求研究会新一届理事会全体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领会王其江同志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的决策部署,以更加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研究会各项工作。张文显会长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研究会新一届理事会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提升法学期刊研究会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法学研究繁荣发展、服务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22日下午的法学期刊青年编辑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论坛分为三个环节进行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第一环节由《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法律方法》主编陈金钊主持。
《法学研究》副主编冯珏作了题为“法学期刊的高度、深度与广度”的发言。她认为,首先,法学期刊要确立更高的办刊目标,我国法学研究在阐发中国立场、讲好中国道理、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法学人才的发现者、法学成果的评价者和法学思想的传播者,法学期刊要为创新法治文明的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其次,法学期刊尤其是法学学术期刊要推进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度,法学理论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法学期刊要推动理论做深做实,构建我们自己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最后,法学期刊要团结最大范围的研究者,研究最广泛范围的法学知识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广泛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共筑法学研究“金字塔”底边的广度。
《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苗炎作了题为“法学理论创新与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他认为,推进法学理论创新并非仅是法学研究者的职责,也应当成为法学期刊的重要使命,成为衡量法学期刊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法学期刊不应当被动反映法学研究成果、做法学研究成果的搬运工,也应当是促进法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法学期刊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方式,善于发现法学理论创新、鼓励法学理论创新、引领法学理论创新。
?在与谈环节,研究会副会长、《法学》主编胡玉鸿教授,研究会副会长、《当代法学》主编李建华教授作了精彩评议。
?胡玉鸿主编对前三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细致评议。他指出,冯珏的发言提出了论文的品性标准,即高度、深度和广度,反思了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呈现了诸多精彩的论点,如论文要有历史的纵深感、穿透力,要有思想性。他提议加上“力度”这一标准,即作者应当通过力透纸背的文字和毋庸置疑的论证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论点。针对王青斌的发言,他认为,打造友好型期刊是办刊人应当坚持的目标。期刊应当尊重作者,支持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以及方便作者。针对赵玉的发言,他认为,在进行制度解构时,要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弥补法可能存在的漏洞;在对待古代法和外国法时,既要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法律中的智慧性成果,也要积极借鉴外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在法律研究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统一起来。
?李建华主编从三个方面对后三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三位发言人共同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法学办刊的方向、方法和目标。法学期刊的选题既要紧扣法治发展实践又要注重选题的前瞻性,要探讨法学期刊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要明确办刊方向的定位。二是法学办刊的特色品牌问题。期刊彼此分工很难,更多体现在各刊特色上,有的杂志特色已经凸显,但综合性刊物如何体现特色和品牌是一个问题。各刊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如何创新特色品牌值得进一步探讨。三是编辑的作用。编辑对刊物发展品质、品牌和质量的重要性是业内共识,要思考如何发挥青年编辑和资深编辑、专职编辑和兼职编辑的作用,形成不同编辑互补,以确保办刊质量提高和发展。
?专题研讨第二环节由《南大法学》主编解亘、《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康敬奎主持。
《清华法学》编辑部主任徐雨衡作了题为“法学期刊如何推动中国法学自主性体系的建构”的发言。她提出,法学期刊应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面对和推动中国法学自主性体系的建构。法学期刊对新兴学科的推动主要体现“推动回应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学科的形成”“助力信息时代特征的法学学科的独立”以及“扶持交叉学科的发展”。应结合各学科的特征,针对性地促进我国法学学术体系的建构:对法理学、宪法学等传统根基理论性学科,应凸显中国问题、中国实践和中国故事;对民法、行政法等传统部门法域,要密切跟踪立法和修法活动;对新兴学科,应着重建构学术体系。法学期刊要推出能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的新概念,若能为学界接受,且能深刻把握世界情势的变化,是最能建构法学话语体系的途径。
?在与谈环节,研究会副会长、《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教授,研究会副会长、《政法论坛》主编刘艳红教授作了精彩评议。
?杨建军主编结合六位发言人的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法学期刊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要在新的领域加强学术研究。传统法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概念解析已经大致成型,作出颠覆创新的可能性空间不大,但是在新的领域,如党内法规的研究、纪检监察的研究是中国特有的,在数字法学研究领域我们有开创自己的理论、作出自己贡献的机遇。法学期刊必须注意改进法学评价体系。要依靠组织,用集体的方式发声,例如,法学期刊研究会可以用官方的方式去发声,让期刊评价指标做一些调整。期刊评价时,可以考虑学科覆盖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
《中国应用法学》副主编杨奕作了题为“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助力中国特色应用法学体系建设”的发言。她指出,应用法学相较于理论法学,更强调探索发现法治实践中业已存在的现象和难题,并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法学应聚焦法学理论前沿与实践一线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深刻、创新见解。选题可以从案件裁判、大数据、改革实践、先前成果中来。应用法学期刊应服务和指导法治实践,向实务界提供学理方案和研究平台、向理论界展示应用法学研究态度。在指导思想上,要强化政治定力、学术活力和专业能力;在发展目标上,要以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应用法学三大体系建设;在办刊特色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期刊品牌,推出特色栏目和特色选题。
?在与谈环节,研究会副会长、《法学研究》副主编谢海定教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李洪雷教授作了精彩评议。
?谢海定副主编结合六位发言人的发言提出了需要思考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对编辑的理解,包含编辑的身份、角色、使命、素养、编辑工作具体内容等;二是学术期刊发展,包括学术期刊的功能、目标定位、内部制度体系建设、学术贡献评测、期刊间竞争与合作、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等;三是法学知识,包括法学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应用、知识间的对话碰撞以及法学知识体系的构成、更新、发展趋势等。四是时代主题,如法治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自治知识体系建构、数字中国、智慧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会决定我们具体成为怎样的编辑,会影响我们所在期刊具体会成为怎样的期刊,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多样化也是期刊发展多样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议闭幕式由研究会副会长、《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教授主持。
?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这是一次民主团结、高质高效的会议,取得了三大标志性成果。一是审议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张新宝教授代表第三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二是顺利选举产生了法学期刊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和负责人以及新一届研究会党支部委员会委员,三是成功举办了法学期刊青年编辑论坛。他强调,本次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归功于中国法学会的坚强领导、第三届理事会的坚定支持、各位会员和理事的踊跃参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的使命担当、各位青年编辑的精彩发言、法学期刊研究会秘书处的精心筹备以及会务组的有力服务保障。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
2024年12月4日上午,首届全国大学生普法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暨国家宪法日主题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顺利举行。